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隆中對》為何最終化為泡影?因為劉備太任性,沒有聽諸葛亮隆中

諸葛亮經常拿管仲、樂毅自比,其志向和理想不言自明。面對漢末群雄割據的局面,諸葛亮并沒有急着加入某個陣營。而是靜觀各路諸侯,尋找一個能徹底發揮自己才能的平台。最終劉備多次的真誠造訪,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覺得劉備正是自己理想的合作夥伴,于是諸葛亮給劉備規劃出了一整套戰略藍圖,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隆中對”。

《隆中對》為何最終化為泡影?因為劉備太任性,沒有聽諸葛亮隆中

劉備聽了諸葛亮給自己規劃的藍圖之後,十分的認可,對諸葛亮瞬間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若是能早點遇到諸葛亮,自己也不至于還在四處漂泊。既然未來已經規劃好,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采取行動去落實。那麼對于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劉備在現實中有沒有落實到位呢?

《隆中對》為何最終化為泡影?因為劉備太任性,沒有聽諸葛亮隆中

答案是顯然沒有,當曹操率大軍南下攻打荊州的時候,劉備彷徨無措,召集衆人商讨對策,大多數人都認為曹操實力雄厚,應該跑為上策,以免挨揍。可是諸葛亮卻堅持認為應該趁曹操未到之時取下襄陽,那麼劉備對于諸葛亮的建議是什麼态度呢?《三國志·先主傳》記載:“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因為“不忍”而拒絕了諸葛亮的提議,從此便喪失了占據荊州的大好機會。

《隆中對》為何最終化為泡影?因為劉備太任性,沒有聽諸葛亮隆中

諸葛亮隻能深感遺憾,劉備帳下不乏各種人才,卻沒有一個真正懂軍事戰略的人,難怪先前屢吃敗仗,混到如此地步。襄陽可是荊州的命脈呀,隻要劉備趁機取下襄陽,再以此水路上封鎖漢水,如此一來就算曹操兵多将廣,恐怕也拿劉備沒辦法了。而諸葛亮之是以提出攻取襄陽實在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要知道,諸葛亮的嶽父和劉表是連襟,也就是說諸葛亮其實和劉琮也是親屬關系的,但他卻能在這個時候建議劉備攻取劉琮的襄陽,足以看出他對劉備的忠誠。是以說,諸葛亮既然開口建議取襄陽,必然心中已有韬略,不可能會讓劉備去冒險的。

《隆中對》為何最終化為泡影?因為劉備太任性,沒有聽諸葛亮隆中

諸葛亮已經看到大好機會就擺在眼前,隻要劉備一聲令下攻取襄陽,便可轉危為安,同時實作隆中對的關鍵一步:占據荊州。可是劉備卻絲毫沒有看到這一層面的東西,反倒是隻顧着自己的形象問題,他怕給世人留下趁火打劫的嫌疑,然後被人認為自己是不仁義的僞君子。但是就算劉備不取荊州,曹操還不照樣取?終究荊州還是會從劉琮手中失去,那最終落入誰手又有什麼分别呢?

《隆中對》為何最終化為泡影?因為劉備太任性,沒有聽諸葛亮隆中

可是劉備終究還是太任性,也不想想自己奮鬥這麼多年為啥還四處漂泊?就是為自己那一套很管用導緻的,如今有諸葛亮這樣賢能之人的加盟,開始表現得好像是對他的戰略很贊同的樣子,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大打折扣,根本聽不進人家的建議。說到底還是不太信任諸葛亮,生怕諸葛亮的這條建議會害了自己失去人心。但殊不知,諸葛亮早已為他想好了後續的萬全之策。

《隆中對》為何最終化為泡影?因為劉備太任性,沒有聽諸葛亮隆中

對于諸葛亮而言,他已經盡了一個臣子最大的職責,給劉備提供了自己的戰略、想法,但是至于接不接納,那就是劉備自己的事情了,畢竟劉備才是老大,諸葛亮除了無奈什麼也做不了。如果劉備能認真地聽取諸葛亮的話,那麼早就拿下了荊州發展壯大,也不至于出現後面費勁巴拉取得荊州又失去的悲劇,這會讓蜀漢呈現出一種全然不同的局面,而隆中對恐怕最終也不會化為泡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