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國詩歌創作的最高峰,在無數的唐代詩人中要說最具代表性的,大慧認為有兩人,一個是有“詩仙”之稱的李白,另一個是有“詩聖”之稱的杜甫,雖然兩人在詩詞領域的造詣和地位不分上下,但創作風格卻是完全不同的。
李白是一個典型的浪漫主義詩人,性格灑脫奔放,杜甫則相對比較内斂,作品充滿了現實主義色彩,但不管怎麼說,兩人的佳作經曆了千百年的歲月滄桑,至今都散發着無與倫比的光輝。
杜甫的詩篇普遍認為比李白的更具“研究價值”,這主要是由于其作品充滿了現實悲觀主義色彩,當然了,這和杜甫的一生經曆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一代“詩聖”杜甫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圖檔:杜甫漫畫
一、杜甫的家族
很多不熟悉杜甫的朋友在了解到他一生郁郁不得志,而且作品充滿悲觀主義色彩的時候,總是會主觀的判斷他的出身應該不是太好,或者說社會地位不是太高。事實上,通過現有的史料來看,杜甫出生在鞏縣,距離當時唐王朝的大都市洛陽很近,屬于中原腹地的核心文化圈内。
杜甫所在的家族不僅不是小門小戶,甚至可以說是當時屈指可數的大族,他的爺爺叫做杜審言,是唐朝文壇上舉足輕重的一位人物,得益于家學、家風的影響,小時候的杜甫就接受了系統的教育,整體的文化素養很高,這絕對是當時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比拟的。
除了爺爺杜審言之外,杜氏家族中還誕生了不少文化名人,比如三國時代的鎮南将軍杜預,他不僅是一位将領,是司馬懿的女婿,還是三國兩晉時代很有名的文化學者,曾經注釋過《左傳》一書,在我國史學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可以說相當厲害。
出生在這樣一個家族,有血脈的加持,有良好的天賦,杜甫的成就自然也非偶然了。
圖檔:從小接受系統的教育劇照
二、杜甫之死的研究
1、究竟是一種什麼啥樣的病?
杜甫有這樣一首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通讀下來,這首詩整體是氣勢恢宏的,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以被後世文人墨客推崇為“古今第一律詩”。
當然了,咱們今天不讨論這首詩是否是實至名歸,最起碼從其中看到了杜甫對于詩歌這一文學體裁的把握,到了何種爐火純青的地步,哪怕是此後數千年中,也少有人能夠在此方面去趕超他。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首詩中,杜甫寫到自己已經是百病纏身的狀态了,而且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那麼這是一種什麼病呢?按照杜甫自己在詩中的說法,是“我多長卿病”,那這個“長卿”是誰呢?
圖檔:寫詩劇照
翻閱史料可以輕松的知道,“長卿”就是漢代名臣司馬相如,在史料中,司馬相如一直被一種“消渴病”困擾着,用現代的話說,古代的“消渴病”就是現代醫學中的糖尿病,即司馬相如是一位如假包換的糖尿病患者。
而杜甫說自己“多長卿病”,自然也就可以了解為同樣患有糖尿病,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會說:“糖尿病這多少也算是富貴病了,得的人也是不少,杜甫患上了有啥不可思議的呢?”
衆所周知,糖尿病雖然在中青年人群身上也會出現,但是從大資料來看,主要的發病群體還是以老年人為主,這主要是因為老年人的胰島等髒器功能衰弱,對糖分的分解能力降低導緻的。
從杜甫的生卒年來推算,他患上糖尿病的時候其實很年輕,最多不會超過40歲,那麼問題緊接着就來了,他為啥會年紀輕輕得上這種疾病呢?
圖檔來源于網絡:糖尿病
2、杜甫的個人遭遇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的真相,咱們還得從杜甫的一生遭遇來說,大唐天寶十四年,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了,這個時候杜甫自然而然的被卷入其中,而且還很不幸的被叛軍給抓住了,過上颠沛流離的生活。
最要命的是,不僅自己在戰亂中飽受摧殘,自己的孩子還因為吃不上飯被餓死了,這讓杜甫的身心陪受打擊,意志一下就消沉了不少,後來他輾轉到了四川境内,在朋友的幫助下,過上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結合杜甫那一階段的作品來看,别說擁有什麼資産了,基本生活都是很難保障的,隻有一間簡易的茅草房,而且一到刮風下雨這種惡劣天氣的時候,草房子還會四面透風,頂棚漏雨,這也是他的經典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靈感來源。
圖檔:一間簡易的茅草房資料截圖
從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杜甫的生活是異常艱辛的,說他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一點也不為過,後來他雖然被推薦做了幕僚,但是在事業上始終不是很如意,屬于長期壓抑的一種生活,長此以往,杜甫的身體健康狀況就不太樂觀了。
他長期被風濕病困擾,厲害的時候手都不能握筆寫字,緊接着就是嚴重的肺病,有時候呼吸都很困難。可見杜甫的生活環境和個人遭遇,對他自身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很大負面的影響,像風濕病、肺病、糖尿病都是明确被記載的。
杜甫的後半生幾乎一直被病魔糾纏,雖然他一直靠着堅強的意志力做抗争,終究還是一人難以力挽狂瀾,更不能改變命運。
圖檔:握筆寫字劇照
通過杜甫的一生經曆,大家也可以獲得不少啟示,我們活在當下,一定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當遇到困難和困擾的時候,也不要一味地憂慮,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自身的健康陷入死循環!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