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姓氏是兩回事,名字也是兩回事,大多數人沒搞明白其中的含義

在現代人的觀念中,姓氏就是指我們的姓,名字則一般指我們的姓名全稱。比如張三的姓氏是張,名字是張三。不過在古代,姓與氏是兩碼事,名與字也是兩碼事,不可混為一談。

姓氏是兩回事,名字也是兩回事,大多數人沒搞明白其中的含義

根據《通鑒外紀》中的記載:“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孫之所自分。”是以可以看出,最早出現的是姓。

姓在氏族社會時期就已經産生,同姓的人就代表着有共同的祖先。早期的姓大多取之于地名,比如黃帝姓姬(什麼?黃帝不姓黃?),因為住在姬水附近;舜帝姓姚,因為出生在姚墟(今河南濮陽市濮陽縣)。

早期的姓很少,其中“姬、姜、姒、嬴、妘、妫、姚、姞”被稱為上古八大姓。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這些姓都帶有“女”字。那是因為氏族社會早期為母系社會,孩子出生後壓根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生父(孩子母親也不知道),是以姓都帶有“女”字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姓氏是兩回事,名字也是兩回事,大多數人沒搞明白其中的含義

随着社會生産力的進步,人口規模逐漸超出了原始部落的最大承載量,是以一些人便要走出原來的部落去其他地方自立門戶。但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還是共用一個姓顯然很不友善,也無法區分彼此間的部落分支,于是就産生了氏。簡單來說,氏就是姓的分支,也可以看作是同個祖宗不同家族之間的徽号。

早期隻有貴族擁有姓氏名,普通平民隻有姓和名。之是以這樣,一來是彰顯貴族和平民的階層劃分;二來平民一輩子的活動範圍也就方圓幾十裡,極少有機會接觸到其他部落的人,是以沒必要分得那麼細。

姓氏是兩回事,名字也是兩回事,大多數人沒搞明白其中的含義

到了春秋時期,貴族階層往往隻稱氏而不稱姓,因為諸侯、士大夫與乞丐要飯的很可能都是同個姓,這讓自我感覺良好的貴族們情何以堪呢,是以隻稱氏就可以彰顯其身份尊貴,高人一等了。然而平民們覺得我不偷不搶,憑啥不能有氏呢?于是很多人也自作主張在姓和名中間加上氏,并學着貴族的樣子,隻以氏相稱。

久而久之,姓就沒人用了,大家的稱呼都是氏加名,是以姓氏就漸漸混為一談。我們今天所說的姓名,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氏與名的組合。比如孔子并不姓孔,而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屈原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另外,古代女性的名字很少被史書記載,即便很出名的女性基本也隻用姓氏,如王氏、秦氏等稱呼。現代人都以為這裡的王、秦是姓,其實正如字面意思,王氏、秦氏都是氏。

姓氏是兩回事,名字也是兩回事,大多數人沒搞明白其中的含義

說完了姓氏的差別,再來說說名字。古人所說的名就是純粹意義上的名,字則代表另一種含義。

古代小孩出生三個月後,家裡會給他起名。然後直到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禮成就代表成年了,這時才可以取“字”。

古人認為,指名道姓是非常不禮貌的,是以“字”就是供平輩或晚輩叫的稱号,隻有長輩和自己才可以稱名。不過,普通百姓一般都沒有字,有個姓名讓人知道誰是張三,誰是李四就夠了。

姓氏是兩回事,名字也是兩回事,大多數人沒搞明白其中的含義

除了姓氏名字外,許多古代名人都還有号,這是古人名字以外的稱号,即雅号。“号”大多是自己所起,一般都帶有某種特殊含義。如歐陽修自号“六一居士”,“六一”是指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唐寅(唐伯虎)号“六如居士”,“六如”即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正好表達了他作為失意文人的消極情緒;乾隆皇帝晚年認為自己一生有“十全武功”,是以給自己起了個号叫“十全老人”。

值得一提的是,曆史上一些名人的号被人稱呼習慣了,以至于讓人忘記了他們原本的名字。比如許多人都知道八大山人是著名畫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叫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孫。鄭闆橋也算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可他的姓名其實叫鄭燮,闆橋隻是他的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