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國藩為什麼得不到鹹豐帝的重用?

自從全面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鹹豐皇帝便是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

此時的他,不僅夜以繼日地批折子,還犧牲了陪後宮的時間來處理政事,但不幸的是,他的時間還是不夠用,且成效是越來越低了。前線回報的折子,無非就是這個地方被襲擊了,那個地方發生了械鬥。久而久之,鹹豐帝的内心非常受打擊,他不敢相信自己能夠戰勝太平軍,直到曾國藩給了他充足的信心。

曾國藩為什麼得不到鹹豐帝的重用?

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生。累遷内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甯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砺。

太平天國運動之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的戰争之後,攻滅了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最終,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随着湘潭大捷、嶽州、城陵矶的勝利,鹹豐帝非常高興。畢竟,這個國家已經“倒黴”了好幾年,終于有了“翻身”的機會。但是,在籍官員辦理團練,又怎會隻有曾國藩一人,這其中,包括曾國藩在内,有四十五人之多,可是,隻有曾國藩整出了樣子,其他人不是半途而廢,就是銷聲匿迹了。

曾國藩成了鹹豐帝的“王炸”,皇帝依稀記得曾國藩那年在京時,極力的上述成表,得虧當時留了一個後手,将他重用了起來。事實證明:曾國藩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曾國藩為什麼得不到鹹豐帝的重用?

盡管,曾國藩出任時,已經跟皇帝打好了“招呼”,守孝期内不封侯拜相,但是,鹹豐帝為表示惜才,還是授予了他署理湖北巡撫一職,并賞賜頂戴花翎。之是以是“署理”就是考慮他正在守孝期内,一旦期滿,就會讓他“轉正”。但是,僅七天之後,鹹豐帝就“後悔”了,他立馬收回了任命。

究其原因,是因為:鹹豐帝與軍機章京彭蘊章的一次對話,結果徹底改變了鹹豐帝的想法。

軍機章京并不是軍機大臣,他隻是軍機處的一個文書而已,職責就是幫着軍機大臣們抄寫文案,比如:王鼎一案中,那個給穆章阿通風報信的人,就是軍機章京陳孚恩。但是,因為軍機章京直接參與了機要工作,是以,這一職務也被稱為“小軍機”。

彭蘊章是一個有非常才情的人,他一生著作無數,如果,一本本的碼摞起來,比一個人還要高。但是,此人雖是才子,卻非常頑固不冥,甚至,在政務上有些“迂腐”,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鹹豐帝跟他聊天的時候,起初隻想“分享”前方捷報,沒指望從他身上聽到什麼“好話”。

然而,當鹹豐帝問及彭蘊章是如何看待書呆子曾國藩屢立奇功的時候,沒想到,彭蘊章竟然升起了醋意。回複道:“曾國藩隻是一個普通百姓罷了,他能在軍中一呼百應,有數萬人追随,想必不是國家的福氣吧!”此話一出,鹹豐帝瞬間臉色大變,沉默了很久。

曾國藩為什麼得不到鹹豐帝的重用?

其實,很多人把鹹豐帝對曾國藩的“防範”歸結于:他是一個漢民。

而大清本就不想讓漢民擔任太重要的官職,這是它長久以來的國策。但是,曾國藩作為漢官,居然可以一呼百應,手握重要兵權,當然不是一件好事。其實,清朝用漢民掌兵還是有先例的,他就是橫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名将——嶽鐘琪,而這,絕對是一個特例。

從雍正時任命嶽鐘琪開始,就遭到了漫天的流言蜚語,皇帝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舉報信”,說:“他是嶽飛的後代,不可重用......”但是,雍正卻從不會理會,他認為重用人才是不問出身的。而彭蘊章的話,卻對鹹豐帝是一個“提醒”,這其中,皇帝也抓住了兩個要點。

此時的鹹豐皇帝實在是害怕動亂,生怕國家内部再出現一個“洪秀全”,而且,皇帝一直重視湖北的戰略地位,是以,他在骨子裡不想把這個重任交給“外人”。

除此之外,在鹹豐帝的眼裡,曾國藩和江忠源雖然都是湘軍,但是,他們的定位卻不同。江忠源的職責就是打仗,而曾國藩卻有号令一方的能力。在他籌備湘軍之時,雖然,它有個“湖南幫練大臣”的名義,可是,實際上他還是赤手空拳打天下,最終,一人幹出了一片天。

是以說,如果,一直讓曾國藩駐守在湖北,那麼,誰能擔保他不會成為下一個“洪秀全”呢?

曾國藩為什麼得不到鹹豐帝的重用?

要知道,鹹豐帝此時非常“敏感”,尤其是在内亂頻繁爆發的大背景下,更是有不少人想自己另立山頭做皇帝。這些人不一定從哪兒就冒出來了,讓你防不勝防,人心叵測古而有之也是最不易洞悉之事,于是,鹹豐帝開始對曾國藩“心存芥蒂”了,以至于,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内都難以消除。

最終,經過深思熟慮的鹹豐皇帝還是決定撤回指令,改任曾國藩為兵部侍郎,專辦軍務。而且,現在正是打仗吃緊的時候,就算讓你去做湖北巡撫,你不也沒時間嗎?但是,事情怎會如鹹豐帝想象的那麼簡單,老謀深算的曾國藩并不這麼認為,皇帝的“臨時起意”更是讓他心存疑慮。

古人雲:“伴君如伴虎’,刻刻要當心。”中國古代的皇帝,可以說大部分都非常的多疑,是以他們絕對不會對任何一個人産生完全相信的心理狀态,這也是他們當時的位置所決定的。後來,曾國藩從某些管道知道事情真相後,對鹹豐帝的看法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曾國藩為什麼得不到鹹豐帝的重用?

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鹹豐帝看重曾國藩的才能,卻不能給予他更多的信任,這真是作為皇帝的無奈與身為臣子的心酸呀。

參考資料:

【《曾國藩家書》、《曾文正公嘉言鈔》、《苦命天子:鹹豐皇帝奕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