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万国来朝的大清是如何一步步从朝贡接受了近代外交?

万国来朝这个词不新鲜,像唐朝以及明朝都曾出现过,中国古代一些统治者也乐于造就并维护

“万国来朝”的局面。清朝也不例外,自诩天朝上国的大清,对于万国来朝也是非常热衷的,在他们看来这也是强大的一个标志。

而要说起外交,恐怕大清在早期是没有任何经验可谈的。唯一的经历恐怕也就是康熙和雍正与沙俄的谈判了,这算是对等的外交了,还签订了近代史上的条约。但我们也都知道,这些条约是平等条约,也是失地条约。

万国来朝的大清是如何一步步从朝贡接受了近代外交?

在清朝的官样文章中向来只有朝贡,也就是说他们是没有外交的概念的。长期以来,大清把外国视为蛮夷、藩属,以天朝上国自居,在大清的眼里全是宗主国与藩属之国、蛮夷之邦的不平等交往。

所以朝中也没有负责外交的部门,仅仅是礼部或者理藩院承担了一部分职责而已。乾隆时期,英国曾经派使团来希望建立外交关系,但被乾隆给顶回去了,双方还因为一些礼节等原因闹得很不愉快。

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切都变了。鸦片战争以后,大清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作为临时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使节要进北京了,清廷就有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直到了庚子国难之后,在辛丑条约中,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了外务部。

万国来朝的大清是如何一步步从朝贡接受了近代外交?

可以说在几十年的过程中,清政府一直在跟着西方列强的脚步,也是被逼无奈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谈不上高平等外交。这些只不过是西方列强为了与清政府沟通方便罢了。

随着大清与西方的频繁交往,大清也准备派遣使团,但找不到合适的人,结果找了一个外国人蒲安臣,他本是美国驻华公使,回国的时候,清政府看上人家了,便让他代表中国出使。有意思的是,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国旗。可以说一切都是第一次,但这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万国来朝的大清是如何一步步从朝贡接受了近代外交?

蒲安臣还代表清朝政府

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通称《蒲安臣条约》。条约明确了中美两国国家的平等地位,美国无权也无意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管理,这也算是第一个平等条约了。

1876

年,清朝才在英国设立第一个驻外使馆。

这还是当时英国人发生了马嘉理案,英国人要求大清派人去谈判才有的,但没有人敢去,而兵部侍郎郭嵩焘去了。

后来在郭嵩焘的建议下,清朝又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清朝的外交这才开始融入世界。

万国来朝的大清是如何一步步从朝贡接受了近代外交?

正如那句话,弱国无外交,真的能够平等吗?大清的外交其实走得并不顺利,甚至非常屈辱。庚子国难后,清政府派载沣出使德国去道歉,所受的屈辱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李鸿章也曾出使欧洲,但什么也没有获得,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