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思想在黨内蔓延導緻了

第5次反圍剿運動的失敗,中央紅軍被迫轉移根據地,開啟了爬雪山,過草地,

在整個中國戰争史上,乃至世界戰争史上堪稱傳奇的一次艱難長征。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爬雪山

隊伍之中有許多的孩子,他們目光堅毅而無畏,隻是那稚嫩的臉龐讓這份無畏多了幾分苦難的味道。

那一年楊永松15歲,

也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個,那時候的他已經是一個跟着黨走了三年的“老革命”了,

他已經逐漸長成了一個少年的模樣,目光之中滿懷革命的信仰與堅定,而他的一生,才剛剛開始。

1919年,楊永松出生在廣州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廣州是中國近代曆史上最為特殊的一個存在,在侵略者一次次用炮火轟開中國的大門的時候,處在沿海位置的廣州,這個一直繁華的城市,突然變得有些不安甯了。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楊永松

列強在發展這裡經濟的時候,也對這裡的人民進行了殘酷的剝削

,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小農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加上連年戰亂,造成了大量田地被破壞,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艱難。

楊永松生活的村子自然也無法避免這樣的災難,更何況這是一個孩子衆多家庭,自然也是異常的貧困。

楊永松5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為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不得已之下,

大哥和二哥隻能前往新加坡謀生。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是常态,但

母親還是咬牙堅持送楊永松去了鎮上的步梯國小讀書,

希望孩子可以識得一個字,以後或許可以好點。

這是一個偉大且智慧的母親,她知道道改變眼前困境,隻能讓孩子去增長見識,是以再難她也願意堅持下來。

1928年的一天,母親将楊永松帶回了家,

她已經為這個家操勞的白了發,佝偻了腰,楊永松知道,自己必須為家裡做點事,他不能再讀書了,雖然他很想讀書。

那一年楊永松9歲,母親含淚看着小兒子,淚水中有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那一年為了補貼家用,

楊永松去給人放牛,拿到微薄的酬勞。

放牛的那些日子裡,他看到了荒蕪的田地,頹僻的房屋,看到了很多人那麼辛苦卻還是吃不飽穿不暖,那些官老爺和地主什麼都不幹便可以好吃好喝,他的心中是不解的,更是憤怒的,

他希望可以改變這樣的現狀,希望老百姓可以過上好日子。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後來他從二哥的眼中看到了燃燒的希望,那是一種他不懂得的稱之為信仰的東西,二哥說,

隻有革命才能改變現狀,隻有共産黨能救中國

不過在此之前,他還是一個放牛娃,其實中國的很多優秀将領在這個時候都是孤苦無依的放牛娃,他們在日複一日的苦難與掙紮之中摸索,

最後都不約而同的成為了革命的一員,成為了新中國堅實的脊梁。

提到楊永松的革命之路,怎麼說都繞不開他的二哥楊鶴松,

楊鶴松是楊永松革命路上的啟蒙老師

,他和大哥在新加坡打工謀生,很早的時候就在新加坡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一直熱心于革命事業。

1928年3月3日,楊鶴松回到家鄉組織革命,和李光明上司了“

百侯暴動”

,然而很快,反動當局就已經發動了反攻,楊鶴松沒有辦法,隻能帶着人撤退。

就是在撤退的途中,楊鶴松遇到了自己的弟弟楊永松

這個熱心于革命事業的人甚至不能回家看望自己的母親和家人,因為一旦回去就會給家裡帶來滅頂之災,革命黨人

那個時候楊永松隻有10歲,并不懂革命,隻知道革命就是為老百姓謀幸福的,他想要去參加革命,正好碰到了自己的哥哥,心中的想法更加強烈了,但由于當時的經濟拮據,縣委沒人同意,楊永松再次回家放牛。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軍閥陳濟棠

一年之後楊鶴松成為了縣委委員,他當時決定了讓四弟再次回到學校讀書,然而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很快,軍閥陳濟棠開始大肆屠殺共産黨人,楊鶴松沒有辦法,隻能潛伏起來。

潛伏起來的日子裡,楊鶴松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工作,始終忙碌在革命和抗戰的第1線,他成為楊永松以後人生之路上的向導,他帶領着楊永松走向了革命之路。

你就留在區委幫助送信,打探情報,做些雜務工作

”就是哥哥的這一句話,讓他正式地參加了革命工作,那一年他才11歲。

後來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途中,楊鶴松在南通丁家渡犧牲,勝利近在眼前,

而這位革命英雄卻再也看不到了

,但幸好他的弟弟楊永松會堅持他走過的路,會成長為一個合格的革命黨人。

1931年7月,楊永松被“肅反”委員會以反革命的理由抓了起來,關押幾天之後再把他放了出來,當時他有兩條路可以走:

第1條路就是回到家裡繼續當他的放牛娃,重複祖輩們的生活。這第2條路就是參加紅軍。

小小年紀的他握着拳頭,

目光堅毅:“

讓紅軍考驗我吧,我是一心要革命的

。”

他相信他可以克服一切考驗。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紅軍巧渡金沙江

楊永松參加革命之後,被配置設定在紅軍12軍的政治部機關做雜務和文書的工作,先後參加了中共中央蘇維埃區的第3次,第4次,第5次反圍剿戰争,在硝煙彌漫的戰火中,

他迅速的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黨人。

1934年10月,長征開始的時候,15歲的楊永松原本是跟着三團走的,但是沒過多久,因為年紀太小,又加上從來沒有走過這樣的路,他走丢了,楊永松在尋找三團駐地的時候,遇見了當時的參謀長聶鶴亭同志,參謀長看到這個瘦弱的孩子,有些不忍心地問道:“

小鬼,你的年齡還小,身體又很虛弱,能跟得上嗎?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聶鶴亭

我就不怕苦和難,我能行

參謀長還是不忍心這麼小的孩子在路上吃苦,于是在紅軍整合之前,他讓身邊的人送他回家,他将這個任務交給了陝北一個叫做譚政的同志。

譚政調查之後,面色沉重地告訴參謀長:“

他那兒還有家?兄弟們都參加革命了,送他回家等于送死。

可長征又何嘗不是送死?他們一路上要面對的困難,不隻是反動統治者的層層封鎖,更可怕的是惡劣的自然環境,是那一望無盡的,

隻要倒下去,就再也站不起來的草原,泥沼和雪山。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大将譚政

楊永松所在的三團走在軍團的最前面,他們要率先度過最為可怕的草地。一路上時不時見到漂浮在泥地上的軍帽和死在灌木叢中的同志。

在長征過程中,紅一方面軍,長征出發時有8.6萬人,1935年到延安時,第一軍團和第三軍團以及軍委縱隊共加起來約七八千人。紅四方面軍出發時約有10萬餘人,長征結束時,還剩35,000人,紅軍征服了草原,征服了雪山,他們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進入毛兒蓋草原的第6天,大雨幾乎一直在下,這個草原上一片濕汪汪的泥沼,

很多同志因為腿長時間的泡在泥地裡面,雙腿腫脹,

走路都成為了困難,但是為了理想,卻不得不咬牙堅持着。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紅軍在毛兒蓋草原

楊永松更是走的艱難,因為他年紀小,身體虛弱,加上個子又小,兩條腿一直泡在泥漿與雨水之中,他的雙腿腫得跟饅頭一樣,但是他一直鼓勵自己:

不能就這樣倒下,一定要走出去

倒下就意味着死亡,這是所有人都清楚的事實,除了堅持,别無選擇。他穿上了,他在第1次打勝仗後買的一雙沒有補的襪子,套上一直舍不得穿的新草鞋,

撿到一根樹枝當拐杖。

他艱難地跟上了大部隊,雙腿劇烈的疼痛,他在心中一次又一次的默念着:“

一定可以的,一定要走出去,絕對不能倒下,絕對不能,再堅持一下

。”一個孩子的心中滿懷希望與信仰的時候,奇迹就會降臨。

終于在第7天的時候,他的腿開始漸漸地消腫,死神與他擦肩而過,命運選擇了照顧這個堅定的孩子,經曆過10多個省,行程兩萬五千裡,戰勝千山惡水,曆見敵人的重重圍堵,他經受過最嚴重的考驗,

也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戰争指揮官。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國共聯合一緻抗日,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楊永松擔任政治部技術書記的685團,作為先頭部隊走向了山西抗日前線,

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平型關大捷,這是應該載入史冊的一次勝利。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盧溝橋事變

不久之後,楊永松又接受黨組織的指令,在1942年10月去中共山東分局進階黨校學習,後來又去了綏德抗大總校區秘書科。成為了秘書科科長,在徐向前校長身邊供職。

命運處處對他設險,他卻一次又一次的戰勝了困難,

他用青春的熱血與激情書寫自己的傳奇,在南征北戰的軍旅生活之中迅速成長,在無數個和他一樣的年輕人的努力下,新中國的建國目标指日可待。

1949年3月,楊永松被配置設定到第四野戰軍戰車師擔任政委,那時候全國境内已經基本解放,解放戰争已經到了收尾的時候了,

楊永松滿懷期待在等待一個新中國的建立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

這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最為難忘的一天,硝煙和戰火終于在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上結束,欣欣向榮的局面已經展現,一切都在朝着最好的樣子發展,

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楊永松的戰車師接受檢閱,坦克編隊以整齊的隊形,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過天安門廣場,等待着接受毛主席等黨和國家上司人的檢閱。

1955年在新中國的形勢全面穩定下來之後,黨和國家決定獎勵在解放戰争,抗日戰争,土地革命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楊永松被授予了少将軍銜,

榮獲三級八一獎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1955年三級八一勳章

生命的艱難險阻,在這一刻畫出了光榮和榮耀,那些硝煙和戰火化作了手中一枚枚金光璀璨的勳章,黨和國家是記得他們的付出與犧牲的,

隻是拿到勳章的那一刻,楊永松卻怎麼也開心不起來。

往事一幕幕浮現在眼前,這位36歲的少将軍痛哭出聲,他是最年輕的開國将軍,卻不是最年輕的革命黨人,那些倒在革命路上的,有比他還小的,他們都是英雄,他想起了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嫂子,那些一個又一個犧牲的革命路上的英雄們,

戰友們。

眼前的大好河山,眼前的美好與和平是他們一生向往,他們現在也見不到了,他們的鮮血灑在了革命的征途上,換來了一路的鮮花盛開,他們将自己的身軀籠築成了祖國的脊梁,染就了五星紅旗鮮豔的紅色。

晚年時期,楊永松一直回想起那段長征的歲月,那些痛苦但是激情燃燒的歲月,是他一生難以忘記的記憶,

面對着如今祖國的和平與繁榮,老人總會回想起那段歲月,于是他寫下了自己的回憶錄——《硝煙往事》。

他是在回憶那段歲月,也是讓後輩記起那段歲月,然後更加努力的建設祖國。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楊永松《硝煙往事》

1968年,楊永松擔任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他是注定要把革命當做一生的事業的人,1978年楊永松退居二線,但是他依然閑不下來,北京中區工程兵顧問,繼續為國家的軍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1981年,楊永松按照副兵團級離休,醫療享受正大區待遇,但他依舊沒有閑下來,他時刻關注着人民軍隊的發展與祖國建設的偉業,或許他早已習慣了操勞,習慣了付出,

那些浴血奮戰的日子過去,他卻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他是廣東唯一健在的開國将軍。

新中國的建國彌漫着血腥,戰火與硝煙,總有反動勢力,企圖迫害人民生命财産安全,企圖破壞來之不易的和平,這一切都是堅決不被允許的,于是有一大批的愛國人士和革命英雄前赴後繼的加入了與反動勢力鬥争的革命浪潮之中。

楊永松在這段時間裡,

也是積極地投身祖國建設,他在新中國的重要領域擔任要職

,緻力于中國的軍事發展,讓新中國的軍隊不忘記先輩們的付出努力,成為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新時代解放軍。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開國将軍楊永松

他忘記不了自己的使命,忘記不了那的激情燃燒歲月,他們有的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了新中國的建設者,有的寫了回憶錄,記錄那段時光。

有的奉獻出了一切,還覺得做得依舊不夠。

截至2020年12月,1955年到1965年被授予将帥軍銜的1614人之中,在世的開國将帥隻剩下了6人,楊永松便是其中之一,今年他已經102歲高齡了,他晚年所寫的《硝煙往事》,對研究那段曆史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楊永松的一生,見證到我黨曆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從第三次反圍剿,到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戰争,二萬五千裡長征,抗日戰争,解放戰争,

新中國的成立一直到現在

,他的一生就是中國共産黨為百姓,為國家謀幸福的一生。

2016年,在新華社記者采訪楊永松将軍的時候,楊永松老将軍參加了授旗儀式,看着那些台上唱歌的少先隊員們稚嫩的臉龐,楊永松頗為激動地說:“

看着這麼多娃娃穿着當年我們的服裝,穿着我們當年高歌的歌曲,我非常激動,我把印有“将軍後代合唱團”字樣的旗幟授予該團上司,這寄托了我們老一輩對革命後代的期望與傳承

少将楊永松15歲随軍長征,雙腿腫得像饅頭,如今102歲仍健在

作品《功臣》中的楊永松

2019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組織關于表彰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中表彰楊永松同志為“

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

”。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他們的一生都在诠釋着這個詞,那些峥嵘歲月構成了曆史上波瀾壯闊的畫卷,一個又一個的傳奇故事從那裡展開,在激情燃燒的硝煙戰火之中,邂逅一個有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楊永松将軍一生的信念是無數中國共産黨人一生的信念,而他的兄弟和戰友們也一直堅守着這樣的信念。這就是共産黨人的一生,

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一生心血為黨付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