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但是,中央紅軍要邁出這一步,
首先要突破國民黨設定的4道封鎖線
。因為蔣介石為了“堵截”紅軍,調集了16個師共77個團,在紅軍可能轉移的贛南、湘粵邊、湘東南、湘桂邊設下了4道封鎖線,分别由粵軍、湘軍、桂軍對中央紅軍進行圍追堵截。

按照蔣介石的部署,号稱“南天王”的
陳濟棠
為配合國民黨北路軍、東路軍對中央蘇區的進攻,率領國民黨粵軍沿着
中央蘇區西南的安遠、信豐、贛縣和南康一帶,設定了第一道封鎖線
,以阻止中央紅軍進入廣東。
為突破蔣介石的包圍圈,中央紅軍指派談判代表與陳濟棠談判。結束之際,代表們收到了事先商定的密語電報:“你喂的鴿子飛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送戰士,踏征程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分别從瑞金的田心、梅坑地區向集結地點邁進,開始了戰略轉移的第一步。
10月16日,中央紅軍各突圍部隊在雩都河以北地區集結完畢。17日,按照中革軍委《野戰軍渡河計劃》,中央紅軍分别從雩都、花橋、潭頭圩、賴公廟、大坪心、峽山圩等十個渡口南渡雩都河。
楊得志
時任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團長的
後來回憶起此景時說:
“以往,部隊的指戰員們聽說要上前線,不用動員也會‘嗷嗷’地叫起來。但這次出發,氣氛卻截然不同。
雖然當時誰也不知道這是要撤離根據地,誰也不知道要進行一次跨越十一個省的萬裡長征,誰也不知道此去什麼時候才能轉回來
,但那種難分難舍的離别之情,萦繞在每個人的心頭。
送行的群衆中,除了滿臉稚氣的孩子開心地跑來跑去,大人們的臉上都堆滿了愁容,有的還在暗暗地流淚。他們拉着紅軍戰士的手,重複着一句極其簡單的話:“
盼着你們早回來,盼着你們早回來呀!
”
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也在回憶錄中記述道:
“過于(雩)都河,正當夕陽西下,我像許多紅軍指戰員一樣,心情非常激動,不斷地回頭,凝望中央根據地的山山水水,告别在河邊送别的戰友和鄉親們。
聶榮臻
這是我戰鬥了兩年十個月的地方,親眼看到中央根據地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犧牲和貢獻,他們向紅軍輸送了大批優秀兒女,紅軍戰士大多來自江西和福建,
根據地人民給了紅軍最大限度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援
。想到這些,我不勝留戀。
主力紅軍離開了,根據地人民和留下來的同志,一定會遭到敵人殘酷的鎮壓和蹂躏,我又為他們的前途擔憂。
依依惜别,使我放慢了腳步,但‘
緊跟上!緊跟上!
’由前面傳來的這些低聲呼喚,又使我迅速地走上了新的征程。”
深夜,秋風吹動着殘枝柳葉,于(雩)都河水面飄動着陣陣波紋,
到處是一片蕭索之景
。
身着單衣的指戰員們凍得瑟瑟發抖,馬上要離開生活、戰鬥了兩年多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告别親人後的離愁别緒萦繞在戰士們的心頭。寒氣更重了,茫茫夜色掩飾了離别的淚水,但無法包裹住對岸舉着燈籠火把送行的群衆傳來的光亮和暖意。
就這樣,千軍萬馬告别了送别的親人,踏上了萬裡長征之路。
選擇從南端突圍的原因
19日至20日,中央紅軍主力先後到達國民黨南路軍陣地前的仁鳳街、雙園、牛嶺、長洛、桂林江等地區,準備從這些地區實施突圍。
為什麼要把突破口放在中央蘇區南端呢?這裡隐藏着
一個重要的軍事秘密
——
中央蘇區的西南方向是号稱“南天王”的陳濟棠的防區
,字伯南,1890年生,廣東省防城縣人。1907年畢業于黃埔陸軍速成學校,早年追随老鄉鄧仲元參加同盟會,曆經護法、護國運動和讨伐陳炯明等戰役,北伐戰争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師師長,後投靠蔣介石。
1928年9月,陳濟棠曾率部在廣東潮、梅一帶襲擊紅軍葉挺、賀龍部,後升任第四軍軍長,随後成為粵軍首領,地方實力派,号稱
“南天王”
陳濟棠(左三)
1932年,蔣介石為對付共産黨,仍任命陳濟棠為贛粵閩湘邊區“剿匪”總司令,兼任江西“剿匪”南路總司令,配合蔣介石“剿共”大軍,駐守在江西省會昌縣筠門嶺以南地區。
但
陳濟棠與蔣介石集團一直存在沖突
,此前曾三次通電反蔣。
作為廣東地方的實力派,
陳濟棠長期主政廣東,
他
對蔣介石利用戰場消滅異己的做法早有領教
是以,在接連接配接到蔣介石防堵紅軍的電令後,他憂心忡忡地對部下們說:“
咱們與紅軍的這場戰是輸不得也赢不得。
若輸了,共軍進廣東,老蔣說,我來替你剿,廣東就是老蔣的了。若赢了,共軍覆滅,廣東已疲憊不堪,老蔣說,我來替你善後,廣東還是老蔣的。”
陳濟棠當然不願喪失經營十載的半壁江山,左思右想之後,他
終于找到了一條妙計——“送客”
于是他召集心腹部下開會,安排他們依計而行:“咱一面慢吞吞地在紅軍的必經之地修造工事,以免被蔣介石抓住把柄;另一面不完成碉堡封鎖線,開放一條讓紅軍西進的道路,不攔頭,不斬腰,隻擊尾,專門從紅軍後衛部隊身上作文章,以‘
送客早走’。
這一切當然被毛澤東看在眼裡,1934年春,他在會昌地區做調查研究時,就曾提醒粵贛軍區司令員
何長工
,讓他吸取中央在福建事變上的教訓,
利用陳、蔣沖突,粉碎敵人的“圍剿”
是以,紅軍長征選擇從南線突圍,是有其
充分考量和準備
的。
一是在蔣介石對蘇區發動的第五次“圍剿”中,北線、東線、西線都打得很激烈,但
陳濟棠擔任總司令的南線卻一直較為平靜,兵力部署上本來就是北重南輕
;
二是任南路軍總司令的廣東軍閥
陳濟棠早已與共産黨紅軍有過接觸和交道
,一直斷斷續續地同紅軍方面進行談判。
秘密談判前
1934年7月,
秘密派人到蘇區接洽,表示
贊同中共在三個條件下“同全中國武裝聯合起來共同抗日”的主張
,
願意通過談判來協調雙方的關系
9月,時任中革軍委主席和紅軍總司令的
朱德
親自緻信陳濟棠,從民族大義上對他進行開導,除此之外,
還在信中
就雙方關系提出了建議
朱德提到:建議雙方
停止作戰行動
,以贛江沿江至信豐而龍南、安遠、尋烏、武平為分界線,上列諸城市及附郭十裡之處統歸陳部管轄,尚祈令其移師反蔣;立即
恢複雙方貿易自由
;陳部将來所轄境内實作出版、言論、集會、結社自由,釋放反日及一切革命政治犯,切實實行武裝群眾;即刻開始反蔣賊賣國及法西斯陰謀之政治運動,并切實做
反日反蔣之各項軍事準備
;請陳濟棠
代購軍火
,經筠門嶺迅速運輸。
“你喂的鴿子飛了”
中央紅軍與粵軍之間從此
開始了頻繁的電信聯絡
9月17日,陳濟棠緻電周恩來,電文中提出:“為适合環境,應付時局計,先行商定軍事,以免延誤時機,希派軍事負責代表前來會商軍事,以利進行,并盼賜複”。
随後,陳濟棠又緻電周恩來,建議商讨軍事問題,并希望中共方面“派軍事負責代表來廣州面商”。
周恩來
周恩來接到電文便親自起草複電,表示
希望粵方先對朱德的信函進行答複,以便中共方面對此有準備依據
。因時局緊迫,中共方面還建議談判的地點暫時不放在廣州,而設在江西尋烏。陳濟棠同意了此建議。
在此之後,中央指派粵贛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贛南省委宣傳部部長
潘漢年
為中央紅軍的談判代表。
何長工 潘漢年
對此回憶道:
“一九三四年九十月間,忽接周恩來同志的通知,要我急去瑞金。我迎着朝霞,策馬揚鞭,急馳在綿水河畔的崎岖道路上。抵目的地後,周恩來同志親切地握着我的手說,
‘南天王’陳濟棠電約我們,要舉行秘密軍事談判,這很好,我們可以利用陳、蔣之間的沖突。
朱德同志已給他複信。根據目前黨的統戰政策思想及政策,我們準備與陳談判。
周恩來同志親切而又鄭重地對我說:長工同志,這是中央給你的重任,望你勇敢沉着,見機而作。他還向我交代了聯絡密語等事宜。
軍委副參謀長葉劍英同志在旁,再一次囑托道:
此去白區談判,任務重大,談成了,是很有益處的,要盡力而為;談不成,也不要緊,關鍵是沉着靈活。
于是,我帶着朱德同志署名的一封介紹信上路了。”
朱德信的内容:
黃師長大鑒:
茲應貴總司令電約,特派潘健行、何長工兩君為代表前來尋烏與貴方代表幼敏、宗盛兩先生協商一切,予接洽照拂為感!專此,順緻
戎祺
朱德手啟
十月五日
楊幼敏
當天,何長工、潘漢年來到尋烏縣的羅塘鎮,與陳濟棠部第一參謀長
及師長黃質文、黃任寰進行秘密談判。
談判進行了三天三夜後,雙方終于達成五項協定
:就地停戰,取消敵對局面;互通情報,用有線電話通話,以防被蔣方竊聽;解除封鎖,互相通商;必要時紅軍可在陳的防區設後方建立醫院;必要時可以互相借道,紅軍有行動事先告訴陳部,陳部撤離40華裡,紅軍人員可進入陳的防區,并用陳的護照。
潘漢年、何長工與陳濟棠部羅塘談判舊址
就在談判結束之際,潘漢年、何長工收到了周恩來事先商定的密語電報:“
你喂的鴿子飛了。
”此密語
暗示他們立即傳回
粵方代表當即敏感地詢問:“你們是不是要遠走高飛了?”
潘漢年、何長工巧妙地回答:“
這是我們中央祝賀兩家談判成功,和平鴿上天了。
談判結束後,潘漢年、何長工立即離開趕回于(雩)都,當面向周恩來彙報了談判經過及協定内容。
周恩來高興地說 :“你們辛苦了,
這次談判所取得的成果,出乎我們的意料。
這将對我們紅軍、中央機關突圍轉移起到重大作用。
當紅軍西征時,陳濟棠基本上執行了上述協定,讓開大路20公裡,
在他的防區内沒有對紅軍進行堵截。這為紅軍通過第一、第二道封鎖線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中央紅軍進至陳濟棠防區前沿,陳部的南路軍則裝模作樣地為配合北路軍、東路軍對中央蘇區的進攻,在贛江以東,沿信豐河向南,經大埠、王母渡,折向東南,經韓坊、新田等地,構築了第一道封鎖線,以阻止中央紅軍進入廣東。
其具體部署是,第一師駐古陂、新田、重石、版石;第二師駐信豐、王母渡;獨立第三師駐韶關、樂昌、連縣、南雄;第四師駐贛州、南康;第二獨立旅駐安遠。
根據對敵情嚴密的分析,中革軍委決定,
中央紅軍由王母渡、韓坊、金雞、新田地段突破粵軍的封鎖,向湘南進軍
王母渡國民黨軍碉堡
通知不及時導緻第四師師長洪超犧牲
紅軍在突圍前,曾将要經過的地點通知了陳濟棠,并聲明隻是借道而行,保證不進入廣東腹地。
但陳濟棠
接到紅軍通知後,沒有及時将意圖通知給前沿部隊
。導緻在10月21日紅軍各軍團開始突圍後,仍然遭到了陳部前線部隊的抵抗。
洪超
當時,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洪超率部擔任開路先鋒,由贛縣潭坑口向信豐百石前進。上午10時,紅十團在向百石村摸索前進時被敵人發現。
“砰!砰!砰!”的幾聲槍響打破了山谷的甯靜,機槍“哒哒哒”的聲音震撼了大地,沖鋒号聲劃破了長空,
長征第一仗就此打響
在洪超的指揮下,紅軍迅速搶占了百石附近的制高點,他們架起機槍,向守敵猛烈掃射。
與此同時,紅軍戰士還冒着槍林彈雨,越過鐵絲網,翻過深深的壕溝,向高處的碉堡沖去。一時間,槍炮聲、呐喊聲響徹山谷。
聽到激烈的槍聲,駐金雞圩的粵軍派出一個營猛地向百石村撲來,途中遭到了紅十一團、紅十二團迎頭痛擊,
受到打擊的敵人潰不成軍
200餘名百石守敵被紅軍打得暈頭轉向,急忙逃離碉堡,躲進村裡一座建築堅固的
“萬人祠”
圍屋裡。
紅軍
攻占百石碉堡後,很快又将圍屋包圍起來,
展開政治攻勢,向敵軍高喊“繳槍不殺”的口号
可是躲在圍屋裡的民團卻
毫不理會
,一會兒朝外打幾槍,一會兒又扔出幾顆手榴彈,喊話的紅軍戰士就這樣倒在了他們的彈藥下。
來到前沿陣地督戰的師長洪超見此情景,果斷下了指令:“
用迫擊炮堅決消滅敵人!
話音剛落,年僅25歲的他不幸被圍牆内射出的一顆流彈擊中頭部,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成為紅軍長征中第一個犧牲的進階将領。
洪超烈士墓
對此,山西省軍區原副政治委員
張平凱
在《憶彭大将軍》一書中寫道:洪超“作戰英勇,是三軍團有名的猛将、年輕的指揮官,犧牲時年僅二十五歲。他為紅軍突破第一道防線立下了首功。彭軍團長是以失去了一名愛将,非常沉痛,他含淚和同志們一起掩埋了洪超的屍體,然後懷着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切齒仇恨,踏着烈士們的血迹,繼續率部西進。”
由此看出,彭德懷對洪超非常器重,對他的犧牲,心中也十分悲痛。
彭德懷
紅軍長征勝利的第一仗
洪師長犧牲後,戰友們化悲痛為力量。在傍晚時分用炮火将堡壘擊破,全殲頑敵200餘人。至此,紅軍取得長征首戰的勝利,這是紅軍長征勝利的第一仗,意義十分重大。
為此,
陸定一
還欣然寫下了“
十月裡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于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
”的豪邁詩篇。
部延遲弄清紅軍的真實意圖後,才從重石、新田、古陂、韓坊全線撤退,向安遠、信豐、南康集中,讓出了中間大道。
随後紅軍主力迅速向信豐東南地帶前進,順利通過蔣介石構築的第一道封鎖線,踏上了萬裡長征的偉大征程。
中央紅軍成功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後,國民黨軍并未弄清紅軍的戰略意圖
。是以,
蔣介石舉棋不定
,一面令“圍剿”中央蘇區的北路軍主力集結待命,一面電令南路軍和西路軍火速調兵,在湘粵邊境組成第二道封鎖線,阻止紅軍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