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Note 7爆炸,将會引發對他們VR發展的蝴蝶效應。

昨天,有網友在貼吧爆出一張Note 7爆炸的圖,後來該網友在微網誌上曬出購買手機的清單,表明是在京東上購買的國行版Note 7,并且不在三星此次召回的1868台手機批次中(三星召回的主要是2016年9月1日正式銷售前通過以舊換新等方式提供的測試體驗機)
當國外接二連三發生Note 7爆炸事件的時候,三星曾在9月14日的召回聲明中稱:“我們再次重申,自9月1日起在中國市場發售的Galaxy Note 7國行版本,由于采用了不同的電池供應商,而不在此次更換範疇,可放心購買及使用。”國行首炸真是分分鐘打臉之前三星的聲明,極大的沖擊三星的品牌信譽度。
三星是無論如何也沒有料到本來想要和iPhone7一決高下的Note 7,開局就發生重大失利。 三星手機爆炸門發生以後,股價不斷下跌,上周已經勒緊下跌近10%,市值蒸發190億美元。
Gear VR的日子不好過
當大家把眼光都聚焦到炸彈Note 7上的時候,可能遺忘了當初随着Note 7一起推出的新一代Gear VR。三星為了适配Note 7的type-c接口,特地更新了移動VR頭顯。現在Note 7陷入這樣窘境,一損俱損,Gear VR的日子也很不好過。
之前,為Gear VR提供技術支援的Oculus在Twitter上釋出通知:“由于Galaxy Note 7手機電池問題,三星已為Note 7啟動産品更換項目,使用者在更換産品前,不要在Gear VR上使用Note 7手機。”
三星Note 7這一炸,真是把三星的VR戰略推上了風口浪尖。三星原來是計劃打出旗艦級手機+新一代VR頭顯雙劍齊發,準備重新搶回手機市場,順便進一步深化他們的VR布局。
現在Note 7出了這麼大的纰漏,首先肯定會沖擊到新一代Gear VR頭顯的銷量。消費者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繩,三星Note 7很難再赢回消費者的信心,更不用說配套買适配Note 7的Gear VR。移動VR頭顯的銷量必然會被手機拖後腿,已有三星手機的使用者如果有入手三星VR頭顯的打算,可能更多的還是選擇之前的版本。
其次就是對于三星品牌形象問題,國行版Note 7爆炸讓之前“理智三星粉”表示很難洗白。一旦品牌信譽出現裂痕,修複起來就不是朝夕的事情。
這樣,算是徹底打亂了三星之前的戰略布局。
手機有風險,移動VR怎麼辦?
三星這次的手機爆炸事件對于他們的VR發展産生了一定的影響,他們會不會以此為“契機”,改變自己的發展政策?
三星Gear VR目前隻能支援三星自家的部門手機,不相容其他手機品牌。從這個趨勢來看,對于三星來說,目前的移動VR更多的是
智能手機的附屬品。但是很明顯,VR是他們未來發展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最近一年内,三星對于推廣Gear VR算是嘔心瀝血。
首先對外是和各行業領域的大公司合作,緻力于Gear VR的推廣大業,比如美國NBC電視台,Uber等;其次是對内在VR内容創作上,三星投入了諸多的精力,如推出Gear 360度全景相機,鼓勵更多的使用者自主創作VR内容釋出在Samsung VR上(VR視訊創作和分發平台)。
三星雖然十分重視VR的發展,但是又不得不把它和手機捆綁在一起。移動VR的技術門檻低,在
Oculus的幫助下,他們可以輕松拔得頭籌。但是想要開放支援其他手機,需要面對的問題非常多。
其實這也是目前移動VR發展的一個困境:市面上主流的手機硬體品質層次不齊,而對于移動VR适配的手機缺少一個統一的行業标準。三星Gear VR為了達到一個更好的VR體驗效果,對旗下适配的手機的性能要求很嚴格。是以才會有
谷歌站出來要推出Daydream平台,希望借此一統移動VR混亂的市場。
移動一體機會是 三星 下一步的重點嗎?
回到三星,這次Note 7的失敗開局,正如之前讨論的肯定會影響到他們之後的VR發展戰略布局。
疑似三星一體機代号名稱
此前,有傳聞稱三星準備開發移動VR一體機。現在他們很有可能會因為手機的問題,将手機和VR硬體的發展分割開,将VR硬體的發展轉向一體機。
如果是一體機的話,首先可以擺脫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消費者不必擔心在你體驗VR的時候,手機連帶着移動VR在你眼前炸出一朵花;其次對于那些想要嘗試Gear VR的非三星使用者來說,也有了一個更好的選擇和嘗試。三星可以借助他們現在在移動VR積累的良好口碑,進一步搶占移動VR的市場。
但是,如果真的要将戰略轉向移動VR一體機,那麼三星要面對的技術難題将會是革命性的。
雖然三星的VR布局不僅僅局限在硬體産品上,但是他們目前最大的優勢是在移動VR。Note 7爆炸事件,必然給三星當頭棒喝。一味的把新興的産業和其他産業過度的捆綁在一起,并不是一箭雙雕的好事,可能會造成雙倍的沖擊。三星或許會吸取這次的教訓,進一步加快對于移動VR一體機的研究與開發。
原文釋出時間:2016-09-18 18:10
本文作者:巫盼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鎂客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