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生家庭之殇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小的時候,人和人的差距本不大,一起長大的夥伴,比着賽似的學習、玩耍。盡管有時候被落下,但也總感覺隻要自己努努力,就能夠追趕上。等到了再大一點,經曆了中考和聯考的洗禮,走出校園,才終于發現,人和人的差距,原來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
我們不能選擇我們的原生家庭,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現實。正處在成長中的孩子們,他們更是無力改變自己的成長環境。等到這些孩子長大,他們又會如何生活,以扭轉生命的航向呢?這是很多人正在思考的問題。

2022年年初,我讀了這本《曼城日與夜》,正是它,溫暖了我的心,給了我最好的答案。
2.《曼城日與夜》
戴維·M.巴尼特,英國著名的小說家,他善于講述溫情的故事,以療愈人們受傷的内心。《孤獨夢想家》是他的代表作,曾被BBC電視台的一款讀書節目選中。《曼城日與夜》是他2021年的新作。這一年來,新冠疫情依然存在,人們的内心渴望安定與溫暖。戴維·M.巴尼特他始終銘記自己身為作家的使命,在如此嚴峻的環境中,他依然堅守着内心對于美好的向往。他描寫小人物,描寫大城市中那些常常被人們忽略的青年男女。《曼城日與夜》就是戴維·M.巴尼特的誠意之作。
在曼徹斯特的一家博物館裡,有這樣兩位平凡的從業人員。他們一個上夜班,一個上白班,他們每天見面的時間,僅僅隻有交接班的幾分鐘。本來沒有什麼交集的兩個生命,恰好因為博物館的館藏失竊案件而得以聯結。
在破案的過程中,兩個人彼此增加了對對方的了解。過往的一切慢慢顯現,情愫暗湧,他們終于随着案情的破獲而走在了一起。
和很多愛情小說不同,戴維·M.巴尼特筆下的作品,沒有太多出人意料的浪漫情節。甚至他的作品本身,也不是為了浪漫而浪漫。現實是很殘酷的,戴維·M.巴尼特筆下的主人公,他們往往出身卑賤,生活的窘困,讓他們常常感到無奈。
黛茜是一個女性,她卻要上夜班。因為媽媽生病,患了癌症,她隻能和妹妹一起倒班看護媽媽。多年來的辛酸生活,讓她對外界已經結成了繭。疲憊了一夜的黛茜,回到家中,隻想着好好休息休息。來不及考慮愛情,生活已經千瘡百孔。活下去,才是當下最迫切的需求。
獨自生活的男人納特,他負責曼徹斯特博物館白天安保的工作。相比于黛茜的認真刻闆,他更在意博物館工作時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在他人的眼中,納特是和善的。但内心裡,納特常常深感不安。納特的父親,是一個拳擊手,同時也是一個酗酒且暴虐成性的人。正是因為父親的家暴,納特從小就下定決心,一定不能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可終于,他自己的婚姻也還是破碎了。他也無數次反思過,但終于還是不能與自己和解。好在,博物館的工作,能讓他停止自責,讓他覺得自己還有那麼一點點的價值,是被兒子所能看見的。
兩個人因為博物館的奇怪事件而走在一起,他們開始調查為什麼會有東西接二連三地失蹤又歸來。在調查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僅發現了博物館奇怪事情的真相,還因為在調查的過程中,他們深入到了彼此的生活裡,進而也多了一些對于自身困境的新思考。
他們彼此治愈,彼此相愛。這是一個溫暖的故事,《曼城日與夜》讓我看到了普通人最普通的美好。
3.好好愛自己,做那個自己喜歡的人
在《曼城日與夜》中,讓我們來看看男女主人公相愛的合理性。
從日常愛好上來看,兩個人的生活都是很簡單的。他們都喜歡看書,尤其,在博物館他們還曾經一起共同閱讀過一本書,而那個時候,他們還對彼此沒有了解。
再者,他們都有受傷的童年。黛茜背負了很多年的罪名,終于在一次母親的傾訴中,她了解到自己的無辜。可時間已經過去了那麼多年,那些曾經深深折磨過黛茜的自我否定,也終于迎來了和解。這是個人的一次成長。成長過程中,納特作為支援者,給予了必要的關愛。這是兩個人能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
納特,因為父親的暴虐,多年來,他不願意接受父親好的一面。他既不能甩掉父親的陰影,同時又無法進行深刻的自我認同。在他的個人成長中,前妻給予了他很重要的幫助。認識黛茜,對他來說,也是良緣。他終于不再否定父親,接納了父親,同時也了解了父親曾經的無奈。他擺脫了父親的陰影,終于可以重新做自己。
黛茜和納特,他們的經曆,讓我們懂得珍愛自己的意義。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而不是别人希望的模樣。同時,好好愛自己,也意味着我們,不管怎樣,都擁有幸福的權利。
新的一年了,送給自己一個溫暖的故事吧。要記得,幸福可以争取,每一天的時光,我們都該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