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養生,向來是中國人最樂此不疲的話題之一。
其中有兩個流派——“淡”養,與“厚”養。
所謂的“淡”,就是粗茶淡飯,淡泊甯靜;所謂的“厚”,就是大魚大肉,性格火爆。
到底是“淡”養好,還是“厚”養好?
今天,我們拿曾國藩和李鴻章來比比看。
曾國藩的養生是淡養。
粗茶淡飯,淡泊甯靜。
曾國藩是半個聖人,但聖人也吃宵夜。
堂堂清朝中堂大人,中興第一名臣,兩江總督。
你以為他的宵夜是這樣的:
烤羊肉串、烤生蚝、手撕雞、高檔白酒…………
其實是這樣的:
肉湯泡青菜。
後來幹脆把肉湯去掉,白湯熬青菜!
老曾對子女的飲食要求很狠,淡泊到了吃白飯的地步。
同治十年,即公元1870年,六十歲的曾國藩給弟弟們寫信,提出了自己總結的養生六原則:
一,飯後千步。
二,将睡洗腳。
三,胸無惱怒。
四,靜坐有常時。
五,習射有常時。
六,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
六條中有兩條是關于鍛煉的:飯後千步和習射。有兩條生活習慣的:洗腳和靜坐。有修養的:胸無惱怒。
第六條算是生活習慣吧,但是最狠,不吃一點菜,把一大碗白飯吃下去。既鍛煉意志,又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
清淡飲食,有利健康。
然而,第二年,曾國藩沒了。
享年六十一歲。
雖然說超過了清末的人均壽命,但對于一位朝廷重臣而言,這個生命長度真不咋樣。
比曾國藩小十二歲的李鴻章,則是“厚”養。
山珍海味頓頓不能少,吃完午飯還不消停,要來一碗雞湯,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紮紮實實的鍋子裡熬出來的雞湯。
接下來喝“鐵水”,即人參和黃芪混合熬成的水。
李中堂的口味重。
有名的“李鴻章大雜燴”,即合肥人的“水碗”,就是一鍋炖,炖的什麼:
豬肚、火腿、海參以及老母雞湯。
都是硬菜。
這麼重口味的一鍋下來,估計嘌呤含量也夠嗆。
然而,李鴻章活了79歲。
老曾,你到底哪裡做錯?
粗茶淡飯的曾國藩,健康狀況堪憂。
同治二年,即公元1863年,曾國藩在家書裡寫道,早上忽然作嘔。而且這種幹嘔早已有之,每半年或者幾個月發生一次。
曾國藩自己判斷:消化功能不好。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在給夫人歐陽氏的信中,曾國藩報告了自己的健康狀況:
“餘身體安好如常,惟眼蒙日甚,說話多則舌頭蹇澀,左牙疼甚”。
視線日漸模糊,說話多則舌頭幹澀,左邊牙齒很疼。
曾國藩自己判斷:脾虛。
土方子:用多年陳米炒熟,再熬成濃粥,服用。
然而,曾國藩身體的糟糕狀況并沒有改觀,不知道他有沒有用過這個方子。
這個時候的曾國藩,五十八歲。
唐朝的韓愈也是在五十之前就開始牙齒動搖。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曾國藩五十九歲,慈禧太後召見了他,問到了健康狀況。
老曾回答:“右目無一隙之光,竟不能視,左目尚屬有光”。
右眼完全失明。
左眼視力也湊合。
這是曾國藩去世的前一年。
曾國藩的飲食标準很符合當代社會的斷舍離标準,為什麼還是于身體無補?
答案一,營養不良。
粗茶淡飯固然好,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營養不良。
日理萬機的人這樣吃,恐怕不太妥當。
喝蔬菜湯不是不好,但也要全面,雞湯也要喝。
斷舍離,不能把營養也斷掉。
答案二,曾國藩愛生悶氣,這個對身體的殺傷力特别大。
曾國藩有句名言,叫做“打掉牙齒和血吞”。
别人欺負我,我不計較,我忍着,我憋着,要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是強大的。
曾國藩受了很多氣,被長沙的綠營兵闖進辦公室狂虐,被朝中皇族痛罵。在江西帶兵,不僅自己被罵,連帶弟兄們也被罵。
他都忍了。
這樣做,于事業有成,于身體卻有虧。
對得起事業,卻對不起身體。
“打掉牙齒和血吞”,說得好聽是堅韌,說得不好聽就是生悶氣。
曾國藩喜歡生悶氣,源于母親。
老曾經常指着自己的肚子對兒女說:我這肚子裡,跟你們的奶奶一樣,憋着滿滿的郁悶。
“常多郁屈不平”。
沖動避免了,人緣搞好了,事業成功了,美名樹立了,身心卻受委屈了。
就如歐陽修的“秋聲賦”所言:“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歐陽修也說,人的身體“非金石之質”,不是鐵打的,被積蓄的不良情緒折磨久了,也要扛不住的。
曾國藩在死前四年,審理“天津教案”,袒護了洋人,損害了中華民族利益,被人罵得滿頭包,甚至北京城裡湖南會館内的題字也被拆掉。
這個時候的曾國藩自己也承認,“外慚清議,内疚神明”,外辜負了輿論,内對不起良心。
“天津教案”是曾國藩一生甩不開的包袱,也給他送了終。
相反,脾氣火爆,不太講究涵養的左宗棠,活了73歲。
“打掉牙齒和血吞”,在左宗棠那裡應該是“打我牙齒噴你滿臉血”。
當年左宗棠在湖南當幕僚,說白了就是個臨時工,居然一句話不對,就腳踹總兵樊燮,還送上一句粗話。
這事情捅了上去,左宗棠差點論斬。
有了前車之鑒,左宗棠并不吸取,脾氣照樣大。
每次上朝之前,在群臣的休息室,就他左宗棠聲音最大。
有一回和一個吏部大臣讨論關于老年囚犯的事,三句話不合,左宗棠就要動拳頭。
他在洋人面前從不低頭,洋人也尊重他,左宗棠去上海,租界的洋人鳴炮歡迎,對左老爺子恭敬得很。
就是這樣,左宗棠比曾國藩多活了12歲。
除了遺傳,除了體質,估計也是因為左宗棠豪爽火辣,胸中從來不憋悶氣有關。
左宗棠自己生氣,馬上發洩出來,于身體健康大有好處。
國家有氣,領土被占領,他馬上擡着棺材出征,收複新疆,替國家出口氣,于國家領土完整大有好處。
是以說,有涵養不能以生悶氣、憋氣為代價。
斷舍離,讓人歸于簡單,沒有過多的物欲,沒有太多的瑣碎,當然好。
然而,不能以營養不良、過于佛系為代價。
隻喝青菜湯,有氣不能撒,往死裡憋,這不叫斷舍離。
該吃吃,該喝喝,偶爾放縱撸撸串,生生氣,這樣更健康。
人生而在世,要有修養,要過得簡單,但也必須有足夠的科學依據,真正的斷舍離講究的是斷得恰當,舍得正确,離得不離譜,而不是一味地什麼都不要。
去掉的應該是累贅的,而不是去掉必要的。
單薄的營養撐不起高大的理想,無味的生活撐不起高尚的人格。
孟子說:“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委屈了自己也未必能伸直了事業。
在事業上,要對自己狠一點。
在生活上,在身心上,要對自己溫柔一點。
尤其是在當代社會,懷着一顆食肉動物的心,卻想保留一個食草的動物的身,幹的是食肉動物的活,吃的卻是食草動物的飯,辦公室裡锱铢必争,茶禅房裡淡定自如,這樣分裂地生活下去,不崩掉?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