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國藩知道皇帝不相信漢臣,他用了什麼辦法,牽着鹹豐的鼻子走

作者聲明:原創作品,拒絕轉載,轉載必究。

,

曾國藩是個明白人,他不會忘記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勇士,是以他要辦一件大事:祭奠陣亡将士。

該撫恤的已經撫恤了,但祭奠不能少,是做給活着的人看的,起到進一步團結士兵,鼓舞士氣的作用。

他特地選了一個好日子,在湘江邊擺下香案進行祭奠,全軍衣着缟素,白旗白幡呼啦啦一大片。要是機靈一點的商家,事先進了一大批白布,此刻絕對大賺一筆。

曾國藩領着将士上拜天地,下拜諸神魂魄,淚流滿面地當衆大聲朗讀祭文,他要告訴所有将士們:跟着我曾國藩,活着有酒有肉有軍饷,死了還有榮耀。

有這樣的好事,哪個傻子才不跟他。

很多綠營士兵自動離隊,加入了湘勇的陣營,短短幾天,曾國藩的湘勇就翻了一倍多,有三四萬人之衆。

按大清例律,綠營兵擅自脫離隊伍就是逃兵,抓住是要被殺頭的,可是此一時彼一時,人家隻是換了一個身份,替自己增加了一點軍饷而已,還是和以前那樣替大清賣命。再說了,整個湖南都是曾大人說了算,連皇上都被曾大人牽着走,誰還敢說半個“不”字。

于是,湖南一半以上的綠營兵成了“曾家軍”。

太平軍雖然暫時退去,但是肯定會卷土重來的,曾國藩并沒有沉浸在勝利中,他認為重中之重必須要重整湘軍,在作戰中,有的奮不顧身,勇敢殺敵,而有的卻像綠營兵那樣不堪一擊,臨陣脫逃。湘軍一向強調“不怕死”的精神,而偏偏有的湘勇和将領臨陣退縮,對不起這份豐厚的軍饷,這樣的兵将,隻有讓其滾蛋,别一粒老鼠屎害了一鍋粥,在今後的戰役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曾國藩的性格就是,一旦發現了問題,就及時的處理,絕對不會讓問題鬧大,越早解決就能防範很多問題,不拖泥帶水。

經過一番調查,塔齊布、彭玉麟、楊載福所率之營能戰能防,臨敗不潰,三次戰鬥中都表現出色,志氣可嘉。對于這樣的将和兵,曾國藩大加獎勵,而且他還特别獎勵了什長鮑超和申名标,因為他們在戰鬥中面對強敵仍能勇敢奮戰,是以他們被提升為營官。而對于那些一觸即潰、貪生怕死的将和兵,曾國藩也給予了嚴厲的制裁,特别是在靖港之戰中,那些不服從指令,不

聽從指揮,隻知道逃命的官兵,無論級别大小一律不用,命其回家。其中,他的弟弟曾國葆所帶的一營就在被裁範圍之内,而曾國葆本人也被撤職趕回了老家。當他聽到這個指令時,在曾國藩面前跪下來,哭着求曾國藩把他留下,但曾國藩告訴他,軍令如山,必須服從,更何況正人必先正己,必須這樣做才能讓别人信服,并讓曾國葆回去告訴曾國荃和曾國華,讓他們在家鄉再招鄉勇五百名,日日進行操練,待機而用。

這次整頓共裁三千餘人。而塔齊布、彭玉麟、楊載福、羅澤南四部則大量增募,其中塔齊布一部高達七千人,羅澤南一部增至一萬餘人。整頓後的湘軍共有四十營,其中水陸兩師各二十營。水陸兩師均設統領兩人,塔齊布、羅澤南統領陸師,彭玉麟、楊載福統領水師。

曾國藩手下有兵力近四萬人,他知道西洋火炮在湘潭戰役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于是購進一大批先進的洋槍洋炮,緊急裝備出了五個火槍營。

在武器裝備上,湘軍的實力大于太平軍,經過兩個月的整頓,曾國藩大手一揮:進攻嶽州,拿下武昌。

駐守嶽州的是太平軍的猛将曾天養,塔齊布依仗洋槍洋炮的威力,很快拿下了嶽州的門戶城陵矶,并殺死曾天養。曾天養一死,太平軍失去指揮,如潮水般退去,曾國藩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嶽州,湘軍鋒芒直逼武昌。

武昌因其獨特的戰略位置,自古以來為兵家必争之地。曾國藩認為要平定太平天國,首先奪取武昌,才能水陸順流東下,進攻九江、安慶,直抵金陵。是以他全力謀取此城。

新式洋槍洋炮的威力果然威猛,八月二十一日,曾國藩指揮湘軍水師,以摧枯拉朽之勢連克武昌和漢陽。

曾國藩知道皇帝不相信漢臣,他用了什麼辦法,牽着鹹豐的鼻子走

隻兩三天的時間就拿下了太平軍的重鎮,鹹豐皇帝接到湖廣總督楊霈的奏報之後,簡直不敢相信,過了幾天才确認消息是真的。鹹豐皇帝大喜:這個姓曾的剃頭匠,果真是朕的頂梁柱,朕沒看錯他,來人,馬上拟旨進行嘉獎。

上谕很快到了武昌:曾國藩為湖北巡撫,胡林翼被封為湖北按察使,羅澤南被封為浙江甯紹道台,彭玉麟被封為廣東惠潮嘉道,楊載福、鮑超、李元度、李續賓、郭嵩焘、劉蓉、陳士傑等人也均得到了提升。

就在曾國藩和衆将領喝酒慶祝的時候,第二道上谕緊接着到了:收回曾國藩的湖北巡撫任命權,隻授給兵部侍郎銜,其餘将領的賞賜暫緩,待再立戰功酌情論賞。

活脫脫一盆冷水從頭澆到腳。那個一直陷曾國藩于不仁不義,嫉妒曾國藩的小人陶恩培,竟實授了湖北巡撫之職。這些讓曾國藩費解,而在左思右想了一番,曾國藩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來滿族的皇帝,始終信不過手握兵權的漢臣,看來,康熙時代周培公的經曆,又要在他身上重演了。

曾國藩明顯感覺到了鹹豐皇帝對他的猜忌,但他不是周培公,手裡有兵不說,太平軍的勢力還挺大的,才赢了兩戰,就想卸磨殺驢呀?門都沒有,他火了,直接上折子逼問是怎麼回事,哪有皇帝這麼出爾反爾的?

鹹豐的回信也很巧妙:朕料汝必辭,又念及整師東下,署撫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理湖北巡撫,賞給兵部侍郎銜。

怎麼樣,我料到你會繼續往東剿匪,是以湖北巡撫這個職位對你可有可無,你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吧?

鹹豐皇帝沒有這樣的智商,但身邊有啊!

曾國藩有所不知,鹹豐皇帝開始确實要賞他的,可是皇帝耳根子軟,聽信了讒言,有一個平時就與曾國藩不對的大臣進言: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闾裡,一呼,蹶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福也。

曾國藩知道皇帝不相信漢臣,他用了什麼辦法,牽着鹹豐的鼻子走

也就是說,曾國藩本不過是以侍郎銜在家守孝的退休官員,如同一介平民。一介平民在老家聲呼喚,就能聚集起這麼多人跟他打仗賣命,并且所向無敵,這恐怕非國家之福吧?

鹹豐皇帝一聽,有道理,這個家夥平時給自己上的那些道奏折,句句直言頂撞,現在想起來還頂得自己心口疼。這樣的人,怎麼能指望他老實聽話?如果你哪天起了異心,你這支生猛的軍隊,誰抵擋得住?如果曾國藩手裡有了兵權,再給他地方行政權,就很有可能開啟軍閥割據的局面。大清初期的三藩之亂,就是很好的證明。

手下的将領都感到不服,曾國藩還出言安慰大家:皇上這麼安排是有道理的,我們是來打仗的,不是來争寸功的,他日掃平了賊寇,朝廷自然會論功行賞。

安慰好了衆人,曾國藩把下一步的作戰計劃上報給了鹹豐帝。他想采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同時想好好經營一下湖北,為湘軍建立糧饷基地。然後以湖北和湖南為基地,向江西、安徽等地進軍,一步步逼向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眼下當務之急是休整部隊,補充兵員,這樣才能提高戰鬥力,為下一步的戰鬥奠定基礎。曾國藩明确地指出,太平軍的主要兵力在長江兩岸,那裡是主要實力所在,再說太平軍深得湖北和江西兩地群衆的擁戴,如果此時湘軍孤軍深入作戰,勢必會造成重大損傷,弄不好會全軍覆沒。

他還提出立即東下的三個困難:

一是經過從嶽州到武昌的一系列激烈戰鬥之後,湘軍減員嚴重,戰船大部分損壞,武器彈藥不足,且“屢勝之餘,志驕氣溢,殊覺散佚,暗伏挫敗之機”。必須進行較長時間的休整和補充。

二是太平軍仍有相當實力,湘軍若孤軍深入,很有可能陷入太平軍的包圍之中。

三是湘軍沒有穩固的後方,迅速東下江西安徽,沒人供給軍饷糧草,“軍火、銀米一有缺乏,軍士潰散,前功盡棄盤。”

不得不承認曾國藩的大智大勇,在取得幾次大的勝利之後,仍不驕不躁,小心謹慎,保持着清醒的頭腦。但此時的鹹豐帝已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不顧一切地急于求成,拒絕了曾國藩的正确意見,下旨嚴令曾國藩率湘軍立即東下,配合江南江北兩個大營,早日消滅太平軍。你如果停滞不前,難道是要造反嗎?

鹹豐皇帝在逼曾國藩進兵的同時,也下旨給江南大營的統帥向榮:若能迅克金陵,則汝功最大,前罪都無;若仍吃緊時巧為嘗試,則汝之罪難寬,朕必殺汝!

他同樣威脅江北大營主帥琦善:琦善老而無志,如再不知愧奮,朕必用從前賜賽尚阿之遏必隆刀将汝正法!

曾國藩知道皇帝不相信漢臣,他用了什麼辦法,牽着鹹豐的鼻子走

皇帝以死相逼,曾國藩深知若再上書,皇帝定會以抗旨不遵的罪名論處,隻好率軍東征,後來發生的事情果然驗證了他的英明決斷,湘軍隻在田家鎮一戰取得了勝利,之後便陷入了太平軍的重重困境之中。

既然知道了結局,曾國藩肯定想到了解決之法。(預知後事,請看下一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