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代的文學作品,以及現代描述古代的影視作品中,都很容易就能夠看到的一種場景,那就是一群人去飯店中,大吃大喝了一頓,各種美酒佳肴不停地上,在吃完以後直接扔下一錠銀子,就直接出門了,而且那一些店小二不僅不攔,而且還會千恩萬謝道地謝,這是為何呢?

銀子難道不需要稱重嗎?那一些店小二就不怕飯錢不夠嗎?事實上他們還确實用不着怕飯錢不夠,這與古代的貨币價值,以及其所能夠轉換成的商品購買力息息相關。
中國古代使用貨币的時間非常早,在日本群島上還沒有人類的時候,中國的古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貨币,來進行日常生活間的交易。早在夏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萌芽,商朝時期由于商業活動的頻繁,貨币漸漸開始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物品,不過它真正風靡天下是到東周時期。
東周時期由于諸侯割據,天下各國戰亂不休,人口都在迅速而大規模的遷移,與人口遷移相對應的,則是物品之間的大量交換與流通,這樣的時代環境就讓貨币的流通變得更加頻繁,不同的諸侯國都推出了自己國家的法定貨币,如齊國的刀币、趙國的布币、秦國的環錢等等。
環錢一開始是圓形圓孔的形狀,後來逐漸演化成為了圓形方孔的形狀,等到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一統天下建立秦朝以後,他就統一了天下各地的貨币,将圓形方孔的環錢推廣到全國各地,這也是我們後世經常見到的銅錢,直到清朝的時候,這種銅錢依然在使用,是普通老百姓們最常使用到的一種貨币。
這種銅錢的購買能力有多強大呢?南朝梁的學者殷芸在其作品中寫道“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由此而誕生一個成語“腰纏萬貫”,是富貴的代名詞,一貫就是一千個銅錢,一萬貫也就是一千萬個銅錢,在古代已經算得上是非常豪富的富裕人家了。
通常人們在進行小額支付的時候都是使用銅錢,但是萬一需要使用大額支付的時候,銅錢就顯然沒有那麼便利,于是銀子作為比銅更加貴重的金屬,自然也就開始成為貨币,并且用“兩”作為機關,是以銀子又稱為銀兩,一兩銀子基本上可以相當于一千個銅錢,到清朝末年的時候,更是可以相當于兩千三百個以上的銅錢。
也就是說,銀子在古代的價值是非常高的,其能夠轉換成的商品購買力也非常驚人,如果不是進行買房買地之類的大型經濟活動,通常情況下都用不着銀子,尤其是在吃飯的時候,那基本上就是幾十個銅錢的事情,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孔乙己》中寫道:“孔乙己……排出九枚大錢”
孔乙己去小酒館中喝酒的時候,哪怕是擁有着九枚銅錢,就覺得自己已經非常有排面了,可見當時吃一段飯壓根用不了多少錢,古人們在吃飯的時候用銀兩結賬,并且還說“不用找了”,那小二哥肯定是隻會高興,絕不會有半點阻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