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建国前韩复榘之子不肯去台湾,称“蒋介石杀了我爹”,后命运如何

1948年年底,解放军势如破竹,即将完成对北平的最后包围。一时间,北平城里的“大人物”们,都忙得不可开交。

傅作义将军顶住各方压力,忙着与我军和谈。不久,他做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决定:起义。

而一些豪绅、资本家们及国军官员们,则都在想后路。这些人一般兜里都比较有钱,在他们看来:去香港、去美国、去台湾都算是“出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北平城里一户姓韩的人家,他们就是韩复榘的家人。此时,韩复榘已死去10年之久,任他昔日再风光,在这节骨眼上也没人会管他的妻儿。

与其他国军将领的家人一样,韩家人也在商量着:接下来我们一家该怎么办?该逃往哪里?

韩复榘的夫人高艺珍犹豫不决,到底去不去台湾?她觉得此时“坐以待毙”,留在北平是不行的,毕竟当年丈夫做过那么多错事,毕竟他们是国民党家属。

建国前韩复榘之子不肯去台湾,称“蒋介石杀了我爹”,后命运如何

正当她犹豫不决时,次子韩子华站了出来。韩子华当时25岁,是母亲高艺珍最倚重的儿子。韩子华苦口婆心地劝母亲留在北平,他提出了两个理由:

其一,蒋介石杀了我爹,我们还跟着蒋介石跑干嘛呢?

其二,有人去台湾是为了以后方便转道去美国,人家有钱这么干,咱们这么穷,去得了美国吗?到最后,只能留在台湾。

这两个不去台湾的理由,一个是出于感情上接受不了,一个是出于物质上的现实考虑。很显然,“蒋介石杀了我爹”这个理由是最重要的。

这两个理由,果然劝服了母亲高艺珍,就这样一家人留在了北平,等待解放,也等待着未来不确定的命运。

中国人的文化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老话,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韩复榘是背着不积极抗日的骂名死的,但从他这二儿子韩子华的言行来看,似乎还挺有血性。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正是韩复榘后人的一些经历。韩家儿女是如何看待父亲之死?韩复榘死后,树倒树倒猢狲散,背着父亲骂名的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苦楚?解放后,留在北平的韩家人最终结局如何?

谁说摊上一个“不成器”的爹,就没办法过好自己的一生!韩家人的命运,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人的命,由自己选!

一:韩复榘之死

1938年1月19日,韩复榘在河南受审。

面对何应钦罗列的种种罪行,韩复榘一言不发,也不求宽恕。或许,他是真的没啥可辩解的。毕竟,主动放弃黄河泰山天险,导致日军在山东长驱直入,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会审后,韩复榘被关押在一座小楼上。此时的他,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直到5天后的傍晚,两名特务到小楼上找他,对他说:“请跟我们走吧!”

韩复榘以为又是何应钦找他谈话,也没太当回事,便起身跟着走。但特务又说了一句:“家里有没有事?你写信我们可以送到!”

老练的韩复榘,马上就意识到不对劲了,于是一边走一边观察。果然,楼下的特务和往常不一样,一个个都是荷枪实弹。

建国前韩复榘之子不肯去台湾,称“蒋介石杀了我爹”,后命运如何

情急之下,韩复榘对领路的特务提要求,称“我想回去换双鞋”。谁知,他刚转身,特务们便开始拔枪。手上没有任何武器的韩复榘,立马倒在了血泊中。

这一天是1938年1月24日,这位曾经的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山东省政府主席,国军二级上将,以这种不太光彩的方式死去。后来,负责收敛的韩家人,曾认真数了数:他身中7枪,皆在要害。

关于蒋介石为何一定要杀韩复榘,几十年来一直被世人议论纷纷。老蒋当初给出的理由是:不听命令,擅自撤退。

但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接受美国人采访时,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韩在无意中得罪了蒋,所以蒋把他枪毙了。怎么得罪的呢?就是西安事变!

梁漱溟先生的意思是,韩复榘在西安事变时期,是支持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后来,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特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老蒋的嫡系都纷纷前去拍老蒋的马屁,嘘寒问暖。

建国前韩复榘之子不肯去台湾,称“蒋介石杀了我爹”,后命运如何

偏偏这时传出,韩复榘对此事的评价是:“没想到张汉卿做事情这么虎头蛇尾!”正是这句话,狠狠地得罪了蒋介石。

同意梁漱溟先生这种观点的学者颇多。毕竟,国军部队里不战而降的人还少吗?何曾见过老蒋如此“军纪严明”过?

不过,无论蒋介石杀韩复榘是不是为泄私愤,对于他的死,韩子华包括韩家其他孩子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其次子韩子华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

不管蒋介石出于何种动机,在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蒋以“不遵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追究我父亲的责任,我父亲都应无话可说。

说实话,对于韩子华能够如此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父亲,笔者是很佩服的。这样的评价,是具备大格局的、是具有民族大义的。

建国前韩复榘之子不肯去台湾,称“蒋介石杀了我爹”,后命运如何

毕竟,跳出国军内部的那些令人不齿的派系之争,也跳出老蒋长期的以权谋私,韩复榘在关键时刻最不该忘记的是:当时的他正处于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他怎么能退?

在关键时候忘记了这一点,才是韩复榘最大的错。

二:关键时候,还是要靠原配

都说人走茶凉,韩复榘死后,昔日车水马龙的门庭便鲜有人再来。就连吊唁期间,自家的亲戚朋友都不肯前来,生怕跟他家扯上任何关系。这一切,都让韩子华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现实。

唯一肯前来出点力的,是韩复榘生前老友孙连仲。正是因为孙连仲的帮忙,后来韩家人才不至于太惨。

在外,部下们是“树倒猢狲散”;在内,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韩复榘生前的几位夫人,在他死后也表现不一。

跟当时多数军阀一样,韩复榘在感情上,并不是个“老实人”。

他的原配名叫高艺珍,是当时一位著名学者的侄女,算是大家闺秀。她是个小脚女人,长得也不能算漂亮,因此平时也不太愿意抛头露面,人们都叫他“管家夫人”。

不过,虽然韩复榘在外面“彩旗飘飘”,但对这位原配夫人倒也不算很没良心。至少,在家里时,他对她是客客气气,也从未动过弃妻的想法。韩复榘要是知道后来的事,大概会庆幸:这是他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之一。

韩复榘的第二位夫人,名叫纪甘青,人称韩家的“外交夫人”。

纪甘青原本是个唱戏的。1928年,韩复榘在驻军漯河时听戏,对她一见钟情。当时,纪甘青本来跟当地税务局长来往,对方一听说她被韩复榘看上了,硬是不敢再露头。不久,纪甘青便被韩复榘娶回了家,当上了第二位夫人。

这纪甘青虽然没为韩复榘生下一儿半女,却很懂得交际。韩复榘脾气不好,经常得罪人,都是靠纪甘青从中打圆场。日子久了,外面的人还都以为这纪甘青才是正牌“韩夫人”。就连韩复榘的后事,也是纪甘青去处理的。

建国前韩复榘之子不肯去台湾,称“蒋介石杀了我爹”,后命运如何

韩复榘的第三位夫人,名叫李玉卿,人称韩家的“娱乐夫人”。

李玉卿家贫,长大后沦落风尘,因长得漂亮,成为了济南当地的“头牌”。韩复榘到山东不久,便听说了李玉卿,后来花了不少钱才把她娶回了家。平日里,韩复榘吃喝玩乐,基本上都会带上这位三夫人。

原配夫人高艺珍毕竟出自名门,丈夫死后自然是她打理家中一切,大大小小的事也都由她操心。

而“外交夫人”纪甘青,因为没生下孩子,便早早地提出:“我要离开韩家,奔我自己未来!”

高艺珍认为这个要求也并不过份,毕竟她早前还为丈夫办过后事,便也没有为难她,早早地地放她离去了。此后,这位“外交夫人”就消失在世人眼中。

而三夫人李玉卿,毕竟为韩复榘生下了最小的儿子韩嗣煌,便在韩家留了一段时间。但后来,日子实在太苦了,便也萌生出要走的想法。

高艺珍理解她的想法,但同时也提出要求:“要改嫁,可以;要走,也可以;但你儿子姓韩,不能带走。”后来,李玉卿斗不过高艺珍,便留下儿子,默默地离开了。

从此,高艺珍独自带着韩复榘所有的孩子,开始了漫长的“求生”之路。

之所以用“求生”二字,是因为在那样的兵荒马乱中,失去一家之主庇护的小脚女人高艺珍过得确实不容易。哪怕她只是走错一步,都可能会让这个脆弱的家庭万劫不复。

三:四处逃难后,终于在北平落脚

韩复榘共有4个儿子和1个养女。

前3个儿子都是原配高艺珍所生,第4个儿子是出走的三夫人所生。还有一个女儿叫韩嗣虑,原是韩复榘5弟的女儿,因韩复榘没女儿,便把她过继过来。

因为长子长期为精神疾病所困扰,1923年出生的二哥韩子华,便成了除母亲之外,几个弟弟妹妹的另一主心骨。

在1938年韩复榘死之前,韩子华和弟弟妹妹们,过得都是不错的。与穷人家的孩子相比,至少他们没有任何物质上的担忧。他们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韩子华的中文、英文都极好。

建国前韩复榘之子不肯去台湾,称“蒋介石杀了我爹”,后命运如何

韩复榘死后,高艺珍认为济南他们是待不下去了,便打算逃到西安。走到火车站,高艺珍正为车票担忧,有一个名叫闻承烈的治安兵团长官发现了他们。原来,此人与韩复榘是旧识。念及旧谊,闻承烈徇私把他们送到了西安。

此后,韩子华全家先后逃难至武汉、上海等地。以他的话来说,就是“日本人在后面追,我们在前面跑,谁也不愿当亡国奴”。

终于,全家在1942年赶到了北平,开始了一段相对稳定的生活。

初入北平,无依无靠,全家艰难度日。这时候,一桩曾经“指腹为婚”的旧事,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原来,韩复榘早前有个拜把子兄弟,名叫谷良民。当年,韩复榘还在世时,曾与谷良民约定:待我二儿子长大后,你要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这谷良民是个讲信用的人,听说韩子华已经19岁了,还长得一表人才,正与家人在北平艰难生活,便特意派人把女儿从重庆送到北平,让他们完婚。同时,他还让女儿带了不少金银当嫁妆。

韩子华与谷一之结婚后,就靠着妻子的这笔嫁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家人在北平的生活。

建国前韩复榘之子不肯去台湾,称“蒋介石杀了我爹”,后命运如何

1947年,24岁的韩子华找到时任北平市长的何思源,希望能在政府谋到一份工作。

当年韩复榘主政山东时,何思源曾在山东当教育厅长,两人打过不少交道。后来,他的官越做越大,并于1946年当上了北平市长。

韩子华登门找他时,何思源倒是并未推诿,但对于工作的事,他则颇为难的表示:“现在这么乱,工作一下子也不好安排。”

没办法,韩子华只能回家等待。直到1948年年底,便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全家人为去台湾还是留在北平进行的讨论。最终,在韩子华的坚持下,他们一家留了下来。

四:军阀的儿子去参加解放军?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入城,北平和平解放,老百姓欢呼雀跃。韩子华和母亲及弟弟妹妹们,也迎来了新生。

解放军入城后,华北大学、南下工作团等都开始招生。韩子华早前文化基础好,很顺利地考上了华北大学(现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几个月后,韩子华便跟着学校从北平到了河北,在那里进行系统地学习。

没多久,上级突然下了文件通知:鼓励学生去参军 。

当时,校长吴玉章先生对此还颇为不解,他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但聂荣臻将军认为:部队文化水平始终上不去,急需吸收一些大学生娃娃进来。最终,在聂荣臻的苦苦劝说下,吴玉章校长才同意。

这一消息,点燃了同学们参军的热情,大家都抢着报名。

眼见同学们都去参军,韩子华羡慕得很。从小跟父亲在军营里长大的他,一直都有从军的愿望,但一想到父亲的名声,他便不敢有任何奢望。在他看来,军阀的儿子怎么可能有机会参加解放军?

班主任一眼就看出了他的顾虑,便鼓励他说:“正因为你是军阀出身,你才更应该报名打军阀,打蒋介石!”

这句话,点醒了韩子华,他马上跑去登记。

从内心来说,韩子华知道父亲犯了很大的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恨蒋介石,也并不意味着他不想报杀父之仇。特别是在华北大学受过教育后,他更是对军阀的本质有了清醒的认识。就这样,他果断当上了解放军战士。

这注定是影响韩子华一生的决定!也是他一生中最骄傲的决定。

此后,他跟着部队开赴宁夏、山西等地,并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韩子华跟战友们开赴朝鲜,并荣立三等功。

关于这段经历,每每有人问起韩子华,希望他能说出整件事的经历时,他都不太提及自己的功劳,只是用无限伤怀的眼神怀念着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建国前韩复榘之子不肯去台湾,称“蒋介石杀了我爹”,后命运如何

当年跟在父亲身边,韩子华不是没见过国军内部那些军阀、兵油子们的嘴脸,他们尔虞我诈、为保命及谋财机关算尽。

想到他们,再看着自己的志愿军战友们,韩子华深深地明白:蒋家王朝为何注定会输得一败涂地。他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无比骄傲。

带着战功回国后,韩子华转业至兰州,进入电力部门工作,并在甘肃扎下根来。1984年,韩子华被调至民革甘肃省委员会任秘书长。这一年,他已经是61岁了,仍在为祖国做着点滴贡献。

与此同时,韩子华的弟弟妹妹也都个个成才了。

他的三弟大学毕业后,在西安运输公司工作。同时,他还会为黄埔同学会做些义务工作,算是为两岸统一做贡献。

最小的弟弟,虽然与生母分开得早,但养母高艺珍对他也极为照顾。他从小成绩就好,后来又考入了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电力学院当老师。

至于最小的妹妹,也就是韩家的养女韩嗣虑,也一样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北京电力学校毕业,后来成长为一位高级工程师。

几个孩子在烽火岁月里能长大成人,并都能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个个都对母亲高艺珍极为感激。在他们看来,是母亲在关键时候顶住了压力,才让韩家有未来。1957年,高艺珍在北京病逝,没留下任何遗憾。

同时,每每提到如今的生活,韩子华也格外庆幸当年自己不去台湾的决定。这些历经磨难的韩家儿女,在父亲死后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念旧的人、也有各种冷眼。

建国前韩复榘之子不肯去台湾,称“蒋介石杀了我爹”,后命运如何

最后,是新中国给了他们新生,那些关心他们成长的老师、愿意培养他们成栋梁的领导,都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让早年承受巨大压力的他们找回了自信。

如今,韩家第三代、第四代后人们在各行各业,平凡地生活着。他们会去祭拜韩复榘,但他们也知道何为家国大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