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才華的女子衆多,真正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卻是鳳毛麟角,用一本書禁锢了一部分人思想的人更是極少。
班昭,字惠班,東漢時期人,父親班彪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大哥班固《漢書》的作者,二哥班超一生出使西域。班昭從小受父兄熏陶,非常喜歡曆史,很小的時候就讀了許多史書,為後期續寫漢書鋪墊了基礎,因大哥班固受窦憲叛亂之案牽連死在獄中,留下了未寫完的漢書含恨離世,續寫漢書的責任就落在了班昭肩上。

班昭14歲出嫁,沒過多久丈夫離世,留下了班昭和兒子相依為命,在照顧兒子的同時還要侍奉公婆。班固死了之後妹妹班昭扛起了續寫漢書的責任,她夜以繼日地整理父兄的手稿,完成了漢書的著作。漢和帝敬仰班昭才學,诏她進宮做嫔妃們的老師,教習她們規矩禮儀。
漢和帝12年,出使西域三十多年的班超請求回歸大漢,因班超在西域時間較久,其高遠的威望讓漢和帝左右為難。班昭知道後上書漢和帝,言辭懇切,哥哥已經年近70就算有報國之心也是力不從心,更何況當年和哥哥一起出使的人多數已經去世,班超年輕的時候奔走于沙漠,為維護大漢和平獻出了自己的青春與熱血,年老的時候若屍骨被遺落西域,其景甚悲,漢和帝看了班昭的奏折非常感動,準許他回到家鄉,班超回到大漢兩年後與世長辭。
鄧太後主持朝政後特别欣賞班昭的才華,特許班昭參政,班昭也沒有令太後失望,把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為了獎賞班昭,破例賜封班昭的兒子做了官。太後的哥哥們請求辭官,鄧太後不想放行,班昭先誇獎了皇太後,又說四位國舅忠孝雙全,現要退位讓賢回歸故裡,正是展現了他們的氣節,也是他們忠義的一面,鄧太後采納了班昭的意見,四位國舅得以告老還鄉。
班昭續寫漢書後又著作了史上有名的《女誡》,這本書的内容是教導婦女遵守婦道的教科書,書中女人要三從四德,要以男人為天,男人可以再娶,女人便不可以再嫁,因班昭這本《女誡》,對世人造成的影響頗大,使中國婦女的地位一千多年中一直處于低下的地位。繼女誡之後班昭随兒子到河南生活,班昭終老逝世時,鄧太後去掉首飾着淡妝表示哀悼,又命人給班昭辦了風光的葬禮。
班昭是史上第一名女史學家,給大漢朝做出了傑出貢獻,但是她所作女誡令千年來的女子地位卑下,圈住了女性自己的思想,凡事不能多言不能反抗,以男人為中心,封建時期的女性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是極其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