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說起氣候對戰争的因印象的時候,都不可避免的說起來俄羅斯的冬天。俄羅斯的冬天似乎是不可一世的侵略者的終結者的代名詞,世界曆史上兩次大規模的侵略戰争面對俄羅斯的冬天之時,似乎都服了軟,一次是拿破侖的侵略戰争,一次希特勒的侵略戰争。

甚至有人說,沒有俄羅斯的惡劣天氣,拿破侖早就成功攻占了莫斯科,希特勒也是如此。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今天就來講講這兩件事,分析一下氣候帶來的影響真的是否是戰争的決定性因素。
先說拿破侖的侵略戰争。1912年六月份,拿破侖指揮着一個60萬多隊的伍揮師進攻俄國。俄國的軍事統帥庫圖佐夫明白俄國軍隊的戰鬥力是無法和攻勢正猛的拿破侖決一死戰的,先下之計是用空間換取時間,用遼闊的土地拖住拿破侖的進攻。
庫圖佐夫使用了堅壁清野的戰略,所有俄國軍民全部撤退,并且将大量戰略物資運走。是以前期拿破侖能夠如此順利的攻戰如此多的土地,和俄羅斯的不抵抗是有關的。這種不抵抗帶來的好處是拿破侖花費了大量的士兵來守住那些被俄國軍隊放棄的城池,等拿破侖打到斯摩棱斯克之時,原本60萬比俄國30萬士兵是數量優勢早就不複存在。這是拿破侖失敗的第一大原因。
第二大原因則是庫圖佐夫在波洛西諾與拿破侖進行的戰前激戰,以一比一的傷亡比例,換取了拿破侖的主力部隊喪失戰鬥力。這種自殺式的會戰是拿破侖不曾想到的,來到俄國已經兩個月,從來沒有遇到俄國人如此瘋狂的抵抗,導緻拿破侖死傷五萬人。
第三大原因則是庫圖佐夫戰略性的放棄莫斯科,卻在拿破侖撤退的必經之路馬洛雅羅斯拉維茨設伏,與拿破侖展開決戰。激烈的戰鬥持續了半個月,此時已經是十月底,俄國早已是天寒地凍,俄國人占盡了天時地利最後将拿破侖擊潰。拿破侖帶着剩餘的三萬人回到國内。
接下來再說希特勒侵略蘇聯的莫斯科戰役。莫斯科戰役與拿破侖的侵略戰争太多的相似性,甚至連失敗的原因似乎都是如出一轍。首先,希特勒選擇了一個十分不吉利的時間六月份來進攻蘇聯,這個時間剛好是當年拿破侖率軍進入俄國的時間。同時,德軍的不宣而戰導緻備戰不足的蘇聯前期節節敗退。敗退之時,蘇聯人才用了當年庫圖佐夫使用的堅壁清野戰略,是為焦土政策。即不留一點戰略物資給德國人,這使得德軍的部隊物資補給成為一大難題。
同樣也在一個城市,斯摩棱斯克,德軍找到了蘇軍的瘋狂抵抗,嘗到了蘇軍的厲害。這場小戰役,不僅讓德軍耗費了寶貴的一個半月的時間,更使德軍的閃電戰初嘗敗績。
希特勒和德方的高層過低的估計了蘇聯的實力,本想在十月的二十天内占領莫斯科,但是卻因為傷病補給問題,物質補給問題,士兵長時間的奔襲導緻的體力不足等問題而使得原定的二十天計劃一拖再拖。最後同樣被蘇聯人拖到了他們的嚴冬時節,德軍寸步難行于第二年一月被蘇聯人反攻而宣告蘇聯的勝利,德軍的失敗。
是以啊,氣候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争的走勢,但是決定戰争勝敗的關鍵卻是戰略部署,防衛戰的正義性,蘇聯人的自強不息等主觀因素。至于客觀方面的天公作美,頂多算是錦上添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