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雖然位列七雄之中,但卻最被瞧不起。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紛紛登場,儒家、道家、墨家的學術傳播于整個華夏大陸。反觀秦國呢,是一個都沒有。
是以在中原的各諸侯國眼中,秦國就是一個隻知道使用武力的蠻夷。可論起軍事實力,魏國占領的西河,也遲遲沒有收回。
秦國幾百年的基業,就落下個文不成武不就的名号,這讓在為的秦孝公如何能甘心。秦孝公即位的第一年,他便釋出了一則“求賢令”。

這“求賢令”一出,往來秦國的人是絡繹不絕,其中有學究和人才,自然也有投機倒把和江湖騙子。而其中也來了一個影響秦國未來命運的重要人物——商鞅。
商鞅這個人,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他在秦國所實施的變法,不僅是先秦時期最為重要的變法,而且是中國曆史上最為成功的變法。正是這一次變法,使得秦國迅速擺脫落後,崛起于七雄,最終實作一統。
不過,商鞅變法雖然成功,但開頭并不順利。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接受超前于世界的思想,商鞅也曾多次被拒絕,甚至有了性命之憂。
商鞅本是衛國人,是以他又被稱為衛鞅或公孫鞅。他自小喜愛管仲等法家學者的論點,熟讀法家學術。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魏國李悝所著的《法經》。
商鞅學成後有意報效自己的國家,但國家羸弱,内戰頻發,商鞅實作無處施展抱負,是以他離開了衛國,尋找新的國家,推廣自己的政策。
商鞅第一個到達的國家就是魏國,他在相國公叔痤門下擔任中庶子(類似于侍從官)。雖然公孫痤十分重視他,可惜魏國當時隻想開疆擴土,而不願整理内政。是以公孫痤死後,商鞅就被遺忘了。
秦國“求賢令”一出,商鞅的心思又一次活躍了起來。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秦國就是一個施展抱負的好地方。是以商鞅起身前往秦國。
雖然有了“求賢令”,但商鞅并不能确定秦孝公求才的欲望有多麼強烈,想要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僅靠自己的力量是做不到的。
是以商鞅先去找了一個人,名為景監,他是秦孝公最重用的大臣。商鞅又是拜訪又是送禮,終于托景監的介紹,見到了秦孝公。
兩人第一次見面,商鞅大談“帝道”,就是三皇五帝的那個帝。内容天上地下,内容泛泛,又困澀難懂,秦孝公聽得像睡覺,就趕走了商鞅,順便罵了景監一頓。
景監回來後,趕緊跟商鞅說:“你這是怎麼回事,能不能行了。”
商鞅說:“能。”
五天後,商鞅和秦孝公第二次會晤。
這一次商鞅沒講“帝道”而是談了“王道”。秦孝公這一次倒是沒犯困,但他依舊不滿意。因為這所謂“王道”,大多是指夏王禹,商王湯這些先王的理論。錯肯定是沒有,但畢竟時隔百年,它落後啊。
秦孝公摸了摸腮幫子,就讓商鞅先滾回家去。
對于這兩次會面的失利,商鞅沒有絲毫不開心,反而如獲至寶般。在商鞅心裡,秦孝公果然是最能實作他偉大抱負的君王。
商鞅屁颠颠的又一次跑到了景監那裡,讓他帶自己去見秦孝公。
景監說:“還來!”
秦孝公說:“這回真能行。”
所謂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景監還是又一次向秦孝公通報了商鞅的意願。兩人有了第三次會晤。
這次,商鞅抛開帝道、王道。隻講“霸道”。所謂霸道就是包括秦穆公在内的春秋的厲害因果。秦孝公越聽越興奮,忍不住點頭回應商鞅的論點。
事後,秦孝公向景監說:“你這個門客,真不錯。可以多跟他讨論讨論。”
後來,秦孝公召見商鞅的次數越來越多,兩人也熟絡了起來。秦孝公就問商鞅:“你說的三皇五帝之道,雖然沒錯,但如今局勢動蕩,我沒有那麼多時間等待國家強盛,可有更快的方法?”
商鞅答到:“方法自然是有,但恐怕德行有失。”
對于戰國時期來講,七雄争霸,是危機,更是機會。同樣心懷抱負的秦孝公自然不願放過這個機會,是以這德行,失就失吧!
自此商鞅變法正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