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全國各地旅遊的驢友應該都會在上海、杭州、嘉興、長沙、廣州、重慶等地見過一些建築,門口赫然寫着“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的字樣。這倒是很新鮮,因為“國中之國”這樣的事情是不應該發生的。
不過不能忽略的是“臨時政府”這四個字。何為“臨時政府”?說難聽點就是“流亡政府”。也就是說,上述幾個地方的這些所謂“舊址”是當時南韓,具體來說是北韓流亡政府在中國設立的臨時政府舊址。
那麼這段曆史是從何而起呢?這就要說到百年前那個屈辱的時代了。我們先回顧曆史上的中朝關系,比較波動的是在明朝時代,那時候的明朝政府強盛如斯,但是一直備受島國倭人的觊觎。曆史上的日本,狼子野心,狂妄自大,不安居于海島,一直都對中原虎視眈眈,曾經不止一次想要通過侵略的方式進駐中國,成為内陸國,盡享大中華富饒遼闊的國土。
是以在豐臣秀吉時期,20萬日軍曾經想借助北韓為跳闆,直躍中國,劍指中原。北韓國小力弱,無力阻擋,随即向宗主國大明朝廷求援。大明朝廷前後出兵7萬援朝,在中朝聯合軍的艱苦作戰,奮力阻擋下,宇喜多秀家帶領的20萬日軍被打回了日本本土,從此不敢再向内陸挺進。
幾百年後,明治維新讓日本跻身列強之列,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這次,曆經工業革命後的日本變得強大無比,成功的拿下了北韓,站在北韓跳闆上的日軍也借此直躍中國,挺進中原,開始了瘋狂的對中侵略,而此時的清政府已然落後到無力抗争。
由于清政府無力對抗日本在朝攻勢,北韓國内一些南北韓正義人士不得不流亡到昔日的宗主國國内上海,建立了流亡政府。就是在這樣屈辱的境況下,臨時政府廢黜了君主制,完成了包括總統、總理、部長以及各級官員的選舉,形成了南韓的雛形。這也是南北韓第一次擺脫了封建君主制,還是在中國國内完成的。
南韓政府在中國國内不斷地舉行獨立抗争運動,聚集昔日北韓的流亡人士,也獲得了中國國内各界有識之士的種種幫助。但是再往後的幾十年裡,中國國内政治動局不斷變化,國内形勢動蕩,南韓臨時政府不得不一遷再遷,先後輾轉于上海、杭州、嘉興、長沙、廣州、重慶等地。直到1945年後,日本投降,二戰宣布結束,南韓政府回遷南北韓,正式成立了今天的南韓。
中韓建交後,南韓曆屆總統都會莅臨上海,朝聖這個曾經建立了南韓的臨時政府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