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照顧小兒子一家15年,而今被踢出家門,老人無奈索要十三萬元補償

正月裡的一天早上,全家人都在吃早餐,張月娥抱起2歲的孫女給她把尿。

媳婦厲聲說道:說過多少次了要給她用尿不濕!

總是都不聽的!

張月娥反駁道:都2歲了還穿什麼尿布,把尿怎麼了?

我幾個小孩都是這麼帶大的,沒有任何問題,長得好好的!

婆媳兩人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大吵了起來。

顯然,兩代人對同一問題的認知和處理方式不一樣。

張鳳娥是老輩兒人,哄小孫子對着馬桶噓噓和她當年哄兒子時一樣,是祖傳的方法;

兒媳是在城裡長大的年輕人,在她還是嬰兒時就已經用上了尿不濕,是以,用尿不濕包裹孩子對她來說天經地義。

照顧小兒子一家15年,而今被踢出家門,老人無奈索要十三萬元補償

這已經不是城裡兒媳第一次出言譏諷了,沒想到晚上等小兒子回來,兒媳就開始收拾行李,對兒子說:“今天不是她走就是我走!”

了解事情經過後,小兒子直接對張鳳娥說:“從我家滾出去!”

兒子的話讓張鳳娥一下氣暈了頭,要不是兒子及時攔住,她差點就從5樓跳了下去。

張鳳娥被兒媳的話傷透了心,覺得她就是看不起農村人。

張鳳娥帶着記者來到了當初給小兒子建造的婚房。

房子坐落在郊區,雖然位置不太好,但卻耗費了老兩口畢生的積蓄,這樣的房子在農村算得上是豪宅,可在兒媳口中卻是不能住人的垃圾。

她為了自己的兒子,可以說是付出了太多太多了,她付出了這麼多以後,竟然沒有得到一個好回報,她肯定心裡面就覺得越發的糟糕啊,她也是從這些角度來想問題的。

照顧小兒子一家15年,而今被踢出家門,老人無奈索要十三萬元補償

對于妻子張鳳娥,丈夫田軍也是表現得很無奈,原來是因為張鳳娥的性格太強勢了,幾十年的相處下來,夫妻倆吵了不知道多少次的架。

針對于這樣的情況,張鳳娥要求小兒子歸還自己的積蓄十三萬元,這是因為之前兒子創業的時候。

張鳳娥将自己的積蓄都拿了出來支援兒子。

除此之外,小兒子還要補償自己一筆養老費,然後他們就斷絕母子關系。

也是令人唏噓,母子之間竟然鬧到了如今的地步。

最後還是在記者的調節下,他們才各退一步,冷靜地思考起來。

照顧小兒子一家15年,而今被踢出家門,老人無奈索要十三萬元補償

拾壹叔說:我們在這起事件中,看到的就是婆媳之間的沖突,是以如果真的想要以後相安無事地生活在一起的話。

那麼解決婆媳之間的沖突,是必不可少的。

帶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婆媳之間最大、最先的沖突點,埋下怨恨和不滿的種子,随着時間的推移而生根發芽,到最後不是爆發就是崩塌。

老一輩人育兒總想沿用古法,覺得自己兒子不就是這樣被帶大的麼,哪有那麼矯情;有着育兒新思想的寶媽可不這麼覺得,況且别的事能忍,孩子的事是底線。于是家庭大戰不可避免。

照顧小兒子一家15年,而今被踢出家門,老人無奈索要十三萬元補償

婆婆在帶娃的過程中還總是會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我幾個孩子都是這樣帶過來的”,“我就是這樣帶你老公的”等等。

媳婦一方面很感謝婆婆的付出,因為帶娃真的很辛苦,另一方面婆婆的有些觀點和做法不去糾正的話又如鲠在喉。

老人是有經驗,但是不能照單全收,年輕人是沒有經驗,但誰不是從年輕人過來的。

看第一個孩子的時候不也是沒經驗嗎,但是看了一個孩子隔了這麼多年,已經和現代育兒方法有點脫軌了。

年輕人帶孩子隻要下功夫比老人帶得更好。

但大家也 不得不承認老人帶娃也是有一定優勢的,畢竟是養育過孩子的人,有一定的帶娃經驗,同時也能分擔父母們的辛苦,留下更多精力和時間陪孩子玩耍。

照顧小兒子一家15年,而今被踢出家門,老人無奈索要十三萬元補償

但是有的時候老人的一些教育觀念也非常陳舊落後,并且作為隔代親,老人也會更加寵溺孩子。

但即使我們的辦法大多比老人的辦法好,我們也要給老人家去嘗試、探索、試錯、改進的機會,适時地提供老人所的幫助,這樣效果才更好。

我們接納老人的不足,接納孩子暫時的缺點,也接納自己作為父母給孩子提供的環境和資源的局限性。

拿婆婆來說,本身沒有幫助兒子和兒媳照顧小孩子的義務,之是以幫忙照顧孩子,其實更多的還是出于好心。

是以, 婆婆在帶娃方面,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面對婆婆的傳統育兒方法,即便我們做兒媳婦的不能全部接受,也不要一上來就全盤否定。

照顧小兒子一家15年,而今被踢出家門,老人無奈索要十三萬元補償

這起事件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老人太過強勢了。

婆婆們,要想與兒媳相安無事,轉變觀念才是王道,别一根筋地認為你是老的,他們就得遷就你慣着你。

隻跟兒媳講親情多包容别講理,你兒子隻跟她講“情”不講理,你也得跟她講“情”不講理。

婆媳關系并非無解,如果能夠遇到明事理的婆婆,在說明事态的嚴重性之後,彼此各退一步,息事甯人。

婆婆,要懂得适時地退出兒子的生活,不再插手兒子和媳婦的相關事宜,給小夫妻相對獨立的空間,也隻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兒媳才更願意對婆婆以真誠的态度。

要想婆媳關系其樂融融,作為婆婆要記住,無論跟兒媳關系有多好,都不要直面幹涉小兩口做出的決定。

照顧小兒子一家15年,而今被踢出家門,老人無奈索要十三萬元補償

而是應該學會放手,把兒子家的生活決定權交到兒媳手裡,學會和兒子的家庭保持适當距離,才能赢得兒媳的敬意和尊重。

兒媳婦對待公婆不可能像自己父母那般,因為畢竟兒媳婦小時候的生活公婆沒有參與;同樣,丈夫對待嶽父母也是如此。

真正明白這個邏輯的人不會苛求另一半,而是盡自己力量和另一半站在一起去孝敬父母。

永遠牢記,婆婆于你,隻是一個人生的過客,你最終陪着一生的不是你的婆婆,是你的老公,對婆婆相敬如賓,就是給老公面子,讓老公開心,隻有老公開心,你的日子才會幸福。

一定要與婆婆保持适當的距離。保持一定的距離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事情糾纏在一起也就避免了很多的沖突,感情的把握也是需要松弛有度的,對待長輩是需要甜言蜜語也需要多一點關愛,記得沒事多問候關心他們就好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