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國前韓複榘之子不肯去台灣,稱“蔣介石殺了我爹”,後命運如何

1948年年底,解放軍勢如破竹,即将完成對北平的最後包圍。一時間,北平城裡的“大人物”們,都忙得不可開交。

傅作義将軍頂住各方壓力,忙着與我軍和談。不久,他做出了一生中最偉大的決定:起義。

而一些豪紳、資本家們及國軍官員們,則都在想後路。這些人一般兜裡都比較有錢,在他們看來:去香港、去美國、去台灣都算是“出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北平城裡一戶姓韓的人家,他們就是韓複榘的家人。此時,韓複榘已死去10年之久,任他昔日再風光,在這節骨眼上也沒人會管他的妻兒。

與其他國軍将領的家人一樣,韓家人也在商量着:接下來我們一家該怎麼辦?該逃往哪裡?

韓複榘的夫人高藝珍猶豫不決,到底去不去台灣?她覺得此時“坐以待斃”,留在北平是不行的,畢竟當年丈夫做過那麼多錯事,畢竟他們是國民黨家屬。

建國前韓複榘之子不肯去台灣,稱“蔣介石殺了我爹”,後命運如何

正當她猶豫不決時,次子韓子華站了出來。韓子華當時25歲,是母親高藝珍最倚重的兒子。韓子華苦口婆心地勸母親留在北平,他提出了兩個理由:

其一,蔣介石殺了我爹,我們還跟着蔣介石跑幹嘛呢?

其二,有人去台灣是為了以後友善轉道去美國,人家有錢這麼幹,咱們這麼窮,去得了美國嗎?到最後,隻能留在台灣。

這兩個不去台灣的理由,一個是出于感情上接受不了,一個是出于物質上的現實考慮。很顯然,“蔣介石殺了我爹”這個理由是最重要的。

這兩個理由,果然勸服了母親高藝珍,就這樣一家人留在了北平,等待解放,也等待着未來不确定的命運。

中國人的文化裡,流行着這樣一句老話,叫做:“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韓複榘是背着不積極抗日的罵名死的,但從他這二兒子韓子華的言行來看,似乎還挺有血性。

本期,筆者要跟大家說的,正是韓複榘後人的一些經曆。韓家兒女是如何看待父親之死?韓複榘死後,樹倒樹倒猢狲散,背着父親罵名的他們經曆了怎樣的苦楚?解放後,留在北平的韓家人最終結局如何?

誰說攤上一個“不成器”的爹,就沒辦法過好自己的一生!韓家人的命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人的命,由自己選!

一:韓複榘之死

1938年1月19日,韓複榘在河南受審。

面對何應欽羅列的種種罪行,韓複榘一言不發,也不求寬恕。或許,他是真的沒啥可辯解的。畢竟,主動放棄黃河泰山天險,導緻日軍在山東長驅直入,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會審後,韓複榘被關押在一座小樓上。此時的他,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會是什麼。直到5天後的傍晚,兩名特務到小樓上找他,對他說:“請跟我們走吧!”

韓複榘以為又是何應欽找他談話,也沒太當回事,便起身跟着走。但特務又說了一句:“家裡有沒有事?你寫信我們可以送到!”

老練的韓複榘,馬上就意識到不對勁了,于是一邊走一邊觀察。果然,樓下的特務和往常不一樣,一個個都是荷槍實彈。

建國前韓複榘之子不肯去台灣,稱“蔣介石殺了我爹”,後命運如何

情急之下,韓複榘對領路的特務提要求,稱“我想回去換雙鞋”。誰知,他剛轉身,特務們便開始拔槍。手上沒有任何武器的韓複榘,立馬倒在了血泊中。

這一天是1938年1月24日,這位曾經的馮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山東省政府主席,國軍二級上将,以這種不太光彩的方式死去。後來,負責收斂的韓家人,曾認真數了數:他身中7槍,皆在要害。

關于蔣介石為何一定要殺韓複榘,幾十年來一直被世人議論紛紛。老蔣當初給出的理由是:不聽指令,擅自撤退。

但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接受美國人采訪時,又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韓在無意中得罪了蔣,是以蔣把他槍斃了。怎麼得罪的呢?就是西安事變!

梁漱溟先生的意思是,韓複榘在西安事變時期,是支援張學良和楊虎城的。後來,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特意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老蔣的嫡系都紛紛前去拍老蔣的馬屁,噓寒問暖。

建國前韓複榘之子不肯去台灣,稱“蔣介石殺了我爹”,後命運如何

偏偏這時傳出,韓複榘對此事的評價是:“沒想到張漢卿做事情這麼虎頭蛇尾!”正是這句話,狠狠地得罪了蔣介石。

同意梁漱溟先生這種觀點的學者頗多。畢竟,國軍部隊裡不戰而降的人還少嗎?何曾見過老蔣如此“軍紀嚴明”過?

不過,無論蔣介石殺韓複榘是不是為洩私憤,對于他的死,韓子華包括韓家其他孩子的評價基本是一緻的。其次子韓子華晚年接受采訪時,曾這樣說:

不管蔣介石出于何種動機,在生死存亡的民族戰争中,蔣以“不遵指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追究我父親的責任,我父親都應無話可說。

說實話,對于韓子華能夠如此客觀地評價自己的父親,筆者是很佩服的。這樣的評價,是具備大格局的、是具有民族大義的。

建國前韓複榘之子不肯去台灣,稱“蔣介石殺了我爹”,後命運如何

畢竟,跳出國軍内部的那些令人不齒的派系之争,也跳出老蔣長期的以權謀私,韓複榘在關鍵時刻最不該忘記的是:當時的他正處于一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戰争中,他怎麼能退?

在關鍵時候忘記了這一點,才是韓複榘最大的錯。

二:關鍵時候,還是要靠原配

都說人走茶涼,韓複榘死後,昔日車水馬龍的門庭便鮮有人再來。就連吊唁期間,自家的親戚朋友都不肯前來,生怕跟他家扯上任何關系。這一切,都讓韓子華第一次感受到了:什麼是現實。

唯一肯前來出點力的,是韓複榘生前老友孫連仲。正是因為孫連仲的幫忙,後來韓家人才不至于太慘。

在外,部下們是“樹倒猢狲散”;在内,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韓複榘生前的幾位夫人,在他死後也表現不一。

跟當時多數軍閥一樣,韓複榘在感情上,并不是個“老實人”。

他的原配名叫高藝珍,是當時一位著名學者的侄女,算是大家閨秀。她是個小腳女人,長得也不能算漂亮,是以平時也不太願意抛頭露面,人們都叫他“管家夫人”。

不過,雖然韓複榘在外面“彩旗飄飄”,但對這位原配夫人倒也不算很沒良心。至少,在家裡時,他對她是客客氣氣,也從未動過棄妻的想法。韓複榘要是知道後來的事,大概會慶幸:這是他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之一。

韓複榘的第二位夫人,名叫紀甘青,人稱韓家的“外交夫人”。

紀甘青原本是個唱戲的。1928年,韓複榘在駐軍漯河時聽戲,對她一見鐘情。當時,紀甘青本來跟當地稅務局長來往,對方一聽說她被韓複榘看上了,硬是不敢再露頭。不久,紀甘青便被韓複榘娶回了家,當上了第二位夫人。

這紀甘青雖然沒為韓複榘生下一兒半女,卻很懂得交際。韓複榘脾氣不好,經常得罪人,都是靠紀甘青從中打圓場。日子久了,外面的人還都以為這紀甘青才是正牌“韓夫人”。就連韓複榘的後事,也是紀甘青去處理的。

建國前韓複榘之子不肯去台灣,稱“蔣介石殺了我爹”,後命運如何

韓複榘的第三位夫人,名叫李玉卿,人稱韓家的“娛樂夫人”。

李玉卿家貧,長大後淪落風塵,因長得漂亮,成為了濟南當地的“頭牌”。韓複榘到山東不久,便聽說了李玉卿,後來花了不少錢才把她娶回了家。平日裡,韓複榘吃喝玩樂,基本上都會帶上這位三夫人。

原配夫人高藝珍畢竟出自名門,丈夫死後自然是她打理家中一切,大大小小的事也都由她操心。

而“外交夫人”紀甘青,因為沒生下孩子,便早早地提出:“我要離開韓家,奔我自己未來!”

高藝珍認為這個要求也并不過份,畢竟她早前還為丈夫辦過後事,便也沒有為難她,早早地地放她離去了。此後,這位“外交夫人”就消失在世人眼中。

而三夫人李玉卿,畢竟為韓複榘生下了最小的兒子韓嗣煌,便在韓家留了一段時間。但後來,日子實在太苦了,便也萌生出要走的想法。

高藝珍了解她的想法,但同時也提出要求:“要改嫁,可以;要走,也可以;但你兒子姓韓,不能帶走。”後來,李玉卿鬥不過高藝珍,便留下兒子,默默地離開了。

從此,高藝珍獨自帶着韓複榘所有的孩子,開始了漫長的“求生”之路。

之是以用“求生”二字,是因為在那樣的兵荒馬亂中,失去一家之主庇護的小腳女人高藝珍過得确實不容易。哪怕她隻是走錯一步,都可能會讓這個脆弱的家庭萬劫不複。

三:四處逃難後,終于在北平落腳

韓複榘共有4個兒子和1個養女。

前3個兒子都是原配高藝珍所生,第4個兒子是出走的三夫人所生。還有一個女兒叫韓嗣慮,原是韓複榘5弟的女兒,因韓複榘沒女兒,便把她過繼過來。

因為長子長期為精神疾病所困擾,1923年出生的二哥韓子華,便成了除母親之外,幾個弟弟妹妹的另一主心骨。

在1938年韓複榘死之前,韓子華和弟弟妹妹們,過得都是不錯的。與窮人家的孩子相比,至少他們沒有任何物質上的擔憂。他們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韓子華的中文、英文都極好。

建國前韓複榘之子不肯去台灣,稱“蔣介石殺了我爹”,後命運如何

韓複榘死後,高藝珍認為濟南他們是待不下去了,便打算逃到西安。走到火車站,高藝珍正為車票擔憂,有一個名叫聞承烈的治安兵團長官發現了他們。原來,此人與韓複榘是舊識。念及舊誼,聞承烈徇私把他們送到了西安。

此後,韓子華全家先後逃難至武漢、上海等地。以他的話來說,就是“日本人在後面追,我們在前面跑,誰也不願當亡國奴”。

終于,全家在1942年趕到了北平,開始了一段相對穩定的生活。

初入北平,無依無靠,全家艱難度日。這時候,一樁曾經“指腹為婚”的舊事,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原來,韓複榘早前有個拜把子兄弟,名叫谷良民。當年,韓複榘還在世時,曾與谷良民約定:待我二兒子長大後,你要把女兒嫁給他為妻。

這谷良民是個講信用的人,聽說韓子華已經19歲了,還長得一表人才,正與家人在北平艱難生活,便特意派人把女兒從重慶送到北平,讓他們完婚。同時,他還讓女兒帶了不少金銀當嫁妝。

韓子華與谷一之結婚後,就靠着妻子的這筆嫁妝,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一家人在北平的生活。

建國前韓複榘之子不肯去台灣,稱“蔣介石殺了我爹”,後命運如何

1947年,24歲的韓子華找到時任北平市長的何思源,希望能在政府謀到一份工作。

當年韓複榘主政山東時,何思源曾在山東當教育廳長,兩人打過不少交道。後來,他的官越做越大,并于1946年當上了北平市長。

韓子華登門找他時,何思源倒是并未推诿,但對于工作的事,他則頗為難的表示:“現在這麼亂,工作一下子也不好安排。”

沒辦法,韓子華隻能回家等待。直到1948年年底,便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全家人為去台灣還是留在北平進行的讨論。最終,在韓子華的堅持下,他們一家留了下來。

四:軍閥的兒子去參加解放軍?

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入城,北平和平解放,老百姓歡呼雀躍。韓子華和母親及弟弟妹妹們,也迎來了新生。

解放軍入城後,華北大學、南下工作團等都開始招生。韓子華早前文化基礎好,很順利地考上了華北大學(現中國人民大學前身)。幾個月後,韓子華便跟着學校從北平到了河北,在那裡進行系統地學習。

沒多久,上級突然下了檔案通知:鼓勵學生去參軍 。

當時,校長吳玉章先生對此還頗為不解,他認為學生應該以學業為主。但聶榮臻将軍認為:部隊文化水準始終上不去,急需吸收一些大學生娃娃進來。最終,在聶榮臻的苦苦勸說下,吳玉章校長才同意。

這一消息,點燃了同學們參軍的熱情,大家都搶着報名。

眼見同學們都去參軍,韓子華羨慕得很。從小跟父親在軍營裡長大的他,一直都有從軍的願望,但一想到父親的名聲,他便不敢有任何奢望。在他看來,軍閥的兒子怎麼可能有機會參加解放軍?

班主任一眼就看出了他的顧慮,便鼓勵他說:“正因為你是軍閥出身,你才更應該報名打軍閥,打蔣介石!”

這句話,點醒了韓子華,他馬上跑去登記。

從内心來說,韓子華知道父親犯了很大的錯,但這并不意味着他不恨蔣介石,也并不意味着他不想報殺父之仇。特别是在華北大學受過教育後,他更是對軍閥的本質有了清醒的認識。就這樣,他果斷當上了解放軍戰士。

這注定是影響韓子華一生的決定!也是他一生中最驕傲的決定。

此後,他跟着部隊開赴甯夏、山西等地,并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

1950年,北韓戰争爆發,韓子華跟戰友們開赴北韓,并榮立三等功。

關于這段經曆,每每有人問起韓子華,希望他能說出整件事的經曆時,他都不太提及自己的功勞,隻是用無限傷懷的眼神懷念着那些犧牲了的戰友。

建國前韓複榘之子不肯去台灣,稱“蔣介石殺了我爹”,後命運如何

當年跟在父親身邊,韓子華不是沒見過國軍内部那些軍閥、兵油子們的嘴臉,他們爾虞我詐、為保命及謀财機關算盡。

想到他們,再看着自己的志願軍戰友們,韓子華深深地明白:蔣家王朝為何注定會輸得一敗塗地。他為自己的選擇,感到無比驕傲。

帶着戰功回國後,韓子華轉業至蘭州,進入電力部門工作,并在甘肅紮下根來。1984年,韓子華被調至民革甘肅省委員會任秘書長。這一年,他已經是61歲了,仍在為祖國做着點滴貢獻。

與此同時,韓子華的弟弟妹妹也都個個成才了。

他的三弟大學畢業後,在西安運輸公司工作。同時,他還會為黃埔同學會做些義務工作,算是為兩岸統一做貢獻。

最小的弟弟,雖然與生母分開得早,但養母高藝珍對他也極為照顧。他從小成績就好,後來又考入了清華大學,畢業後在北京電力學院當老師。

至于最小的妹妹,也就是韓家的養女韓嗣慮,也一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從北京電力學校畢業,後來成長為一位進階工程師。

幾個孩子在烽火歲月裡能長大成人,并都能成為新中國的棟梁,個個都對母親高藝珍極為感激。在他們看來,是母親在關鍵時候頂住了壓力,才讓韓家有未來。1957年,高藝珍在北京病逝,沒留下任何遺憾。

同時,每每提到如今的生活,韓子華也格外慶幸當年自己不去台灣的決定。這些曆經磨難的韓家兒女,在父親死後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念舊的人、也有各種冷眼。

建國前韓複榘之子不肯去台灣,稱“蔣介石殺了我爹”,後命運如何

最後,是新中國給了他們新生,那些關心他們成長的老師、願意培養他們成棟梁的上司,都讓他們感受到了生活的溫暖,讓早年承受巨大壓力的他們找回了自信。

如今,韓家第三代、第四代後人們在各行各業,平凡地生活着。他們會去祭拜韓複榘,但他們也知道何為家國大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