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西方文明是半世俗半宗教社會

現代西方文明是半世俗半宗教社會

現代西方文明是半世俗半宗教社會,唯有正确和準确地了解這一點,才能真正看懂現在歐美,尤其是美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包括疫情的失控,以及更重要的,對疫情認知的教條化、政治化、意識形态化。

在抗疫上,對美國而言最緻命的倒還不是疫情的失控,而是在美國社會所存普遍在的迷信思維,這種思維阻止其對疫情進行正确的認知。進一步看,這種迷信思維不僅阻止其正确認知疫情,實際上也阻止其正确認知整個世界,包括認知中國。

疫情尚且僅在中國被發現時,美國人認為中國的封城等舉措太不民主。這時很多中國人可能認為美國人隻是以民主為借口找中國的茬而已,當疫情在美國、西方也被發現時,中國人發現,美國的民主教條、民主迷信是根深蒂固的,并非僅僅針對中國,以民主、自由的名義,他們也可以将帶口罩問題政治化,将疫苗問題政治化。

民主教條、人權教條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藩籬,束縛了他們的頭腦和手腳,蒙上他們的雙眼,他們隻會圍繞這些教條而争吵不休,卻無法,也不願實事求是地去正确認知疫情,學習别人的抗疫經驗,制定和調整有效抗疫措施。

疫情撕開西方、美國理性、先進的外衣,讓其迷信性的真實一面暴露出來,這讓很多中國人着實大吃一驚。

美國的民主教條、人權教條、自由教條,與宗教式迷信并無本質差別,是實實在在的一種新宗教,不妨稱之為西方現代教。

是以,從中世紀的基督教時代,到現代社會,西方人自己說是實作了去宗教化,實作了世俗化、理性化,其實這個過程是不徹底的,去宗教化不徹底,世俗化不徹底,依然保留着宗教殘餘,是半宗教半世俗化的。

是以,從中世紀到現代的轉變,隻是一場宗教改革而已,基督教被打倒了,但是替代它的并非真正的世俗和理性,而是一種新的宗教形态:現代教。這個新宗教形态是基督教經過宗教改革的結果,脫胎于基督教。西方現代文明與基督教的鬥争,并非理性與宗教的鬥争,而是兩個不同教派,兩種不同宗教形态之間的宗教鬥争。

宗教的核心特征是,構造、構築一些觀念和制度,為這些觀念和制度賦予神聖和真理價值,去信仰之、迷信之。在基督教時代,構造上帝,以及以上帝為核心的觀念和制度,在現代則是構造科學真理和人權,以及以科學和人權為核心的觀念和制度。科學和人權是替代上帝的新的神。

隻有和中國文化相對比,現代西方文明的宗教屬性才能清晰呈現。或者說,隻有以中國文化為參照系,才能正确認知西方。在西方文化參照系中看西方,将永遠不識廬山真面目。

中國文化是以義理、心性為核心,義理、心性是一枚硬币的兩面。人心是思考的器官,實際就是思考功能本身。人的本質在心性-義理,也是在思考。整個中國文明就是以義理-心性為基石,也是以思考本身為基石的。

是以,中國文化的核心就在培養心性和發揮心性上,即就在培養思考能力和運用思考能力上。這就是所謂的心性修煉、修心養性,也是所謂的成德。

成德就是培養、發育正确的思考能力,行道就是正确運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判斷、選擇,最終做出合乎義理的行動。

何謂正确的思考,就是不受任何的心之外的外物幹擾的思考。這就是孔子說的“四勿”:勿必、勿意、勿固、勿我。是以,中國不會在人心之外,在思考功能之外,構造任何的觀念,不會為任何的觀念和制度賦予神聖和真理的價值。其實任何人心之外的構造都是物。

這樣就有了心物之辨。任何的物都是臨時的、有限的,都不具備神聖和真理價值。具備神聖和真理價值的唯有心本身,唯有思考本身。

在心物之辨的架構下,所有對物的信仰都是迷信,也都是宗教。基督教所構造的上帝,以及相應的觀念和制度,都是物;現代西方社會所構造的科學真理、人權,以及相應的觀念和制度,也都是物。

心物之辨的核心要義就在于,打破一切的對外物的執着和迷信,而維護心的絕對獨立,也是維護思考的絕對獨立和自由。

這裡的關鍵在識别“心-物”的界限和差別。心是指思考本身、思考功能本身,而物則是思考認知的結果。一旦思考有了結果,有了判斷的結果,這個結果就立即脫離了心,而成為物。

從個人層面,任何的意見、判斷、結論,都是物。從社會和曆史層面,任何的思想、任何的理論體系、任何的制度、任何的宗教、任何的法律,都是物。當然,任何的具體之物也是物,這些都是人心的認知的結果。

是以,一方面“心外無物”,心物之前存在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心物之間又界限分明。

從心物之辨的角度,中國文化的核心在心,是以心為本位的心文化。而西方文明則一直沒有意識到心的獨立存在,即沒有意識到思考、思考功能的獨立存在,隻有物,而沒有心,是以物為本位的物文化。

古代的宗教是物,現代的民主、科學也是物,西方一直以物為中心,并要求人去信仰和迷信物,從古代迷信宗教之物,到現代迷信民主、科學之物。

從古代的宗教,到現代科學,隻是物形态發生變化,西方并未擺脫對物的迷信,并未實作心的獨立。

真正的理性是實作心的獨立,凡是沒有實作心的獨立,并明白心物之辨的,一定是迷信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