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杯敬産業,一杯敬消金:白電巨頭們的金融“初心”

本周,有兩家白色家電龍頭在金融方面的新動态趕巧湊到了一塊兒。

  • 日前,美的金融在獵聘網釋出了一則招聘消費金融副總經理的需求,該崗位職責之一是負責制定消費金融公司(籌備)發展戰略并組織執行。
  • 5月28日晚間,青島銀監局批複了海爾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增資的申請,海爾消費金融注冊資本從5億元增加至10億元,股權結構保持不變。

這些在家電行業呼風喚雨的龍頭企業,自然不是第一天踏足金融業務,先行者如海爾甚至早在2001年就已經開始控股青島商業銀行。而縱觀過往表現,家電巨頭們在消費金融領域的野心也漸漸顯現。

白電巨頭背後的金融版圖

依托于實體企業的業務需求開展金融業務,繼而逐漸擴大,甚至進化成金融集團——在近年來,越來越多這樣的例子開始出現。

盤點白色家電三巨頭海爾、美的、格力,不難發現這三家公司早早依托其自身的金融業務來解決企業資金問題,并為集團成員和供應鍊合作夥伴提供金融服務。如格力掌舵人董明珠曾說過,97年後,格力在銀行就再也沒有過貸款,而在2008年,格力電器将其旗下格力财務公司增資至15億元,格力持股比例也由49.92%增加至88.31%。

但格力旗下的金融業務更多的也隻是停留在反哺實業的階段——這與董明珠實業興邦的情結有關,除了成立海控金融以及小貸、保理公司以外,并沒有太多動作,涉足民營銀行的消息也再無下文。

相比之下,另兩大白電巨頭海爾、美的,以及在白電緊随三巨頭、橫跨黑電白電的TCL,則更重視金融業務的作用。這三家公司在金融領域的布局,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整理如下:

海爾:來得最早,做得最全

2001年7月,海爾通過分散股權安排實作對青島商業銀行的控股,由此拉開了進軍金融行業的序幕。之後幾年,海爾接連布局證券、保險等分支,并注資5億元成立集團财務公司,終于在2007年正式組建海爾金融集團,随後從2014年開始,集中布局消費金融、小額貸款、P2P、第三方支付等領域。

其中,P2P平台海融易成立至今年1月,期間累計交易額突破500億元,平台使用者數超過257萬。為其提供存管服務的青島銀行,和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務的快捷通,也早就被海爾歸至麾下——海爾率先呈現出的相對完整的金融架構,這正是其未來金融生态茁壯成長的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開頭所提及的海爾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其實是第二批持牌的消金公司之一。目前,海爾消費金融主要采取的是O2O的模式,通過以家庭消費為核心的各種場景,提供消費金融服務。據悉,目前與海爾消費金融合作的商家有海爾家居家電産品線、紅星美凱龍、有住網、綠城電商、屋牛電商、環球雅思、環球遊學、新私享旅遊等。

美的:花錢不少,布局不小,對外開放為時尚早?

在此次意圖布局消費金融的消息之前,美的在金融領域的最大水花可能是在2016年8月:美的斥3億巨資獲得了神州通付50%的股權,曲線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實際上,美的的金融布局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出資2000萬元占股20%參與建立金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2015年美的成立金融中心,開展産業鍊金融、員工金融和第三方支付業務後,美的的金融擴張開始加速,并相繼成立美的金控、商業保理公司、融資租賃公司、資産管理公司和開展小貸業務。

據雷鋒網AI金融評論了解,美的金融業務仍然集中在貸款線,其中的個人借款服務分為:薪資貸款、畢分期、旅遊分期、超薪貸,但都隻向美的集團員工開放。另外還有面向經銷商、旗艦店、供應商的融資或票據貼現服務,和為企業銀承彙票貼現、電票交易、票據貼現撮合服務的區塊鍊票據服務平台,以及美的錢包這一産品,主要為經銷商、代理商、員工、消費者等個人使用者提供消費、轉賬等服務。

TCL:動手最晚,支付牌照還沒到手

TCL在金融方面是“1+5+5”布局,其中“1”是指TCL集團财務公司,主要為集團内部成員提供金融服務;第一個“5”是指網際網路金融、保理、P2P、小額貸款、供應鍊金融這5項業務;第二個“5”是指參股上海銀行、惠州農商行、國開基金等5個項目。

TCL旗下的金融控股集團組建于2015年8月,成立之前就已與上海銀行簽訂協定,成為該行第六大股東,随後TCL與上海銀行等共同發起成立上銀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5億元。

和海爾一樣,TCL也推出了自己的P2P平台T金所,此外,TCL已組建支付公司彙銀通,已和中國聯通合作開展移動支付業務。但彙銀通尚未獲得牌照,央行也已宣布不再批新支付牌照,今後TCL想要得到一張真正的支付牌照,或許也要像美的一樣重金下場。

值得一提的是,TCL集團與2015年1月與湖北銀行、武商聯集團、武商集團簽訂協定,共同成立湖北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這家消費金融公司也是全國僅有的不到20家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TCL集團持有湖北消費金融20%股份。

為何家電巨頭對消費金融青眼有加?

與阿裡、京東兩大電商平台依托于流量和線上購買場景打造金融帝國不同,實體企業進入金融行業依靠的是其産業上下遊供應商、分銷商的供應鍊資源和深厚的行業積累。開展金融業務,不僅能反哺實業企業,為企業擴大業務規模、開展新業務提供資金,本身也能為企業未來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

然而一個共同點是,無論是網際網路電商平台還是家電巨頭,都不約而同地盯上了消費金融領域。

消費金融迎來蜂擁而至的“新玩家”,自然與消費金融廣闊的市場前景有關。據《2017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統計,截至2017年10月,中國居民消費信貸占全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總規模比例為24.8%,達到30.6萬億元人民币,同時,相比起消費金融發展頗為成熟的國外市場,我國的消費金融尚處在價值窪地。以美國為例,消費金融業務在美國的市場滲透率已經高達60%,但在尚不到美國的一半,依然存在巨大空間。

另一方面,消費金融的發展與國家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廣闊前景緊密相關。中國一共有13億人口,但當中僅有3億人在央行擁有信貸記錄,剩下沒有信貸記錄的10億人口屬于傳統金融機構服務難以覆寫的人群,對于這部分廣大人群擁有的金融與消費需求,同樣需要金融手段進行支援,這就也給消費金融業務提供了廣泛的目标客戶基礎。

從國家政策導向看,監管機構對于消費金融業務也是一緻的:無論是2009年銀監會頒布的《消費金融試點管理辦法》、成立北銀消費金融等四家金融公司,到2017年底《關于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下稱《通知》)的釋出,監管機構在相應中央“促進消費更新”政策導向的同時,對合規的消費金融業務依然是鼓勵的,在整個監管收緊的趨勢下,消費金融是目前為數不多的仍留有視窗期的領域。

由于90後等新興消費群體的興起,“超前消費”成為被越來越多人認可的趨勢,消費金融呈現供需兩旺的趨勢。從之前消費金融業務的發展來看,參與方不僅包括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等持牌機構,還包括P2P、電商平台、助貸機構等等。而據百分點和中央财經大學聯合釋出的《消費金融口碑指數》中顯示,對于消費者來說,幾百、幾千元的消費額度,利率高低的影響遠比不上放貸的速度重要,為迎合這種心理,以往消費金融業務均采取忽視風控、以高利率彌補高壞賬率的政策,這也導緻了高利貸、砍頭息、暴力催收等不合規行為的産生。

随着監管尺度的收緊,監管部門也劃定了“合規消費金融業務年化利率不高于36%”的紅線。這也将淘汰一大批以違規手段收割行業紅利的從業機構,倒逼從業機構提高風控水準,将錢借給哪些真正需要資金、同時有意願和能力還貸的人。

在36%的紅線下,隻要在風控方面做得足夠好,依然有利可圖——有調查顯示,放貸壞賬率每降低1%,利潤率可提升20%,而從近期幾家P2P、消費金融上市公司财報資料來看,在去年《通知》釋出之後,上述公司對其業務進行合規調整造成了業務和盈利的下降,但相比起之前高利率時期10%-20%左右的逾期率,如果将不良率會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依然有着一定的潛在利潤。

從中不難看出:在消費金融領域,對于資料的挖掘、利用以及風控的能力将成為家電巨頭們入場的重要考量名額。而第一批進場的家電巨頭均集中在白電領域,這也并非偶然:相比起電視、錄像機、音響等黑色家電,洗衣機、空調、冰箱等白色家電的定位為減輕人們的勞動強度和改善生活環境,廠商需要研究更多的使用者互動資料、考慮采用更的先進技術來達到這一目标。

雷鋒網AI金融評論發現,圍繞這一目标,在網際網路的沖擊下,白電三巨頭均進行了相應的業務調整和轉型:

  • 美的:打造全球化科技集團,成立北美未來研究中心,收購了KUKA和以色列工控公司,轉型智能制造,在人工智能(AI)、晶片、傳感器、以及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發力;
  • 海爾:依托其口碑和龐大的使用者基數,在核心白電業務外嘗試網際網路轉型和平台孵化,搭建完整的家庭生活場景;
  • 格力:瞄準網際網路入口,進軍手機行業,實作家居場景的互聯互通,進軍汽車制造和汽車後裝市場。

換言之,相比起黑電同行們,白電巨頭更好地将新技術應用于自身業務當中,也積累了一定可平移到消費金融中的資料挖掘能力;同時,金融科技的興起,技術的輸出也降低了白電巨頭做消金風控的門檻,這仍是一個可以嘗試的領域。

“前輩”通用電氣的産融結合之路

當人們讨論到制造業走産融一體化的路子,就不得不提美國的通用電氣有限公司(GE)。

這家工業巨頭當初開啟金融“副本”是為了進一步開拓主營業務市場,為消費者提供分期付款服務來帶動大型家電的銷量。而随着産業多元化以及實業競争日益激烈,GE開始拓展其他金融業務,比如給産業客戶提供大型裝置租賃。到上世紀70年代末,GE涉足的金融業務已包括房屋貸款、二手貸款、商業地産、工業貸款、個人信用卡等,但當時的整體規模仍然較小。

到1981年,傑克·韋爾奇進入GE,這位上任新官對全公司的戰略業務線都進行了調整,更青睐節奏快、杠杆率高、股權投資回報率高的金融業務,這也意味着GE的産融結合進入了飛速擴張時期。

GE金融最初作為産業的協同部門,為産業客戶提供與産業密切關聯的金融服務,包括GE商務航空服務(GECAS)、能源金融服務以及商業貸款和租賃等。而在韋爾奇的帶領下,GE給出的金融解決方案日趨全面,為産業客戶提供的消費信貸、裝置租賃等服務也使GE産業部門獲得了成本、增值服務方面的領先。業界觀點認為,GE金融也依托産業優勢,掌握更多相關的管理資源、市場經驗與知識,可以提供差異化服務,降低和規避違約風險。

以航空交通業務與相關金融為例,GE于上世紀90年代成立GECAS(GE Capital Aviation Services),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飛機租賃融資公司之一,而GE也借此打開了飛機産業鍊條裡的巨大金融商機:

  • 對航空公司:GE提供的飛機租賃業務可以給予其更大的财務靈活性和現金流管理優勢,避免航空公司因自購飛機而不得不承擔一次性的高額成本;
  • 對飛機制造商:GE出售發動機,同時也通過GECAS為其提供融資來促進銷量。
  • 對融資客戶:可以要求所購買的飛機優先使用GE發動機。

GE也會将購來的飛機出租給各航空公司,并提供營業租賃、售回租賃、抵押貸款等金融服務。

這家制造業巨頭的金融擴張毫無停止的迹象,如果在鼎盛時期将GE金融分拆出去,它的資産規模能排進全美前十大銀行。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高增長模式讓GE的工業色彩漸漸黯淡,有人抱怨GE看上去“更像是一個主要提供金融服務的公司,附帶一些退居次位的制造業務”——2007年,消費者金融和房産業務合計已經占據了GE金融大概48%的收入。

盡管伊梅爾特上任後雖然加大了對研發、技術的投入,但也沒有扭轉GE整體重金融、輕制造的傾向。業績的進一步提升,就意味着資産規模也要相應擴大,同時擡高杠杆、涉足各類複雜的金融衍生品,并且進入更陌生的業務領域。

時間來到2007-2008年,資金缺口一度高達400億美元的GE金融遇上了次貸危機,所打造的金融帝國一夜間忽喇喇似大廈傾。GE一時陷入了經營緊張狀态,引發市場恐慌與股價暴跌,資本運作陷入困境,GE集團的市值痛失80%。

GE金融的故事,在2015年集團出售旗下金融業務時留了一個休止符。管理層計劃在2016年将金融占公司淨利潤的比例降至25%,2018年降至10%,意圖以新的業務比例帶公司股票重回高估值。

從産業發展需求來看,産融結合協同互補效應自然有利于實業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後突破瓶頸、擴大規模和開展新業務,通過提供相關服務、進行低成本直接間接融資來提高産業資本的利潤率。盡管在GE這個案例當中,崩塌的導火索還是金融危機,但問題的核心在于企業本身沒有找準定位,反而由着信貸、地産這些高風險高收益、且與核心産業沒有直接關聯的業務自由生長,主次颠倒,以至于金融業務“反噬”産業資本。

勿忘初心

産融結合通常可分為兩種形式,即“由産到融”和“由融到産”。所謂“由産到融”,是指産業資本在業務發展中将部分資本轉移到金融機構,更好服務于産業;“由融到産”則是指金融資本從戰略視角出發,有意識地進入實業領域進行投資和布局的行為。在中國,由于金融機構參與産業投資存在諸多監管障礙,“由産到融”是目前我國産融結合的主要形式。

但在實業的資本回報率不及金融業,“開廠不如炒房”的大環境下,雖然有如董明珠“我絕不會做金融”的表态,很難說這些“從産到融”的産業巨頭們是否會受到誘惑。對企業來說,重要的是如何保持一個産融的合理循環,避免像GE在金融風暴中由于過度擴張金融業務被反噬,同時隔行如隔山,消費金融雖是藍海,但隔行如隔山,畢竟,像北銀這一中國最早做消費金融的公司還在虧損呢。

金融賦能實業,科技賦能金融。在金融科技領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公司強調自己是技術公司,“不做金融”了,對于實業巨頭們,消費金融固然是有利可圖的一門生意,但在直銷場景不占優的情況下,通過與金融機構、電商平台的合作是否也是一個選擇,進而更好聚焦在自己核心業務,在這個金錢的遊戲中,找回自己的初心呢?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5-31

本文作者:周蕾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雷鋒網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