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花舞大唐春,盛世一金碗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花舞大唐春,盛世一金碗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花舞大唐春,盛世一金碗

陝西曆史博物館因其豐富的館藏文物和古都西安的深厚底蘊,加上近些年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成為國内衆多博物館中的網紅打卡地。每當節假日和寒暑假的時候,可以算是一票難求。作為一個文物愛好者,自然是不能錯過它。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花舞大唐春,盛世一金碗

這次來陝西曆史博物館,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拍攝館藏的黃金文物。其中最重要當屬大唐最美的金碗——鴛鴦蓮瓣紋金碗。金碗一共有兩隻,兩碗内壁分别書有“九兩半”、“九兩三”,應是碗的重量。墨書标重顯示兩碗重量略有差異,但天平實測重量相同。一隻在“大唐遺寶”的專題展廳,一隻在常設展廳。就已出土的唐代金碗而言,這兩件唐鴛鴦蓮瓣紋金碗是僅見的最富麗堂皇的金碗。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花舞大唐春,盛世一金碗

先來說說它們的來曆。1970年10月5日,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個基建工地上發現了兩個高65厘米、腹徑60厘米的巨甕和一件高30厘米、腹徑25厘米的大銀罐。合計出土文物1000多件,金銀器皿271件,金器總重達298兩(唐大兩,合今45克),約為13.4公斤。這些金銀器做工精細、造型精美,藝術價值極高,均是唐代的皇家用品、國寶級文物,更有部分珍品在全球範圍内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中國國寶級文物的有3件,定為中國國家一級文物的有數十件。這兩隻金碗就是其中的出土文物。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花舞大唐春,盛世一金碗

細細欣賞一下這代表盛唐氣象的金碗,金碗整體是用錘鍱工藝打造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瓣紋,每層十片。這種錘鍱和中國本土利用黃金的延展性将黃金錘成形的工藝不同,這種工藝是起源于希臘羅馬,後傳入西亞和中亞,随着唐代絲綢之路的繁榮,大量西方金銀器和金銀工匠進入中土。這種凸瓣裝飾在粟特風格銀器中極為常見,說明唐代工匠已經掌握了這種工藝作出栩栩如生的蓮瓣形式,飽滿規整、技藝精湛。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花舞大唐春,盛世一金碗

接下來看上面的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有鴛鴦、野鴨、鹦鹉、狐狸等,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這些都是唐代流行、喜歡的紋樣。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花舞大唐春,盛世一金碗

值得注意是碗的底紋,它叫魚籽紋,是唐代金銀器上代表性紋飾。是用錾子一個個錾刻上去的,排列規整有序,既可以起到裝飾作用,讓畫面豐富飽滿,同時也避免金器表面光滑而在使用時出現劃痕,影響器物的美觀,是一種審美和實用性兼具的設計。

我在博物館裡拍黃金|花舞大唐春,盛世一金碗

金碗可謂是滿身光華,就連碗的底部都不忘裝飾雀鳥紋,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展中,專題展廳中碗是被支架支起來了,可以看到底部的圖案。除此之外,可以留心一下碗的圈足位置,這裡焊接了一圈小金珠,關于小金珠裡面的門道兒,留在後面連同其他代表性文物一起細細道來。

在陝西曆史博物館一定要好好看看這兩隻金碗,體會一下融彙東西方金器制作、工藝至美的珍貴文物。最近西安正值疫情,國寶有靈、長安無恙,也期望疫情早日結束,讓更多人有機會一睹它們的“芳容”。

本期圖檔攝影:張文斌

(以上内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操作指南,依此入市,風險自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