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戈爾巴喬夫曾經大力提攜葉利欽,為何後來二人卻發生沖突?

葉利欽和戈爾巴喬夫同一年出生,但他們的人生軌迹有很大差別。葉利欽屬于知識分子,上過大學,學曆很高,接受過很多的新鮮事物,戈爾巴喬夫屬于勞苦大衆出身,從小就在農場長大,因為他的出色勞動成績,戈爾巴喬夫足足比葉利欽早十年入黨。也因為這十年的黨齡,讓戈爾巴喬夫積累了更多的社會經驗和政治資本。

戈爾巴喬夫曾經大力提攜葉利欽,為何後來二人卻發生沖突?

蘇聯經過勃烈日涅夫之後,出現了短暫的磨合期,短短四年間,先後出現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執政,但他們兩個的執政時間都非常短,蘇聯的國家大權掌握在了戈爾巴喬夫手中。

這時候的蘇聯,已經到了冷戰後期,經過長達三十年的冷戰,蘇聯雖然一度在軍事上占了上風,但綜合國力的差距讓蘇聯還是輸掉了冷戰。

蘇聯國内的經濟狀況非常差,對外的控制力也逐漸減弱。

在蘇聯的中央,從斯大林開始,高層就開始意識形态的對抗,繼任者會否認前任者的很多政策,這樣的情況持續出現,對于蘇聯的國家高層而言,是緻命的打擊。

在斯大林死後,這種對抗一直持續,不同上司者上任,就會産生不同的國家政策,從斯大林之後,蘇聯連續四任上司者,都無法擺脫這樣的魔咒。

而在經濟上,這是蘇聯從列甯開始,一直存在的短闆。甚至,這樣的短闆,可以追溯到沙皇俄國統治時期。

從沙皇俄國開始,這個國家熱衷于對外的擴張,卻疏于對内部的治理,農業基礎和工業基礎都非常薄弱,隻有軍事行業一直相當強勢。

是以,沙皇俄國隻是一個虛胖的強國,和英法美德相比,缺乏足夠的競争力。當一條大鐵路貫穿東西之後,沙皇俄國徹底破産。

列甯推翻沙俄,建立了蘇維埃,他意識到蘇聯的短闆,于是退出一戰,為自己國家尋求一個穩定的發展經濟的環境。

戈爾巴喬夫曾經大力提攜葉利欽,為何後來二人卻發生沖突?

列甯的努力,隻是讓蘇聯的發展進入正軌,随後斯大林的上台,蘇聯先後受到金融危機和二戰的沖擊,為了在這兩場危機中走出來,蘇聯再次偏重于軍事發展,而忽視經濟的發展。

這樣的短闆,在斯大林之後,曆任上司人,他們在任期内,都嘗試着通過一些政策,解決這個問題。

但由于意識形态的變化,導緻在列甯時代建立的國有經濟為基礎的模式受到嚴重沖擊,曆任上司人雖然政策都不相同,但似乎又都是殊途同歸,不斷消耗着公有制的經濟基礎。

在戈爾巴喬夫上台之後,像以往的上司人一樣,否定了前任上司人的政策,讓蘇聯高層思想再次陷入混亂之中,接着,戈爾巴喬夫開始經濟改革。

這是蘇聯最大的軟肋,也是最難處理的問題,像前任上司人一樣,這次經濟改革,除了讓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瓦解,沒有帶來根本變化。

在對外方面,蘇聯全面收縮,東歐各盟國先後發生動亂,蘇聯無法左右東歐的同盟國,本來的掌權的蘇維埃政府,紛紛失去統治地位,這就是東歐劇變。

戈爾巴喬夫的内外政策全面失敗,也給了葉利欽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和戈爾巴喬夫同一年出生的葉利欽,有着很高的學曆,而且能夠接受西方的思潮,他是戈爾巴喬夫提拔上來的,卻不滿意他的上司的做法。

葉利欽是一個更激進的人物,他同樣想要大刀闊斧的對蘇聯進行改革,他也想通過經濟改革,解決長久以來,蘇聯發展的最大軟肋。

更主要的是,葉利欽想要奪權,雖然一些資料上顯示,葉利欽的奪權,是西方思想作祟,但從葉利欽的履曆來看,兩個人是一路人,隻是他更加激進。

戈爾巴喬夫曾經大力提攜葉利欽,為何後來二人卻發生沖突?

東歐劇變發生後,蘇聯陷入危險之中,1990年,在戈爾巴喬夫國外養病之時,葉利欽開始了奪權行動,倒黴的戈爾巴喬夫被軟禁,葉利欽成了蘇聯最高統治者。

1991年,戈爾巴喬夫回到莫斯科之時,一切都變了,他不得不辭職,葉利欽當選為蘇維埃俄國第一任總統。

葉利欽上台後,當年蘇聯就宣布解體,龐大的蘇聯分裂為十五個國家,其中最大的就是由葉利欽控制的俄羅斯。

很多人不太了解,為什麼葉利欽要這麼做,尤其不能了解的是,戈爾巴喬夫提拔了他,他為什麼要毀滅蘇聯。

如果從人性角度來看,這是源于一個人對權力的欲望。從社會背景角度而言,葉利欽和戈爾巴喬夫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

在文章的剛開始,就已經說明,他們兩個同歲,卻有不同的人生軌迹,從兩個人的政策看,其實他們兩個是同一類人,隻是一個激進,一個特别激進。

而特别激進的葉利欽,看不慣戈爾巴喬夫的做法,覺得這樣的做法,蘇聯死的太慢,他需要給蘇聯一個痛快。

葉利欽隻用了一年,就結果了蘇聯。

想到這裡我不禁感歎,蘇聯真的挺慘的。一個超級大國,卻陷入長達數十年的意識形态的鬥争,不斷地推翻前任的政策,讓蘇聯完全偏離了列甯确定的軌道。

戈爾巴喬夫曾經大力提攜葉利欽,為何後來二人卻發生沖突?

而現在的俄羅斯,依然存在意識形态的鬥争,經濟依然是俄羅斯發展的最大難題。當然,目前看來,俄羅斯依然很強大,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俄羅斯并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這麼強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