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段位的媽媽,都是家裡的定海神針!

高段位的媽媽,都是家裡的定海神針!

網上有很多輔導孩子、處理孩子日常沖突時的視訊。有的父母被氣得大吼,甚至家暴。在一瞬間,情緒就被點爆。

是以,要說養娃最困難的事,我想是情緒管理。

最近有一檔叫《你好,媽媽》的訪談類節目,其中陶虹就此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驗:

如果說爸爸是一個家的頂梁柱,那媽媽需要做一個家的“定海神針”,牢牢穩住整個家庭的情緒。

1

厲害的媽媽,是家裡的定海神針

育兒途中的挫敗,就好像今年熱播劇《小歡喜》裡的宋倩一樣,陶虹本人也一樣經曆着。

例如,女兒對各種樂器的三分鐘熱度。開始女兒想學鋼琴,等到買了電子琴回來以後,孩子就把手往後一背,死活不肯練;那就學木笛吧。結果陶虹5分鐘就可以學會的曲子,女兒練了半年也沒學會;又開始想學大提琴。定制的琴拿回來了,練了兩天,新鮮勁一過,又不想學了。

陶虹見女兒這麼痛苦,說那以後再也不提學任何樂器的事兒了。

結果女兒說:不想學大提琴了,因為想學吉他……

陶虹還是不焦不躁,耐着性子勸女兒:“都是弦樂,大提琴練好了,吉他就更容易學了”。

事後,陶虹仔細反思了一下:“或許并不是練琴本身讓孩子痛苦,而是孩子一直在重複一個有困難的事情,自己又在一旁情緒緊張地督促着,緊盯樂譜,糾正手法,孩子就難過去這個坎兒。”

從那以後,她就不這樣做了。不久後,女兒的房間裡又傳出來了琴聲。

這背後,不僅僅是育兒的知識,更是問題出現時的情緒管理能力。當情緒得到了管理,一切的反思和教育才可以水到渠成。

高段位的媽媽,都是家裡的定海神針!

2

什麼會阻礙我們成為定海神針?

做陶虹一樣的“定海神針”式媽媽,對很多人來說,是有困難的。

原因是:大人習慣性将自己的恐懼投射在孩子身上。

恐懼主要因為這兩點:

1. 恐懼失敗

很多父母容不得孩子犯錯,在他們心裡:多犯幾錯次,就幾乎等同于失敗了。——他們扭曲了“失敗”的含義。

無法容忍失敗,背後是兩個誤區。

父母缺乏“空杯心态”:

理所當然認為,大人知道的東西,孩子也“應該知道”。

一旦發現孩子有一點和他們的預期不符,就誇大這種“不符”帶來的恐懼,認為孩子糟糕得一塌糊塗。

父母把孩子的受挫當成是自己的失敗,無法把自己和孩子分開,建立清晰的界限:

大人對于“失敗”的錯誤定義,會導緻他們一旦看到孩子犯錯,第一時間是想着如何去懲罰孩子,來“長記性”,而不是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2. 害怕消極情緒

我們家孩子剛學寫字時,常常寫着寫着就開始發呆,任我再怎麼催促也不動筆,有時還會崩潰哭起來。

我以為她是在偷懶,急得我在旁邊直跺腳。這時候,我的着急、女兒的崩潰彌漫在了整個房間。

我更急着想讓她寫完,以此消除我們的情緒,但不管我怎麼威逼利誘,她就是不願繼續寫。

但後來我冷靜下來了。這時,我才發現她在寫字時有個習慣:要跟我确認上一個字寫得好不好,寫得“好”了,才繼續寫下一個字。

後來我寬撫她:先不管寫得好不好,認真完成就行。這時她的寫字才真正地順暢起來。

高段位的媽媽,都是家裡的定海神針!

3

恐懼是如何在代際間傳遞的?

我們對失敗、負面情緒的恐懼,大多源自我們童年經驗的缺乏,這些缺乏由我們的父母傳遞到我們身上,再傳遞到我們孩子身上。

記得女兒剛從幼稚園畢業的暑假,總會突然悶悶不樂。

有一天她跑過來跟我說:“媽媽我想幼稚園了,我不想上國小了。” 但我下意識的反應竟然是想責備她:你太脆弱了。

好在我在責備之前,覺察出了我這種反應背後的資訊:責備别人的脆弱背後,其實是不能接受自身的脆弱。

認為脆弱是一件令人羞恥的事,當看到别人身上的脆弱,就忍不住想要去壓制和打擊。

回到女兒身上,其實她的“脆弱”,不過是對過去留戀罷了。

這再平常不過,即使大人在遇到環境改變時也會如此。于是我走過去抱着女兒,跟她說:“對舊的東西留戀,對新的東西害怕,都是很正常的事,就像剛去幼稚園你也會哭一樣,過一段時間就好了,如果想念幼稚園,媽媽随時都可以帶你回去看看。”

然後她就開始掉眼淚,不過哭了一會就平複了。

接受告别和适應新事物都需要一個過程,而且一定會伴随着消極情緒的産生,這是我現在想和女兒一起體驗的過程。

而如果我沒有察覺,消極情緒的背後原因,那我也會無意識地将這種恐懼一代一代傳遞下去。

高段位的媽媽,都是家裡的定海神針!

4

如何讓自己成為一枚定海神針?

那需要怎麼做,才能停止這些恐懼代際傳遞,成為一個“定海神針式”媽媽呢?

1. 正确地了解“失敗”的含義

要知道,父母對“失敗”的反應過程,會被孩子記下來,當ta下一次犯錯時,就會複制父母的反應方式。

如果父母害怕失敗,那孩子也會如此,害怕承擔失敗的責任,成為一個沒自信沒擔當的人。

而如果父母允許失敗,那結果就完全不同。

允許失敗,就是允許試錯,允許成長。

2. 改變對消極情緒的認知,學會處理消極情緒

任何情緒本身,并不存在好壞、對錯。

消極情緒的出現,隻是在提醒我們調整自己罷了。是以先了解和接納,其次再引導。

所謂的了解接納,就是去允許它存在,并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陪她一起度過。

其實很多父母在育兒上,有情緒管理問題,大多因為了解親子關系時有一個誤區:把孩子放在對與錯、輸和赢的對立面。

出現沖突時非要争一個輸赢,證明自己是正确的,孩子是錯的,是以才會在表達情緒時,常充滿攻擊性。

高段位的媽媽,都是家裡的定海神針!

但親子關系的本質是一種合作關系。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充當“同盟者”的角色。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提供建議,而不是火上澆油,才能解決問題,共同成長。

“我們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孩子。”一旦有了這個認識,想必育兒情緒,也不是太大的問題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