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奇莊稼”破青海“東大門”“靠天吃飯”窘境

作者:MtimeTime.com
“神奇莊稼”破青海“東大門”“靠天吃飯”窘境

圖為玉米稭稈加工利用。(資料圖) 石延壽 攝

中新網青海民和1月5日電 題:“神奇莊稼”破青海“東大門”“靠天吃飯”窘境

作者 李隽 石延壽

5日,記者在素有青海“東大門”之稱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獲悉,自2008年起該縣推廣全膜雙壟栽培技術,在幹旱山區種出畝産超千斤的“神奇莊稼”,自此該縣不斷嘗試農牧關聯、草畜結合、循環發展的模式,同時用“一根網線”縮短農産品與城市大市場的時空距離,徹底打破農業發展“靠天吃飯”的窘境。

民和縣是青海的農業大縣,也是國定貧困縣。全縣63.29萬畝的耕地六成以上在幹旱山區。“靠天吃飯”一直是制約民和農業高品質發展的“瓶頸”。

“神奇莊稼”破青海“東大門”“靠天吃飯”窘境

圖為農特産品加工後走出大山。(資料圖) 石延壽 攝

2008年,該縣試種的數千畝全膜玉米,利用全膜雙壟栽培技術,破天荒地種出了700公斤的畝産量,畝均增産超千斤,被山區農民稱之為“神奇莊稼”。2011年民和縣糧食總産量躍居青海省糧食生産第一,成為受國務院表彰獎勵的200個糧食生産先進機關之一。

截至今年,民和縣全膜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2021年全縣糧食總産量達37.85萬噸,其中全膜玉米在遭受持續幹旱影響下總産量達14.55萬噸,占全縣糧食總産量的38.44%。

耕作方式的變革帶來的不僅是糧食産量的陡增,而且催生了農牧關聯、草畜結合、循環發展的新模式。

成片推廣的全膜玉米産出了大量的玉米稭稈,利用豐富的稭稈資源,帶動了千家萬戶的養殖業發展。截至2021年,全縣已建成飼草料加工企業4家、飼草加工點25家、青貯池6058座66.42萬立方米,飼草加工總量達到59萬噸,玉米稭稈加工使用率達到58%。全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676家、養殖大戶1685戶、家庭牧場5829戶,全縣牛存欄3.8萬頭、羊存欄28萬隻。

“神奇莊稼”破青海“東大門”“靠天吃飯”窘境

圖為以草帶牧,家庭牧場發展迅速。(資料圖) 石延壽 攝

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極大地解決了農戶的有機肥需求,一條“以糧帶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的高原循環農牧業發展模式,夯實了鄉村振興産業基礎。

近年來,民和縣加快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大力發展高原現代農業,一大批設施農業基地“破土而出”,草莓、人參果、靈芝、赤松茸、黃桃等特色産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優質設施果蔬讓設施農業由規模發展向品質效益轉變。

大山裡的農産品如何進市場?民和縣大力發展電商産業,用“一根網線”縮短了上區農産品與城市大市場的時空距離,為全縣優質農産品提供了穩定、可靠的銷售管道,打通了農特産品的“出山路”,豐富了城裡人的餐桌,也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轉型更新。

民和縣紮實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以民和電商産業園為“核心”,推動“一站式服務”,健全電商産業鍊,實作了“工業品下鄉、農産品進城”常态化。

截至2021年,全縣已建成縣電商服務中心、22個鄉鎮電商服務站、125個村級電商服務點,鄉鎮電商覆寫率100%、村級電商覆寫率40%,引進電商企業12家,牛羊肉、馬營陳醋、隆治蘋果等20多種民和農特産品通過電商暢銷全國市場,牛羊肉、土雞、馬鈴薯、大蒜等50多種農特産品銷往長三角地區。

截至2021年底,該縣累計完成“工業品下鄉”1200萬單、交易額6億元,實作“農産品進城”160萬單、交易額8000餘萬元。同時,日益興起的電商産業,有效帶動1751戶農戶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