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年後又上班了,你累了嗎?讓我們來看看明代官員的一天工作日安排

全文共4920字 | 閱讀需10分鐘

從明代吏部文選司郎中

如何度過他的一天

時間:1575年的秋天

地點:京師

人物:吏部文選司郎中(第一人稱)

其他人物:輔相(首輔張居正)、太宰(吏部尚書張瀚)

上班路上

中秋後的寅正(淩晨4點),天還沉在暗夜中,如果不掌燈,伸手不見五指。已經到了起床的時候,婢女已經為我準備好洗漱用品與早食,仆役已準備好上朝的服裝。一切收拾好之後,我着官服照了一次銅鏡。

按理說,我這樣品級的官員不參加早朝,請個假也不是什麼事,可惜文選司總是被關注,輔相(張居正)與太宰(吏部尚書張瀚)總是實時垂顧。

新年後又上班了,你累了嗎?讓我們來看看明代官員的一天工作日安排

張居正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截圖

據說,在嚴嵩時期,官員将吏部文選司郎中萬家、兵部職方郎中方祥稱為嚴嵩父子的“文武管家”。這顯然誇大了,文選郎哪可能直接對接首輔呢?

卯初(5點),轎夫已經在院子裡等待。我出了門,一行人朝着茫茫夜色中走去。萬籁俱寂,除了前面仆役提燈籠的暗光,一片漆黑。

暗夜,行走得慢。

京師的路總是坑坑窪窪、灰塵泥濘。剛任郎中時,太宰給我講了他的故事。那時,太宰是新科進士,在都察院實習,當時的都察院都禦史王廷相對他說:“昨天下雨,我去街衢遛彎,看到一個穿着新鞋的轎夫,他從灰廠到長安街每一步都很認真選落腳地,生怕鞋子被污,等到了城内,泥濘越來越多,偶然沾上,他就不在意了,也就不珍惜鞋子了。為官做人也是如此,偶一失足,就沒有回頭路了。”太宰牢記前輩的話,經常提醒後輩。對我而言,灰塵泥濘确實太多,坎坷羁絆也着實不少。可誰又不是這樣呢?沿途的泥濘和排污能力的不足,确實讓人不舒服。

卯正(6點),宮城外。我在這裡下了轎,向朝房走去。同僚已經到達,大學士與部院堂官來的不多,工部侍郎主動過來找我聊天。這樣的情況司空習慣,官員人事資訊總是那麼吸引人。在閑談中,侍郎講到海剛峰(海瑞)在南都的工作八卦。海公在路上見到訴冤的百姓,就會收下訴狀,回到衙門就分派給所屬機構負責,下面的人以不是職責範疇為由不接受;随後給了掌管司法的三法司,三法司以不是通政司分發的不受理;最後隻能自己燒掉。侍郎感慨,海公如此剛介都推不動,何況一般人,現在幸賴有輔相。此時我才反應過來他要表達什麼。

新年後又上班了,你累了嗎?讓我們來看看明代官員的一天工作日安排

海瑞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截圖

好在輔相到來,衆人開始作揖。輔相向衆人緻意後,同太宰交流,按照經驗,輔相應有新的人事謀劃。話說一般在朝房都是站着說話,但也有例外,據說陸光祖任大理寺卿時,在朝房直接對輔相言:“今日有公事,當詳議,須一席侍坐方可盡其愚,不然且告退,從此不複敢望清光。”最後竟然真的坐在朝房同輔相議事。

随後早朝,多是常行事。在文選司主事引導下,新選的80餘縣佐貳官員集體陛見。

工作讨論

辰正(8點),散朝。

辰正二刻(8點30),回到文選司,書辦已經将茶水與點心準備好。按照慣例,部署求賢、開設、升調、還職、缺、揭帖諸科開展工作即可,自己上午完善幾份重要選官文書即可。

但今天可能略有變化。

新年後又上班了,你累了嗎?讓我們來看看明代官員的一天工作日安排

茶水點心。攝影/懶散莊主,來源/圖蟲創意

巳初(9點),太宰回到大堂,侍郎和諸司官都在堂外恭候。太宰無心其他,隻把我叫去内堂。進入内堂後,我随後關閉内門。對衆人而言,這已經見怪不怪。從堂屬體貌上看,六部都差不多,而在實際運作上差別很大。各部司屬的大事一般都會讓堂官(尚書侍郎)知道,也經常與司屬商量。但吏部不一樣,在涉及文選事務上,多是尚書直接與文選郎溝通。

太宰并沒有強調輔相給他講了啥,而是拿出他的考語(推薦語、考核評價)給我看。在太宰面前,自然是翻開哪裡看哪裡。

太宰擔任知府時,賈巡按很欣賞他,推薦語為:

“氣質溫良,志行卓越。清白範胥吏,貪墨者不肅而懲;虛心昭聽斷,健訟者輸心而服。因時設禁,則米價平而民食用裕;以禮施教,則學校整而士志聿興。古之循良,今之賢守。”

劉巡按推薦語為:

“養興教舉,役簡刑清。心無日而不勞于民,事無微而不當于理。居身有道,僚屬為之興行;馭下不欺,軍民為之革心。有救荒之實,而無損于上;有撙節之政,而尤儉其身。王道幾見于郡内,文行當求之古人。”

總督、操江巡撫也有考核評價。

剛看完這些,太宰言道:“考核評價對于官員極其重要,如果沒有這些前輩正臣的推薦與客觀評價,我是到不了今天這裡的。”話鋒一轉,繼續道,“輔相談到現在考核評價問題很大。‘一人之身,一時之事,稱之則才全德備,溢有美詞;刺之則罪貫惡盈,極其醜诋’。這種情況‘不惟大拂人心,亦且有傷乎國是’。而我們選官主要依靠考語。”

按一般程式,這是考功司負責的範疇,但在推薦官員上,文選是依賴于考核評價的,是以太宰提及此事。我思來想去,并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畢竟“人才不甚相遠”,“舉之太濫,則冒進之門啟而人有倖心;劾之太苛,則數易之弊滋而人無固志。代者未必皆賢,紛更徒以增擾”。能做的隻能是堅持章法,隻能通過上行下效、言行一緻來盡可能轉變。看起來太宰應該是接受了我的觀點,他在南直隸、福建、陝西、山西、兩廣的一線經驗,對這些更明白。

随後,太宰提到府縣官員考核與治理效果的關系問題,這也是輔相關心的。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各處府縣大小繁簡、沖僻難易不同,治理難度差别很大,進而會出現有的人很輕松就得到美譽,有的累死累活隻能招來謗議等現象。激勵機制缺乏,就會進入逆淘汰階段,導緻“起趨避之巧,緊要難治地方缺人整理,士風日壞,吏治不修”。輔相和太宰在這個問題上很容易達成共識,太宰要求盡快出一個方案,要對所有府縣逐個評價,定位上中下三等,以後考核提拔就據此而為。另外,太宰補充道輔相在考慮财政完成度、土地數量,這些要素也應該考量。

新年後又上班了,你累了嗎?讓我們來看看明代官員的一天工作日安排

明朝版圖(1582)。來源/譚其骧版《中國曆史地圖集》

之後,太宰還讨論了一些其他事項,諸如一些重要官缺的考量、兩月的一次推升等。

最後太宰講了一個成化年間的故事,當時尚書尹旻計劃推薦老朋友為巡撫,文選郎黃孔昭不同意。這位老朋友來都城拜谒黃孔昭,最後都要跪下了。黃孔昭更加鄙夷他,說“你沒有大臣體統,我是不可能同意的”。太宰的故事很深刻,讓我困惑的是——他在強調孔昭剛正不阿,還是強調孔昭為官不仁?難測。

部署工作

巳正三刻(10點45分),從太宰處出來,飲了一盞茶。召集文選司主事及各科掌吏開會。

第一件事:知會都察院,聯合行文,強調部院堂官、各地督撫巡按在填寫考語、推薦語,要一秉大公,為國掄才。由員外郎負責完成。

第二件事:主事甲負責咨文各部寺,從其業務角度将天下府州縣分為三等,如戶部重在考慮各府縣納稅量、完稅率以及逋賦情況以定等第,三法司重在以各地案件發生數、破獲率定等第。主事乙負責通過都察院轉行各地督撫巡按巡鹽等,令其分别開報;并行文各地方面官,另起分别等第開報。揭帖科要整理所有考語,通過考語對各地分等第。

觀政進士某是晉人,對文選工作極其上心,據說太宰曾同其談話,讓其留在文選司。他當場指出“山西大同府逼臨邊塞,最苦侵暴;太原府屬,如興、岢、岚、保、河一帶,虜一大舉,辄入其境,異常蕭條;汾州宗藩,頗為地方之害;潞、澤、沁、遼環列太行上下,谷深林密,盜時竊發;平陽雖稱富庶,其實止蒲、绛、臨汾、太平、襄陵、曲沃、翼城差有可觀,地震之後,亦不如昔。”對地方情況如此熟悉,大有楊博尚書在兵部職方司時的業績,人才可用。如果衆人都有這樣的儲備,工作就異常好開展了。

與客談

不同的吏部官員有不同的見客方式,有的為了不惹争議,幹脆盡可能不見客;有的在家裡會客;有的在衙署會客,公私分開。陸光祖任文選司郎中的時候,“私宅皆無日不通賓客”,有言“要津之囑托、簠簋之潛通”,在人不在地,人不行的話,在朝房都無法杜絕弊端。我比較偏向在衙署會客,高拱任尚書的時候,即提倡衙署會客。

未正(14點),某官到,原想留任給事中,但分到了地方,情緒不佳。隻能安慰一番。百年來,朝廷在選配給事中上,特别強調姿貌雄偉。成化年間,編修張元桢建議,六科不必拘體貌長大,當以器識學問文章為主。當時主流的觀點不同意他的建議,認為近侍官必用體貌長而語言确者,以為壯觀。當時官場有一句順口溜“選科不用選文章,隻要生來胡胖長。”千年前,唐時選官即身言書判,身為第一義。有的崗位确實需要高顔值。

未正二刻(14點30分),某官到,原想在地方大展宏圖,結果分在清流部門,想問是以然。這個并不複雜,解釋清即可。對于官員而言,能處理複雜事物和能寫出錦繡文章不是一回事,人地相宜、人崗相宜很重要,否則就是用違其才。有的人如王越、馬文升、楊一清等确實适合宣力封疆;有的人伉直著聞,以之儀表百僚,自然凝重,适合坐鎮雅俗,并不适合處理複雜事物。随材器使才會各著聲績,僅以資望推用,不問材地相宜,于國于人都是損失。

申初(15點),某官到,言掣簽授官不佳,掣簽看上去公平,實際上依然有很多操作空間,比如“手自粘帖地方,暗标高下,以至簽之長短大小厚薄靡不各藏匿隐謎,書辦輩亦不得與聞,名曰做簽,公然告人,不以為諱,于是作奸犯科,反不在曹掾”。确實如此,此人雖是言官,對吏治觀察卻非常仔細。杜絕流程中的弊端也非常重要。

申初一刻(15點15分),不再會客,開始起草文稿,即如何細化輔相條陳六事。

晚宴

酉初三刻(17點45分)離開衙署,赴宴。在出堂署的時候,想起一件趣事,有位尚書自己走在回家路上,遇上兩個酒醉的人打賭誰敢拿老頭帽子,帽子就被摘掉了,當然事後二人俱至衙署緻歉。

新年後又上班了,你累了嗎?讓我們來看看明代官員的一天工作日安排

影視劇中的宴席。來源/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截圖

出了衙署,在赴宴的路上。感慨幾十年來京師宴請的變化。大約父輩年輕的時候,宴請一般是在當天早上派一童子至各家邀“請吃飯”,到點就都來了,六到八人需要一張桌子,菜肴四大盤,四隅四小菜,不設果,酒用二大杯輪飲。再往後十來年,已經變為提前一天邀請,菜肴變化不大。再十來年,變成了提前一天發請帖,帖的大小很有講究,闊一寸三四分,長可五寸,上書“某日某刻一飯”。現在,用的雙帖,設開席,兩人一席,設果肴七八器。有的還設樂及勞廚人。夜宴越來越有儀式感、菜肴越來越豐富、宴會的時長也在加大。

酉正一刻(18點15分)同鄉同年七八人都到,寒暄完畢,落座。

戌正(20點)酒過三巡,開始談起官場各種事情。來自南直隸的知府同年談道:“海瑞性格偏執,做事不喜歡詢謀谘度,不願意接受别人的意見,而且出台的政策太激烈,變化太大,導緻最後好心辦壞事。”

都察院在禦史同鄉也談道:“海瑞不怕死,不要錢,不吐剛茹柔,真是铮铮一漢子,但是寡深識,動辄要煞癞,缺乏士大夫的風度。而且不關心本職,當巡撫不問錢糧,卻管其他事”。

确實,這些年在吏部也看到一些海公施政的效果,在早期知縣的時候還是不錯的,到了巡撫階段,在為民精神和實際事務中的糅合出現了兩張皮現象,很難出現善政。當然這也不能全怪他,朝廷也并未給他一步步鍛煉的機會,驟拔高位對誰也有一個适應過程。

新年後又上班了,你累了嗎?讓我們來看看明代官員的一天工作日安排

在大同擔任兵備的同年說,“現在規章太細,許多沒法施展。以前王翺巡撫遼東的時候,明确強調邊境不可以用法律治,詞訟不問輕重,都是用财物抵補。這種因地制宜的方法效果反而很好,做到積銀萬餘兩,糧數萬石,馬千餘匹,邊用充足,器械鮮利,軍士飽暖,人樂于戰。”

确實,各地差别很大,人的風格差别很大。管理不細,鑽漏洞的很多;管理很細,失去發揮空間。王翺、殷正茂、海瑞三者都很有個性,利弊各有,而且往往又不可複制,真是個複雜的題目。

這時候,來自翰林院的同鄉講了一個故事,某年,百官要捐俸助工,一禦史奮筆書曰:主上好貨,諸公捐俸是矣;倘主上好色,諸公何以處之?皆羞愧退散。

衆人哈哈大笑,宴席也就到此結束。

參考文獻:

《明代文官铨選制度研究》《松窗夢語》《五雜俎》《萬曆野獲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