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是否真的有統一方向上南北先後之分?

導讀:說說個人的了解,其實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先北後南和先南後北的說法。無論是柴榮還是趙匡胤都是根據當時實際的情況作出對統一最正确的判斷。隻不過無論是後周世宗柴榮還是宋太祖趙匡胤去世的都比較早,都沒有來得及整合中原左右的資源就過早去世。等到宋太宗趙光義這個算不上馬上皇帝的君主雍熙北伐時,宋朝慘敗幾乎葬送了全部的精銳。别說解決契丹收複幽雲了,此戰後攻守态勢發生了轉變北宋隻能被動防禦。其實柴榮的統一方式和趙匡胤的方式一脈相承,根本上沒有什麼沖突。因為後周世宗柴榮執行的也是先南後北,真正征伐契丹已經到了柴榮生前最有一年顯德六年。這怎麼能說是先北後南呢?

後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是否真的有統一方向上南北先後之分?

後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兩代百戰帝王的遺憾

在五代末期、北宋初年有兩位解除的帝王差點改變了中原王朝的命運,他們都有能力締造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帝王。一位是五代第一明君後周世宗柴榮;另一位大宋王朝開國帝王宋太祖趙匡胤。可惜柴榮在北伐契丹前線病重英年早逝;另一位知兵的馬上帝王宋太祖趙匡胤在統一南方後正值壯年,可惜死于不明不白的燭影斧聲。這兩位帝王都有機會趁着契丹在幽雲立足未穩且政局動蕩之機,率領百戰精銳奪回幽雲開創不朽的帝業。可惜天不佑人,而對于軍事并不是非常精通的宋太宗趙光義北伐契丹慘敗。不但葬送了後周、宋兩代培養出來的精銳,雖着以文馭武政策的執行大宋隻能偏安南方被動防守。幽雲納入中原王朝被迫推遲了數百年之久。從本質上說無論是柴榮還是趙匡胤統一的方式都本着先易後難,根本沒有先北後南還是先南後北的差别。

後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是否真的有統一方向上南北先後之分?

後周世宗柴榮的統一方式依然是先易後難,除了高平之戰隻有在生前的顯德六年趁契丹内機機會北伐契丹連取二州三關

應該說柴榮和契丹打的第一仗是被動的,這就是高平之戰。說到高平之戰的原因還要追溯到後周代漢的恩怨當中。當後漢隐帝劉承祐為親政誅殺顧命大臣的時候,郭威被迫起兵代漢立周。而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劉崇也據河東十二州依靠契丹稱帝。依然沿用後漢的乾祐年号,史稱北漢。顯然北漢政權和後周有不共戴天之仇,是以在後周初年就聯合契丹發兵攻周被擊退。

當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的顯德元年,北漢再一次聯合契丹發兵妄圖一舉滅周恢複後漢天下。此戰非常關鍵,可謂有亡國滅種的危險。而世宗柴榮親冒矢石現場督戰,後周軍隊士氣大振一舉擊潰北漢、契丹聯軍。一舉扭轉中原王朝對契丹的軟弱印象,同時趙匡胤等人登上了曆史舞台。

後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是否真的有統一方向上南北先後之分?

高平之戰後,北漢和契丹長時間不敢南顧。後周世宗柴榮得以進行改革強兵,放眼天下。後周雖然強大,但是畢竟是四戰之地南有蜀、南唐等國;北有契丹、北漢。後周時刻面臨雙線作戰的風險,況且此時南唐處于鼎盛對後周的威脅很大。此時唐元宗李璟在位,滅闵吞楚版圖達到鼎盛。況且南唐版圖涵蓋的都是江南魚米富庶之地,從實力上說已經和後周不相上下。南唐鼎盛時下轄35州、人口約500萬,境内經濟發達、物産豐饒。史載“比年豐稔,兵食有餘”。如下圖所示:

後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是否真的有統一方向上南北先後之分?

俗話說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後周不可能在南唐崛起是以必須攻擊南唐。削弱南唐,最起碼把長江以北的州郡占領否則抵禦後周威脅太大。同時大臣王樸的建議兼并分立的諸國:“攻取之道當先其易者”。是以柴榮依然采取的是先南後北,消除後顧之後。欲擊潰南唐必須斬其羽翼。是以南唐的同盟後蜀就成了柴榮重點打擊的目标,這才有了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的戰果。然後柴榮連年對南唐用兵占據江北各州,南唐元宗李璟吃不消了被迫去帝号臣服後周(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經過征戰後周不但解除了威脅,而且版圖達到巅峰。南唐丢了楚國的地盤,徹底被打回原形。日後大宋一年的時間就滅了南唐,除了南唐後主李煜的無能外後周對于南唐的削弱也有重大作用。

後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是否真的有統一方向上南北先後之分?

顯德五年柴榮結束了對南唐的征伐,這才把目光轉向北方。此時距離柴榮去世已經不足一年的時間,此時契丹内部動蕩、叛亂四起。天時地利人和具備,沒有後顧之憂的柴榮在顯德六年進攻契丹。由于高平之戰建立的心裡優勢,後周軍隊連克二州三關(收複瀛洲、莫州、易州)。可惜在進攻幽州過程中病重被迫撤軍,同年病逝。

是以仔細梳理後周世宗柴榮的統一的脈絡就會發現,方式依然是先易後難也就是先南後北。根本不存在先北後南,宋太祖趙匡胤正是在柴榮統一方略的基礎上完成大宋統一的。

宋太祖趙匡胤的對于先南後北的發揚光大最終統一南方,可惜沒來得及對契丹進行對決造成偏居一隅成為常态。

而宋太祖趙匡胤從懂事開始,先後經曆了契丹滅唐(趙匡胤9歲)、契丹滅晉(趙匡胤20歲)和高平之戰。他對契丹軍隊的戰鬥力和契丹處于上升期的國力有清醒的認知,憑借黃河流域的戰略縱深和力量積累不可能正面擊敗契丹。隻有整合十國力量,統一南方後才能找機會與契丹決戰。下文是趙匡胤的真實想法:

“中國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帑廪虛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荊廣江南,則國用富饒矣”。

是以趙匡胤才在用兵統一南方的同時設定了封裝庫積累财富,或贖買或者充作軍資攻打奪回幽雲十六州。當時契丹處于最混亂、最腐敗的遼穆宗統治時期,天怒人怨、衆叛親離。宋太祖趙匡胤滿以為自己會有這個機會,等統一後趁遼穆宗執政之機奪回幽雲。可惜曆史不會那麼完美,在北宋滅南唐之前遼穆宗就被弑殺。趙匡胤趁亂發動的攻擊北漢的戰鬥也無功而返。等趙匡胤統一南方後,契丹國主已經到了中興之主遼景宗耶律賢統治時期。此時契丹國力基本達到巅峰,不但在幽雲等州站穩了腳跟重視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是以從這個方面說,宋朝已經徹底失去了奪回幽雲的希望。而宋太宗趙光義發動的雍熙北伐,隻能徒勞的以精銳盡喪作為結局。

後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是否真的有統一方向上南北先後之分?

小結:

是以題主所說柴榮的先北後南和趙匡胤先南後北的沖突并不存在,二人的統一思路和脈絡如出一轍。都是以穩為主,整合十國的力量認真尋找戰機才有可能收回幽雲。即使後周世宗柴榮北伐契丹也是選擇的不錯的機會(契丹政局動蕩,如下圖所示),而不是和契丹硬碰硬那不是智者所為。

我是曆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