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子兵法》始計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春秋時期孫武是一名隐士,在隐居時,已經寫成了《孫子兵法》;伍子胥知道這位厲害的人物,對強盛吳國非常重要,就向阖闾七次推薦孫子;就像三國時期司馬徽和徐庶向蜀漢劉備推薦諸葛亮那樣。

孫武帶着所著的兵法來見吳王,阖闾贊歎不已,任命孫武為吳将;常常與軍師探讨各種各樣的軍事及政治問題,然後這位大師開始在曆史上大放光彩。

吳王阖(hé)闾(lǘ)九年,吳軍采取”因糧于敵”的政策,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繼續追趕;經過五次大戰,隻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yǐng)。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孫武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襲擊,越軍很快大敗;接連吃了幾次敗仗後,勾踐隻得向吳王夫差屈辱求和。

《孫子兵法》非常精彩,6075字,道盡了博弈的精華;孫子也非常灑脫,有機會做事就做事,不能做事就算了,就不玩了,退而再隐居。

簡要介紹下這位曆史老人的一些思想精華:

《孫子兵法》始計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1.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故能而示之不能:有能力卻裝作沒有能力,明明很有才華,明明非常擅長卻裝作平庸無能之輩。

用而示之不用:有用卻裝作沒用。莊子也強調:無用之用;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太有用了,未必是好事兒,這句話值得思索。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明明"近在眼前"卻顯示"遠在天邊",明明在很遙遠地方,卻假裝已經到了面前,讓敵人無從判斷虛實。

2.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náo)之,卑而驕之,逸(yì)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利而誘之:以利益誘惑對方;這個“利”可能是地位,可能是财,也可能是虛名;看對方具體需要什麼。

亂而取之:趁着敵軍混亂而抓住時機,一招緻勝,戰勝對手。

實而備之: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它,先把自己隐藏起來。

強而避之:敵人強大就避開他。

怒而撓之:敵将易怒就激怒他;這點也告訴我們自己不要輕易發怒,因為一發怒就亂了陣腳,發怒和喝醉酒是一樣的,行為語言都是不理智的,事後都會後悔。

卑而驕之:故意表現卑下而迷惑敵人,使其驕傲輕戰。

逸而勞之:敵人體力充沛,就設法使其疲憊;搞點事情讓他們做。

《曹刿(guì)論戰》中也有寫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jié);彼竭我盈,故克之。

親而離之:敵人團結就設法離間它。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進攻敵人沒有準備的地方,出擊敵人毫無意料的地方。

《孫子兵法》始計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3.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開戰之前就能預料取勝的,是因為它取勝的條件較多。

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未開戰而估計取勝把握小,是因為它取勝的條件較少。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戰略策劃周密就有可能取勝,戰略策劃不周密就不可能取勝,更何況根本不做謀劃呢?

4.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不畏危也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道”就是使百姓與上司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步調一緻。

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不畏危也:這樣群眾就與國君同生共死,而不害怕任何危險的情形。

《孫子兵法》始計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孫武五十多歲的時候,至交好友伍子胥因被夫差懷疑謀反,而賜劍自殺;他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争謀劃出力,轉而隐居鄉間,修訂兵法著作。

明代呂天成《曲品校錄.能品》:孫子十三篇,興吳,吳幾霸矣;功成身隐,蓋不欲為胥(xū)江之怒濤耳。

從退隐到壽終,孫武一直沒有離開吳國,壽終正寝,葬于吳都郊外。

東漢袁康《越絕書·記吳·地傳》:今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巫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冢也,去縣十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