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國來朝的大清是如何一步步從朝貢接受了近代外交?

萬國來朝這個詞不新鮮,像唐朝以及明朝都曾出現過,中國古代一些統治者也樂于造就并維護

“萬國來朝”的局面。清朝也不例外,自诩天朝上國的大清,對于萬國來朝也是非常熱衷的,在他們看來這也是強大的一個标志。

而要說起外交,恐怕大清在早期是沒有任何經驗可談的。唯一的經曆恐怕也就是康熙和雍正與沙俄的談判了,這算是對等的外交了,還簽訂了近代史上的條約。但我們也都知道,這些條約是平等條約,也是失地條約。

萬國來朝的大清是如何一步步從朝貢接受了近代外交?

在清朝的官樣文章中向來隻有朝貢,也就是說他們是沒有外交的概念的。長期以來,大清把外國視為蠻夷、藩屬,以天朝上國自居,在大清的眼裡全是宗主國與藩屬之國、蠻夷之邦的不平等交往。

是以朝中也沒有負責外交的部門,僅僅是禮部或者理藩院承擔了一部分職責而已。乾隆時期,英國曾經派使團來希望建立外交關系,但被乾隆給頂回去了,雙方還因為一些禮節等原因鬧得很不愉快。

随着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一切都變了。鴉片戰争以後,大清設定了五口通商大臣,作為臨時的外交機構。第二次鴉片戰争以後,外國使節要進北京了,清廷就有建立了一個專門的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一直到了庚子國難之後,在辛醜條約中,列強要求清政府将總理衙門改為了外務部。

萬國來朝的大清是如何一步步從朝貢接受了近代外交?

可以說在幾十年的過程中,清政府一直在跟着西方列強的腳步,也是被逼無奈才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談不上高平等外交。這些隻不過是西方列強為了與清政府溝通友善罷了。

随着大清與西方的頻繁交往,大清也準備派遣使團,但找不到合适的人,結果找了一個外國人蒲安臣,他本是美國駐華公使,回國的時候,清政府看上人家了,便讓他代表中國出使。有意思的是,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國旗。可以說一切都是第一次,但這也是很關鍵的一步。

萬國來朝的大清是如何一步步從朝貢接受了近代外交?

蒲安臣還代表清朝政府

簽訂了《中美續增條約》,通稱《蒲安臣條約》。條約明确了中美兩國國家的平等地位,美國無權也無意幹涉中國内部事務管理,這也算是第一個平等條約了。

1876

年,清朝才在英國設立第一個駐外使館。

這還是當時英國人發生了馬嘉理案,英國人要求大清派人去談判才有的,但沒有人敢去,而兵部侍郎郭嵩焘去了。

後來在郭嵩焘的建議下,清朝又在新加坡、舊金山、橫濱等地設立領事館。清朝的外交這才開始融入世界。

萬國來朝的大清是如何一步步從朝貢接受了近代外交?

正如那句話,弱國無外交,真的能夠平等嗎?大清的外交其實走得并不順利,甚至非常屈辱。庚子國難後,清政府派載沣出使德國去道歉,所受的屈辱恐怕隻有他自己知道了。

李鴻章也曾出使歐洲,但什麼也沒有獲得,還鬧出了不少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