天天看點

溥儀逃出宮時,将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據《左傳·桓公二年》中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百官。”

在這篇記載之中,用到了“文物”二字。實際上,在中國曆史上将“文物”二字聯系在一起使用,便是始見于此。而其含義與如今的人們熟知的含義相去甚遠,此文中,“文物”二字指的是禮樂制度,在古代人們是用文物明貴賤,制等級的。

溥儀逃出宮時,将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而如今的文物則是指人類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遺物以及遺迹等。

在我國的北京故宮博物館中,便收藏有着許多的寶貴文物,而其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有着它獨特的曆史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個文物看上去小巧玲珑,并不出彩,然而其實際價值卻難以估量,屬于國家中的國寶!說起這件國寶,還要提到一個有名的人物——末代皇帝溥儀。

事情發生在1950年,當時正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特殊時期,為了支援國家,社會各界是紛紛捐款讓軍隊用于購買飛機大炮,普通的老百姓們也是捐糧捐衣。

在這個時候,已經改造成功了的原末代皇帝溥儀,在經過了幾番考慮之後,最終也向國家獻出了一個寶貝,一個伴着他倉皇出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的寶物。

溥儀逃出宮時,将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究竟是什麼寶物呢?

溥儀逃出宮時,将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一、被趕出紫禁城,獨一寶物貼身攜帶

衆所周知,在被袁世凱拉下皇位之後,溥儀雖沒有了皇帝之實,但仍在紫禁城中過着自己的小皇帝生活,就這樣無憂無慮的一直到了18歲那一年。

當時的馮玉祥帶兵逼迫溥儀搬出皇宮,而當時的溥儀已經沒有了護衛的軍隊,根本無力抗衡,隻能将盡量多的寶物帶上,倉皇出宮。

當時的溥儀清楚的知道若要維持優越的生活,那麼就必須有足夠多的财寶,是以他當時光是裝寶物的馬車就多達十幾輛,相當驚人。而鮮有人知的是,溥儀除了這些寶物之外,還冒着生命危險将一件寶物縫在衣服裡面偷偷的貼身帶走了。

在後來的日子裡,政府原本答應給溥儀的大量的生活費一點點縮水,但最後竟然一點不剩,而仍自視甚高的溥儀自然是不可能參加工作的,當時溥儀維持生計的辦法,就是将他當初從皇宮中帶出來的衆多寶物悉數變賣,維持了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生活水準沒有一絲的降低。

然而,溥儀有着衆多的寶物一事是人盡皆知的,而他當時又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可以保護自己,是以難免會有些寶物被他人“接管”,再加上溥儀奢靡的皇帝生活水準,導緻這批價值連城的寶物很快便揮霍一空。

溥儀逃出宮時,将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再後來,溥儀便經曆過一段颠沛流離的生活,而讓他不那麼動蕩的辦法,便是拿出寶物來賄賂他人。然而,至始至終溥儀都沒有将他曾縫在衣服裡面的寶物拿出來,甚至在面對兇神惡煞的日本人時也同樣如此。那麼,究竟是什麼寶物竟然讓溥儀如此重視呢?

原來,溥儀冒着被殺的風險偷帶出宮的寶貝,是他的先輩乾隆帝的心愛之物、是其随時不離身的枕邊之物——“田黃三連章”。這田黃三聯玺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二、田黃三聯玺為乾隆定制,價值連城

這塊田黃三聯玺乃是乾隆在退位後擔任太上皇之時,命許多頂級的工匠雕刻而成的。所用的材料田黃石是我國所特有的“軟寶石”,其材質溫潤凝膩,在軟質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曆來是皇宮玺印等物品的制作材料,甚至被尊稱為“石中之王”,可以說是印章中的極品材料。

這樣說來,田黃石制成的物品也不算太過稀少,這個田黃三聯玺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田黃三聯玺是由三枚印章組成,并且三枚印章均為田黃石,在由三條田黃石鍊連接配接成為一個整體,田黃石鍊還是采用的鍊雕的技法,也就是将一整塊田黃石材镂空,進而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鍊,整條鍊沒有任何的裂縫黏合的痕迹。

溥儀逃出宮時,将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而由于田黃石質軟,是以稍有不慎的話就會造成鍊斷石破的結果。由此可見這件田黃三鍊章的工藝難度。

并且,這田黃三聯玺是用一整塊田黃石原料雕刻而成的,由于田黃玉一般都比較小。是以想要打制成這個樣子的話,除了需要非常的精細的手藝之外,還需要有合适的田黃石,并非一般的田黃石制品可比。

喜愛收藏印章的乾隆皇帝,一生中收藏了多達上千方私人印章,而能夠被乾隆看中并收藏的印章,自然不是普通的物品。而就是在這上千件珍寶中,田黃三連玺以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脫穎而出,深得乾隆及以後各位皇帝的珍視。

甚至于連乾隆皇帝睡覺之時,仍要将此寶物放在枕頭一旁,由此可見乾隆對其的重視程度。

溥儀對于田黃三聯玺也同樣愛不釋手,并在再艱難的情況下也都沒有将其變賣,然而最後溥儀的處理方式卻令人意想不到。

溥儀逃出宮時,将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三、貼身儲存26年,最終竟上交國家

對于田黃三聯玺的喜愛,是由于溥儀從小在宮中長大,而田黃三聯玺作為被多位皇帝所喜愛的物品,也同樣的漸漸取得了溥儀的歡心,是以在面對逼宮時,他也沒忘将這件乾隆所喜愛的瑰寶私藏出宮。

在出宮後,多年來溥儀始終沒有安穩之日,是以田黃三聯玺也就一直藏在他的衣物之中不為人知,就這樣過了整整26年的時間。

一直到溥儀在國内經過勞動改造之後,作為一位普通的公民重新的回到社會之中,此時的他對于新中國有了新的了解,不再為皇帝之位而糾結了,而甘願做一位平平淡淡的群眾。

然而,在這新中國仍百廢待興的階段,新的戰争爆發了。才剛剛經過大戰的中國,難以承擔再次來臨的戰争,于是便有無數的國民自發捐款,幫助國家赢得戰争。

而就是在這個時期,溥儀将他随身攜帶了26年的“田黃三連章”上交給政府,并且在此後移交給北京故宮博物院,儲存至今。

溥儀逃出宮時,将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可以說,溥儀充滿故事性的一生,就此歸于平淡,他上交的并不隻是田黃三聯玺,同時上交的還有他曾經的複辟之心,面對美好的新中國,溥儀也願意放下一切,歸于平淡,而上交田黃三聯玺便是最好的證明。

小結

了解溥儀的讀者,想必對他一生當中經曆了的跌宕起伏非常清楚。原本身為皇帝的他,卻在年幼的時候便遭遇了一場又一場的變故,對于溥儀來說,他幾乎一生都在别人的鬥争漩渦中浮起又沉淪。

為了保全自己,溥儀将從皇宮中帶出來的寶物一一變賣,維持生計的同時,也讓他人保護自己。然而,至始至終他都沒有将縫在懷裡的田黃三聯玺變賣掉。由此可見,溥儀實際上對于血脈傳承以及傳家寶等等,也還是有着一定的情懷在的。

而實際上這田黃三聯玺位不僅僅隻是一個玉玺,更為重要的是,它的身上反映了太多的曆史文化。雖是一塊玉玺,但它卻見證了清朝的開始,也見證了清朝的滅亡,甚至于還貼身跟随着溥儀,一起經曆了那作為末代皇帝在新時代中動蕩的生活。

在這小小的玉玺中,包含了清朝的故事、清朝的習俗,甚至皇帝的愛好以及清朝的審美等等,太多的東西都隐藏在這田黃三聯玺之中。可見,田黃三聯玺的身上承載的文化,甚至已經超過了田黃三聯玺本身的價值,是以将其稱之為國寶中的國寶,确實也并不過分。

溥儀逃出宮時,将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是以,若是各位讀者有機會到故宮的話,那麼建議這款田黃三聯玺是必然要欣賞一番的。不僅是欣賞其材質以及工藝之難得,最重要的還是要身臨其境,進而體會其中的文化内涵。

參考資料:《左傳·桓公二年》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