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戰勝利後,他第一個提出十萬大軍進入東北,得到毛主席的贊同

抗戰勝利後,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接到上級指令,立即率領第三師主力軍前往淮南,和新四軍第二師彙合,阻止國民黨部隊向東部挺進。

然而當黃克誠帶着隊伍抵達淮南時,發現國民黨軍隊已經捷足先登,津浦路沿線城市已經被國民黨控制,徐州、蚌埠等主要城市已經被國民黨接管,我軍錯失先機。

抗戰勝利後,他第一個提出十萬大軍進入東北,得到毛主席的贊同

黃克誠将軍

黃克誠立即将這一情況向上級作了彙報,同時指令大部隊原地駐紮,等待上級訓示。

上級很快回複,要求黃克誠率部傳回蘇北,不與國軍産生正面沖突。

傳回途中,黃克誠意外看到了冀熱遼軍區司令員

曾克林

發來的電報,他在電報中詳細闡明了東北地區的軍事部署。

黃克誠分析了當下的局勢,又研究了國民黨和我軍的軍事力量分布情況,認為隻派少數部隊進入東北遠遠不夠,應該調集大量軍事力量集結東北,對國民黨形成威壓。

但是當時擔任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委

饒漱石

卻覺得黃克誠的提議毫無根據,不但當場予以反駁,還嚴詞拒絕了黃克誠想要給中央發電報的請求。

甚至調侃黃克誠,如果真的那麼想發電報,不如用三師的電台發好了。

全軍上下都知道,三師的電台功能最差、信号最弱,真用這個電台發報,能不能找到信号都是未知數。

抗戰勝利後,他第一個提出十萬大軍進入東北,得到毛主席的贊同

迫于無奈,黃克誠隻好以個人名義,用華中局電台給中央和軍委發了緊急電報。

在電報中,黃克誠對目前局勢作了詳盡分析,認為蔣介石提出的和平談判不過是用來欺騙群眾和拖延我軍進攻時間的卑劣手段,最終目的是想用和平談判的假象來麻痹我軍,争取部署軍隊的時間,發動全面内戰。

黃克誠認為,

我們要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要在東北投入盡可能多的軍事力量

,打造密集、成片的根據地,派出有能力有威望的軍事上司人指揮東北總根據地的工作,以此來支援關内戰事。

在屯兵數量上,不能少于5萬兵力,如果可以,最好是10萬大軍入住東北。

軍事部署上,黃克誠認為晉、綏、察為關内軍事要地,可作為第一根據地,山東地區次之。其他地區則要為這兩塊根據地保駕護航,将局部地區敵軍力量全部殲滅,保證主要根據地的作戰力量,采取集中主要力量消滅敵人的作戰方針。如果不能一舉拿下,則轉變為遊擊戰争,直至全部殲滅敵軍。

抗戰勝利後,他第一個提出十萬大軍進入東北,得到毛主席的贊同

關于兵力的調動上,黃克誠也早做了分析,

他認為應該從山東調集3到5萬兵力支援東北戰場

,而山東缺失的兵力則從華東地區調遣,要有3到6萬兵力填補山東的空缺。

9月15日,黃克誠的電報被送到了劉少奇的手上。

盡管當時已經夜深,但考慮到黃克誠的為人和他在政治軍事方面的能力,劉少奇深感事件重大,于是顧不得休息連夜審閱電報中的内容。

劉少奇發現,不論是對國内形勢的分析還是對軍事力量的部署,黃克誠的建議都非常有建樹。

經過仔細分析和研究之後,他将黃克誠彙報的内容整理後送出給正在重慶工作的毛主席。

抗戰勝利後,他第一個提出十萬大軍進入東北,得到毛主席的贊同

主席對黃克誠的提議表示贊同,并委托劉少奇起草檔案,将此提議落實到實際中去。

9月19日,劉少奇起草了關于《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訓示,檔案中明确指出:“

向北發展、向南防禦

”是我軍接下來的戰略方針,各部分力量按照指令做好進軍東北的準備。

黃克誠的電報加快了中共中央調集大部隊進入東北地區的決心,同時,

他也成了提出以10萬兵力進駐東北的第一人。

1945年9月23日,黃克誠接受中央軍委指令,率領新四軍第三師揮師東北。出發前,黃克誠頂住重重困難,要求部隊全體官兵務必帶上棉衣并且全副武裝出發,多餘的武器則要留給地方部隊。

1945年9月28日,黃克誠和第二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率領部隊出發,曆時兩個月,完成了3.5萬兵力從蘇北到東北的轉移,投入到了建設東北根據地的工作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