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黃維兵團有人質疑中野戰力,粟裕卻說:我們應該向中野學習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争中的三大戰役之一,殲滅黃維兵團,則是淮海戰役重要的一環。

與黃維第12兵團對決的,是我軍的中原野戰軍。這一戰中野打得并不容易,後來能夠全殲黃維兵團,華野的助陣發揮了重要作用。

打黃維兵團有人質疑中野戰力,粟裕卻說:我們應該向中野學習

據此,有人認為,中野的戰鬥力不行,打黃維靠的是華野。

事實上,這種聲音很早就出現了,早在淮海戰役時,就有人風言風語,說中野打黃維兵團打的不好,中野戰鬥力不行。

與這種聲音不同,粟裕大将卻認為,中野打的很好,其他人應該向中野學習。

那麼,中野打黃維打的到底怎麼樣,粟裕的話是真心話,還是給中野留面子呢?

其實,看一下中野與黃維兵團的對決過程,便可以知曉答案。

一、劉伯承設下口袋陣

從“小淮海”到“大淮海”,淮海戰役越打越大,局勢對國民黨軍愈發不利。

黃百韬的第7兵團被華野包圍在碾莊以後,國民黨軍陣型大亂,駐守在宿縣的孫元良兵團立刻撤到徐州城裡,負責協防的劉汝明則率軍南撤。中原野戰軍趁宿縣門戶大開之際,攻取宿縣,津浦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張績武被俘。

宿縣一丢,徐州守軍向蚌埠撤退的後路就被解放軍切斷了。蔣介石大為慌張,下令黃維第12兵團、李延年第6兵團以及劉汝明第8兵團向北推進,務求重占宿縣。

打黃維兵團有人質疑中野戰力,粟裕卻說:我們應該向中野學習

沒等黃、李、劉兵團解圍,黃百韬第7兵團十萬人被全殲的消息就傳到了國民黨軍指揮部,往北推進的三個兵團中,李延年和劉汝明因為擔心在野戰中被解放軍殲滅,故意拖延北上,隻有對蔣介石忠心耿耿的黃維還直愣愣的率領第12兵團往前沖。

黃維兵團的前身是整編第18軍,軍長是胡琏,下轄整編11、3、10三個師,其中整編11師是國民黨軍的“五大主力”之一,戰鬥力很強悍。後來國民黨軍組建機動兵團,11師升格為18軍,3師為10軍,10師為14軍,又調來85軍和第4快速縱隊。

是以,第12兵團一共有4個軍,一個快速縱隊,總兵力達12萬人,實力不可小觑。

本來,第12兵團的司令人選是胡琏,但由于白崇禧不喜歡胡琏,陳誠就推薦了親信黃維,讓他擔任第12兵團司令。老蔣對這個安排很滿意,但第12兵團裡的18軍就不樂意了,他們的長官一直都是胡琏,如今突然空降了一個黃維,自然不能服衆。

打黃維兵團有人質疑中野戰力,粟裕卻說:我們應該向中野學習

黃維

黃維知道自己在18軍中沒有多少威望,上任之初就表明了态度,自己隻是暫行司令之職,司令将來還是胡琏的。可是胡琏不願意給黃維打下手,借着奔喪的理由撂挑子不幹了。

是以,從組建之初,第12兵團就人心不齊,内部沖突叢生。

不過,黃維對第12兵團的戰鬥力十分自信,有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還配有一個快速縱隊,與解放軍打野戰他也不怕。

打黃維兵團有人質疑中野戰力,粟裕卻說:我們應該向中野學習

黃維執行蔣介石的指令也确實到位,與能拖就拖的李延年和劉汝明不同,黃維一直在開足馬力,向宿縣進軍。豫皖蘇區的地方部隊一直在沿路破壞黃維的交通設施,想方設法遲滞黃維兵團的速度,但黃維憑借高機械化兵團,還是于11月18日進至蒙城,直逼宿縣。

這個時候,華野的主力一部分在圍殲碾莊的黃百韬,一部分在阻擊邱清泉和李彌兵團,抽不出兵力阻擊黃、劉、李三個兵團。

黃維兵團進攻最猛,必須有人堵住這個口子,不能讓黃維兵團影響戰局。華野抽不出兵力,阻擊黃維兵團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中野的肩上。

然而,中野的情況同樣艱難。當年中野是最能打的主力之一,但經過“中原逐鹿”,挺進大别山以後,中野減員嚴重,大部分縱隊隻有六個團,九縱隻有五個團,每個縱隊還不到兩萬人。過黃泛區的時候,中野還丢棄了大量重武器,以至于有的縱隊隻有幾門炮。憑借這樣的人數和裝備,去阻擊黃、李、劉三個大兵團,實在是艱難至極。

三個兵團必須要打,但不能等到黃、李、劉彙合,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經過商量以後,決定以九縱配合華野牽制劉、李兵團,集中五個縱隊的兵力圍殲黃維兵團。

為了實作這一目标,劉伯承設了一個口袋陣,就等着黃維往裡面鑽。

二、黃維接連犯失誤

為了盡快打通前往宿縣的道路,黃維下令18軍占領南坪集,強渡浍河。第18軍主力師118師在快速縱隊的掩護下,向南坪集發起猛攻,卻遭到陳赓率領的中野四縱的頑強阻擊。

“排炮不動,必是四縱”,在漫天的炮火下,四縱戰士始終堅守陣地,即使118師以20輛坦克開路仍不能突破我軍陣地。

打黃維兵團有人質疑中野戰力,粟裕卻說:我們應該向中野學習

見白天攻不動,18軍就等到晚上,發動了夜襲。當國民黨軍占領灘頭陣地以後,卻發現我軍早已撤走。

原來,這正是中野臨陣布下的口袋陣:等18軍占領南坪集,渡河展開以後,中野即以四、九縱吸住18軍,再以五個縱隊的兵力向浍河南岸出擊,将18軍和後面的部隊分割殲滅。

當18軍渡過浍河繼續向宿縣進發時,黃維兵團各部隊的偵察人員發現了正面和側翼均有解放軍主力運動的迹象,從後方與黃維彙合的85軍也彙報說後路蒙城已被解放軍占領。

打黃維兵團有人質疑中野戰力,粟裕卻說:我們應該向中野學習

直到此時,黃維才認識到第12兵團已有被圍的風險。不過,這個時候黃維尚有逃脫機會,倘若他能立刻下令全軍向劉汝明、李延年兵團靠攏,中野很難将包圍圈紮緊。

然而,黃維在這個時候卻接連犯下失誤。

第一,黃維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缺乏指揮官的魄力。黃維初任兵團司令,他不敢不向國防部請示就改變行軍方向,因而他讓全軍幹等了一天,到後半夜才下達向固鎮轉移的指令,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第二,黃維下達的部署也有問題。黃維讓戰鬥力較差的14軍和85軍掩護主力軍10軍和18軍轉移。18軍軍長楊伯濤接到指令以後,便看出問題所在:10軍和18軍的戰鬥力很強,本就可以自己退下來,現在浪費時間,折騰半天讓各軍輪換撤退,實際上是把14軍和85軍推給了解放軍。

第三,黃維因為一件小事遲遲沒有釋出撤退指令。一個帶着兵團轉移指令的參謀莫名其妙的失蹤,這并不是一件緊要的事情,黃維卻坐立難安,以至于讓整個兵團荷槍實彈地等待了一天。這樣做的結果是撤退的時間被浪費了,全軍将士也陷入心急如焚的境地當中。

其實,黃維不知道,他那位送令的參謀已經被我軍俘獲了。得知黃維兵團要跑,中野各縱立刻加快行軍步伐,往雙堆集撲去。

遲遲沒有參謀的消息,黃維決定不再等下去,但這個時候天色已晚,視野很差,當地又缺少公路,到處都是水窪,不利于大兵團機械化行動。黃維決定在雙堆集宿營一夜,等白天再轉移。

這一等,黃維兵團就再也走不掉了。

中野已經完成了對黃維兵團的包圍,并向接替10軍駐守浍河南岸的14軍發起突襲。14軍剛到陣地不久,布防都還沒有完成。中野四縱像猛虎下山一樣,将14軍沖垮。

打黃維兵團有人質疑中野戰力,粟裕卻說:我們應該向中野學習

14軍的潰兵慌忙逃往駐紮在南坪集東南的10軍114師,混亂之際,114師被迫應戰,一個團被我軍全殲,團長下落不明。

黃維各軍被迫放棄外圍陣地,到雙堆集與黃維彙合。至此,中野已經徹底完成了對黃維兵團的包圍。

三、雙堆集血戰

雙堆集地處平原,地形開闊,并不容易防守,隻有南北兩個小土崗是高點。

不過,黃維并沒有絕望,他手上的18軍是五大主力之一,曾數次與解放軍交戰,戰鬥力較強,其第12兵團重武器多,還有一個快速縱隊。與中野正面決戰,黃維不是很怕。

雙堆集地處平原缺乏高地,但開闊的平原也不利于解放軍沖鋒。黃維利用這一點,讓四個軍和一個快速縱隊縮成一團,構築環型工事,以坦克、火炮、機槍組織火力網。

黃維自稱“鐵核桃戰術”,如果中野強攻,他堅信自己可以讓中野掉幾顆牙齒。

不過黃維也不準備坐以待斃,他準備趁中野立足未穩,挑四個主力師齊頭并進,撕破中野的包圍圈。

110師的廖運周主動請纓,請求打頭陣。危難時刻敢于充當先鋒,黃維十分感動,大肆誇獎了一番廖運周。

黃維做夢都不會想到,廖運周其實是一位中共地下黨員。

打黃維兵團有人質疑中野戰力,粟裕卻說:我們應該向中野學習

廖運周回到師部以後,立刻将情報送給了陣地對面的中野六縱。六縱司令員王近山親自為110師畫了行軍路線圖,讓110師順利從六縱的陣地上通過。

110師的起義對黃維兵團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軍部各級将領上下猜忌,互不信任,兵團士氣遭到重創。

中野的士氣則為之一振,各縱隊開始對黃維兵團發起攻擊。

不過,殲滅黃維的這一戰打的十分艱難。

18軍畢竟是國軍的主力軍,戰鬥意志很強,12兵團擁有大量重武器,還有二十輛坦克。反觀中野,戰鬥力最強的一縱也隻有三門山炮。

在強大的火力下,中野的攻堅戰打的十分艱難,前幾日的犧牲也很大。

粟裕對中野的困難十分了解,他曾經帶着挺進師在國統區打遊擊,裝備上的差距對戰局的影響他是深有體會。

打黃維兵團有人質疑中野戰力,粟裕卻說:我們應該向中野學習

是以,粟裕在淮海戰役總結中說道:

“有些同志認為中野打黃維兵團打了多少天未打下,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我們有些同志忘記了:中野最先擔負了外線出擊的最艱苦的任務,我們同志忘記了人家的裝備……中野一個縱隊隻有一兩萬人,而我們華野每個縱隊至少兩萬人。敵人18軍比5軍強,不弱于74師,而10軍、14軍、85軍也不弱。以中野那樣的裝備,消滅最強的敵人,是不容易的事情。人家發揮了我軍作戰的長處,我們應該向人家虛心學習。”

中野急襲沒有取得成效以後,也很快轉變了進攻思路,采取割裂、偵察、近迫作戰和步炮協同的作戰方式。

敵人火力猛烈,中野就挖掘掩體,先挖出卧射掩體,再挖出跪射掩體,最後挖成立射掩體。依托塹壕前進,中野迅速突破了敵人重火力防線,給黃維兵團巨大的打擊。

為了彌補火力上的不足,中野還發明了“飛雷”,俗稱“沒良心雷”,這種土造的炸藥抛射筒收效很大。

最終,在華野炮縱的協助下,中野四縱陳赓司令員統一指揮,集中優勢兵力,将黃維兵團的陣地突破。

臨死關頭,胡琏還坐飛機空降到了雙堆集,試圖指揮第12兵團。然而12兵團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在中野、華野的配合下,黃維兵團4個軍、1個快速縱隊共十餘萬人被全殲,黃維和楊伯濤統統做了俘虜,隻有胡琏僥幸逃脫。

縱觀中野打黃維兵團的全過程,從阻擊黃維,到布下口袋陣引黃維入埋伏,再到形成包圍圈,中野的戰術執行到位,各縱戰鬥力都十分強悍。

最終打黃維需要華野的協助,實在是因為挺進大别山時中野的兵員和裝備損失太嚴重了。但中野的戰鬥力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粟裕大将的那段話總結的最到位。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