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文 | 左茂軒、宋豆豆

視訊|石昕然

跨進2022年,中國汽車進入後合資時代。

在合資企業叱咤中國汽車40年後,中國全面取消汽車合資股比限制,進一步兌現開放承諾。

更加開放的不僅僅是中國,還有處于變革期的汽車産業,非常幸運,我們可以共同見證一個開放與跨界的汽車大時代。

開放與跨界,無疑是2021、2022、乃至更長久的未來,汽車産業重要的關鍵詞。

2021年,第一波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逐漸站住了腳跟,各自市場規模逼近10萬台,證明着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同時,新的跨界造車力量來了,百度、小米、華為“躬身入局”,汽車産業也以更加包容的态度迎接着這些新的外來者,一些車企希望通過新的合作機會提升自己的實力,但也有一些車企懼怕會因為強勢的合作夥伴丢掉自己的“靈魂”。

這些外來力量,讓中國汽車更具活力,走在時代前沿。今天的中國汽車,也比任何時候都接近夢想。

當然,變革不僅僅來自于外部力量的刺激。同樣,傳統汽車企業在新勢力造車的深刻刺激之下,痛并快樂地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内,拆掉固有思維中的“銅牆鐵壁”,試圖找到一條适合自己“破繭重生”的道路,ARCFOX、岚圖、埃安、智己、阿維塔、極氪、沙龍……順勢而生。

回首2021年,即便面臨着諸多不确定,中國汽車仍然展現出強大的活力。

這一年,晶片緊張貫穿全年,行業感受着史無前例的供應鍊壓力;

這一年,自主汽車集體向上,技術和品牌提升展現更強的競争力;

這一年,燃油車市場持續走低,新能源車卻爆發超出預期的潛力;

這一年,資本再度湧向電動車,甯德時代、比亞迪創下市值神話。

但是,無論是市場還是技術,中國的新能源車企距離特斯拉還存在一定差距,外資品牌加大電動轉型,也将帶來更大的沖擊。

汽車産業的未來充滿着不确定,智能電動汽車是汽車業“确定的未來”,這已經成為共識,而誰能真正觸碰到這個未來,仍然充滿未知。

2022年,将是智能電動汽車繼續蓬勃發展的一年,在發展的過程中,誰能保持定力一路向前,誰又會被更強的對手擊潰,值得期待。

邁過生死線之後“分道揚镳”

“我完全不明白,現在為什麼還有人買油車?”

2021年底NIO DAY上,李斌的一句話,盡管頗具争議,但智能電動汽車市場化時代已經真實的來了。

經曆過2019年的悲慘時刻、2020年合肥加持之後,蔚來——這家中國新勢力頭部企業,終于在2021年幾乎實作“10萬輛”的新造車生死線,全年傳遞量達到91429台,同比翻番。

不過,新造車企業銷量第一的位置也在2021年易主,小鵬汽車的全年總傳遞量達到98155台,為2020年的3.6倍。此外,隻有理想ONE一款車的理想汽車全年總計傳遞90491台,是新勢力中最為暢銷的車型。

“一年賣出10萬台車是所有未來可能性的前提。”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公開表示。

距離10萬台,僅僅一步之遙,但造車新勢力的未來,才剛剛開始。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2021年,是頭部造車新勢力逐漸暫穩市場腳跟的一年,銷量的攀升,也讓新勢力們有更多的精力重新梳理戰略思路,布局更加長遠的未來。當然,在接近十萬規模的當下,蔚來和小鵬也開始面向未來“分道揚镳”。

一張酷似“羅盤”的圖,清晰地展現了蔚來對于體系能力的了解:在人力資源、制造、研發、商業模式創新等點狀核心之外,蔚來将體系能力建設的重心放在了四個方面,包括車、服務、數字型驗和生活方式,這是蔚來對于汽車生态的總體布局,蔚來也非常明确地表示到目前為止不做飛行汽車和Robotaxi。

小鵬則不然。這方面,何小鵬更像馬斯克。2021年,雖然小鵬汽車的品牌煥新,沒有改變一直被“吐槽”的品牌名稱,“未來出行的探索者”的定位背後,是小鵬從智能汽車能力向立體出行産品延伸,何小鵬為此規劃了飛行汽車、機器馬,并且涉足Robotaxi業務。

理想汽車則繼續專注于家庭造車的理念,同時加快純電車型的開發。不過,“耿直男”李想也坦言,和小鵬蔚來相比,理想正在補智能化、自動駕駛這一課。

第二梯隊的新勢力也通過市場的差異化,逐漸找到自己的位置。

哪吒汽車快速突圍,跻身第二梯隊的頭部陣營,與360的牽手,讓外界開始期待有了網際網路加持之下更多的可能性。

零跑和威馬行走在奔向IPO的路上,但活下去仍舊是他們目前面對的重要課題。作為傳統汽車人投身新造車的代表,此前被外界看好的威馬逐漸掉隊,即便與百度合作密切,但與前三家的差距卻在不斷拉大。

更多企業還在生死邊緣掙紮。在與吉利和珠海牽手之後,FF已經準備重返中國,賈躍亭和FF渴望一場逆襲。與富士康聯姻,能否讓拜騰起死回生?地産爆雷之後,恒大汽車又将何去何從?

随着越來越多強大對手的入局,留給他們的時間真的已經不多了。

靈魂與生态

“上汽很難接受華為這樣的單一一家供應商為我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這樣會變成‘他是靈魂,我是軀體’,我們不能接受。靈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1年,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的一席話,将傳統車企和網際網路在在競合的博弈,擺到台前。

2021年,以華為、百度、小米、滴滴、360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深度湧入汽車行業,攪動一池春水。

AI、大資料、雲計算,正在成為智能汽車的核心競争點。科技巨頭進入智能汽車領域,提供了巨大的商業前景,他們也毫無疑問将是汽車行業未來重要的參與者。

從2021年對外界展示的戰略和規劃來看,科技巨頭們參與“造車”的路徑已經非常清晰,模式各有不同。

1、小米——自己造車

雷軍的最後一次創業,小米造車成為2021年汽車圈最受關注的項目之一,各個地方政府積極争搶,最終小米汽車花落亦莊。

但總體而言,小米汽車在2021年的實質性進展并不多,未來兩三年,小米汽車需要加快節奏,才能實作。

2、華為雙線作戰——特殊的“增量供應商”

華為智能汽車的業務以兩種方式為主。一方面,華為采用傳統的Tier1、Tier2的零部件供應模式,這與傳統方案差别不大;另一方面,另外一種則是與車企深度捆綁的“Huawei Inside”(HI)模式,合作夥伴有長安和廣汽。

除此之外,華為與賽力斯的合作則更加深入,雙方共同釋出了新品牌AITO,該品牌的首款車問界M5上,鴻蒙系統首次上車,并且已經進入了華為的銷售網絡。

在華為的模式下,傳統車企負責整車的定義、造型及制造等“軀體”,而華為負責提供部分零部件以及整體的軟體解決方案等智能汽車的“靈魂”,甚至已經涉足銷售領域。

雖然華為已經三番五次強調“不造車”,但華為距離自己“造車”的确已經越來越近了。

3、百度“三條腿”走路——供應商+親自造車+Robotaxi

作為最早進入汽車行業的科技巨頭,百度重新規劃了在智能汽車領域的三種商業模式。

Apollo與車企合作,為其供應智能化軟體;聯合吉利推出的集度汽車,将使百度布局多年的自動駕駛技術得以應用;擴大robotaxi的示範營運,進而推進其實作商業化。

4、滴滴——定制化網約車

一方面,滴滴聯合比亞迪開發的定制電動網約車已經投向部分市場;另一方面,滴滴也在開發自動駕駛布局robotaxi。

5、360——從哪吒切入智能汽車安全

通過29億元的投資,360成為了哪吒汽車的第二大股東,以此進入智能汽車行業。智能汽車安全領域,則将是360更大的業務方向。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在軟體定義汽車的年代,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們希望重新制定造車的遊戲規則。

汽車行業的競争,也将從産品和技術端的競争,轉向生态之争。汽車産業鍊分工從OEM、tier1、tier2由下而上的層級結構,轉變成一個個生态系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競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競争。

未來汽車的話語權,會掌控在科技公司的手中嗎?傳統車企到底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行業格局的演變,将愈發精彩。

高端之路

在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新勢力的帶動下,中國本土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沖刺高端化的夢想還在延續。同樣,這批傳統車企,在新勢力造車的深刻刺激之下,痛并快樂地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内,拆掉固有思維中的“銅牆鐵壁”,試圖找到一條适合自己“破繭重生”的道路。

北汽ARCFOX、東風岚圖、廣汽埃安、上汽智己、長安阿維塔,正扛起國企自主機闆塊的大旗,向新興勢力發起反擊。

此前在新能源領域碰壁的自主品牌龍頭吉利,也帶着極氪汽車和浩瀚架構重新出發。長城的沙龍汽車、比亞迪全新的高端品牌,也都在路上。

曾經遙不可及的自主品牌車型售價天花闆,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将被打破,中國自主品牌向上的艱難道路,有了新的契機。

對于這些車企而言,真正的考驗正是産品力、管道力、品牌力等核心層面,而身處智能電動汽車新時代,服務力也将成為新的競争點。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可以預見的是,在随後的幾年甚至更久,國内外的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市場仍有不錯的增長空間,而競争也将趨于白熱化。

當然,打造品牌并非易事。

奔馳、寶馬、奧迪經過百年風雨才走到今天,市場地位和品牌影響力難以撼動。即便現有的幾款電動車并沒有取得上佳的市場反響,但随着純電平台技術的推進,以及在智能化方面的補強,在未來的競争中,仍然會是占據優勢的一方。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全球範圍内具有一定規模的高端汽車品牌隻有10個左右,而現在僅國内定位于高端智能電動汽車的品牌就已經超過了10家,走出來的注定是少數,未來終将有人被淘汰。

大衆、豐田們的反擊

巨輪轉向,從來都不會輕松。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集團,大衆在2021年上演着一幕幕權利的鬥争。

從迪斯與大衆工會組織的沖突以及迪斯對于盡早續約首席執行官合同的“逼宮行為”,到最後迪斯被變相地剝奪了部分權力、大衆中國換帥。

伴随着管理層的變動,大衆在電動汽車時代的自我革命正在加速進行之中。無論是電池業務的布局,還是軟體業務的開發,大衆都需要更加迫切的調整賽道。

2021年,大衆一口氣在中國市場投放了5款ID.系列電動車,盡管聲量上不及造車新勢力,但已經找到了一定的市場位置,月銷量快速攀升至了萬台以上,顯示出大衆依舊強大的品牌号召力。不過,大衆對于代理制的推進并不順利,商業模式的創新仍然是傳統車企難以邁過的一道難關。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大衆的老對手豐田,同樣在2021年完成轉身。站在16款純電動汽車前,豐田汽車總裁豐田章男向世界宣告,這家一直被認為戰略保守的日本車企,在電動汽車時代同樣将引領行業。

為了推進電氣化戰略,豐田将在未來10年投入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币2250億元)用于開發純電動技術和産品。豐田計劃,到2030年,導入30款純電動車型,純電動汽車全球年銷量計劃達到350萬輛,雷克薩斯到2035年成為純電品牌。

日産同樣在2021年釋出了“日産汽車2030願景”,計劃在未來5年内投資2萬億日元,加快推進電驅化産品布局和技術創新,并計劃到2050年實作整個企業的營運和産品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通用集團也以全新的姿态入局新能源領域,至關重要的Ultium平台将覆寫旗下三大品牌電氣化布局。近幾年在華發展不利的福特,也已經借打造國産電動野馬Mustang Mach-E殺入市場。

傳統德系豪華三強奔馳、奧迪、寶馬,也在不斷增加對于電動化和數字化領域的投資,各自的EQ系列、e-tron、i系列,也在不斷完善産品矩陣。

這些傳統車企,已經下定決心應戰電動汽車時代,而他們也注定是需要中國電動車企認真對待的對手,具有後發制人的實力與底氣。

更大的開放

進入2022年,汽車合資股比的調整,将是巨大的變數,撥動着中國車企緊張的神經。中外雙方的博弈,将更加激烈。

盡管華晨寶馬正式調整股比已經隻是時間問題,北京奔馳股比調整傳聞屢次流傳,但更高水準的開放,往往也意味着更大的發展契機。

在傳統的汽車合資時代,外方提供技術和産品,中方負責制造,這是主要的合作模式。盡管40年來“以市場換技術”的效果莫衷一是,但合資車企的确對于推動我國汽車産業鍊的發展、帶動自主車企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過,在新能源汽車時代,中國車企的定位正在發生變化。中國車企有可能在與國外車企的合資合作中,成為技術輸出方,掌握一定話語權。

比亞迪和騰勢的合作中,比亞迪是主要的技術提供方,盡管十年來發展不順,最終在2021年底比亞迪成為了握有90%股權的大股東。2022年,比亞迪與豐田合作的合資車即将進入市場,根據規劃,首款車将以比亞迪負責技術和生産,豐田挂标。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在中國繼續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之下,中國汽車在技術和産品上的進步,已經擁有了一定國際競争力。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不利因素下,2021年,中國汽車的出口量創下曆史記錄,接近200萬輛,幾乎是以前的兩倍。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更是亮眼。

中國汽車産業在新能源車領域的先發優勢也在國際市場中開始顯現。除了東南亞、西亞、南美洲、俄羅斯等地之外,一些中國品牌汽車已經出口到比利時、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成為拉動中國品牌汽車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品牌新能源車在海外市場并未采取低價換取市場空間的政策。在新能源車賽道上,中國品牌已經有在海外市場與國際一線品牌正面對決的能力,中國汽車的全球化夢想已經越來越近。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此刻,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梳理了2021年中國汽車行業的十大風向标。

通過對于行業方向的變化,我們希望在這個不确定的年代,找到更多的“确定性”,在這個開放與跨界的大時代,與諸君各位拆掉汽車業固有思維裡的“銅牆鐵壁”,2022,一起輕裝上陣。

事件一、跨界造車風雲再起

1.華為汽車局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2021年4月17日,北汽新能源旗下高端品牌ARCFOX極狐和華為與ARCFOX聯合打造的阿爾法S 華為HI版開啟預售,預計在2021年四季度開啟傳遞。(最終未能實作,僅在2021年底實作小規模内部傳遞)

2021年4月20日,華為線下門店以及華為官方網站開始售賣首款汽車賽力斯SF5,華為進入汽車銷售領域。

2021年5月,餘承東出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王軍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餘承東直接管理華為智能汽車業務。2021年9月,王軍職位調整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OO,從更偏技術派的王軍到更側重市場營運的餘承東,華為車BU完成權力交接。

2021年12月23日,華為深度賦能的高端AITO品牌首款中型豪華SUV——問界M5正式釋出,該車是首款搭載華為最新鴻蒙生态(HarmonyOS)座艙的車型,對于在汽車業投石問路的華為至關重要。

從生産制造智能汽車的零部件,到聯手北汽、長安、廣汽打造HUAWEI inside的全新商業模式,再到華為利用自己的管道賣車,華為汽車局越來越深入。華為不造車,華為車BU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智選幫助車企賣車。華為的汽車業務既要做2B,也要做2C。華為已經深度涉足了智能汽車關鍵領域,并試圖掌握更高的産業話語權和主導權。華為的汽車夢想,已經不僅僅隻是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的博世”,而是以自己為中心,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态。

對于智能汽車,華為野心勃勃,華為模式究竟給汽車産業帶來了什麼?車企究竟應該怎樣看待與處理和華為的合作,車企會失去自己的靈魂,僅僅成為一具“軀體”嗎?

2.小米造車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團正式宣布造車,首期投資為100億元,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小米CEO雷軍将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親自帶隊造車。

小米官宣造車之後,盡管輪毂未動,但雷軍已經走訪了長城、比亞迪、甯德時代等多個整車及汽車供應鍊企業,并時不時與北京、上海、武漢、合肥、西安等多個地方政府傳出“绯聞”,“抓住那個小米”成為多個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務。

2021年9月,小米正式官宣總部落戶北京亦莊。11月27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小米集團簽署合作協定,小米汽車項目将在北京亦莊建設小米汽車總部基地和銷售總部、研發總部,分兩期建設年産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和二期産能分别為15萬輛,預計2024年首車将下線并實作量産。

3.百度三條腿走路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将成為戰略合作夥伴。百度汽車公司獨立于母公司體系,保持自主營運,新車将基于吉利SEA浩瀚架構開發。

2月22日,百度宣布,原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兼CTO夏一平将出任新公司CEO。

3月2日,集度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0億元百度與吉利分别持股55%和45%。集度汽車的首款新車将在2022年的北京車展上亮相,并計劃在2023年正式進入市場。

此外,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2021年一季度财報會上重新明确了百度汽車業務的三條商業路徑:A.為主機廠商提供Apollo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B.百度造車,通過集度汽車整合百度自動駕駛方面的創新,把最先進的技術第一時間推向市場;C.Robotaxi。

4.360投資哪吒的邏輯

2021年5月,360集團宣布以29億元的價格投資哪吒汽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周鴻祎承諾:360将作為戰略投資者,長期的、持續的、全方位的賦能哪吒汽車。投資哪吒汽車,是360集團在智能汽車安全領域布局邁出的第一步。

5.滴滴造車估值先行

在與比亞迪合作推出定制網約車D1之後,滴滴謀劃對定制網約車的進一步探索。滴滴大機率不會獨立造車,可能選擇代工+供應商模式,進一步深化與整車企業的合作。

6.富士康的汽車“代工”之路

2021年1月4日,富士康與拜騰汽車及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架構協定、推進拜騰首款車型M-Byte的量産制造工作;2021年1月13日,富士康與吉利控股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成立合資公司,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産及定制顧問服務。

2021年2月,富士康宣布與美國電動汽車公司Fisker達成合作,制造Fisker品牌的電動車産品,預計在2023年第四季度正式量産,年産量将超過25萬輛。2021年5月,富士康與Stellantis宣布簽署諒解備忘錄,以50:50 的投票權成立一家名為“ Mobile Drive”的合資公司。

2021年10月18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科技在正式釋出純電動汽車品牌Foxtron,并帶來純電動轎車Model C、純電動SUV Model E和電動巴士Model T三款新車。

富士康的造車之路快速鋪開。

事件二、新勢力格局初定

1.蔚來的“羅盤”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2021年1月3日,蔚來推出官方二手車NIO Certified,以自營方式開展官方二手車業務。補上最後一塊拼圖之後,蔚來試圖打造的車輛全生命周期服務閉環基本上已經形成。

2021年4月7日,第10萬輛蔚來汽車下線。

2021年4月15日,蔚來牽手中石化,開始布局第二代換電站。

2021年4月29日,蔚來和合肥共建的智能電動汽車産業園區NEO Park開始建設,規劃産能100萬輛。

2021年5月6日,蔚來釋出挪威戰略,進軍海外。

2021年,蔚來接連遭遇座椅、電池起火等風波,8月12日,一輛啟用NOP的蔚來ES8發生交通事故,車主身亡,将蔚來推向風口浪尖。

2021年12月5日,蔚來對外釋出了全新的電池更新服務。蔚來總裁秦力洪展示的一張酷似“羅盤”的圖,清晰地展現了蔚來對于體系能力的了解:在人力資源、制造、研發、商業模式創新等點狀核心之外,蔚來将體系能力建設的重心放在了四個方面,包括車、服務、數字型驗和生活方式,這也成為蔚來對于汽車生态的總體布局。

2021年12月18日,蔚來在NIO Day上釋出了旗下第二款轎車ET5,ET5上市之後,蔚來不但産品型譜更為完整,也通過價格的下探觸及到了更多消費人群。ET5的直接競争對手,就是特斯拉Model 3。

2.小鵬的生态

2021年7月7日,美股上市不到一年,小鵬汽車(NYSE:XPEV,09868.HK)成為首個回歸港股的造車新勢力,也是三年内首個在香港、美國兩地上市的中概股。

2021年10月24日,小鵬汽車在科技日上,釋出智能化下半場的布局,包括超級補能、智能駕駛、智能機器人以及飛行汽車。其中,超級補能和智能駕駛仍然聚焦汽車業務,智能機器人和飛行汽車則指向了更遠景的技術:機器馬在明年将進行兩次疊代、第六代飛行汽車将在2024年量産,且價格控制在100萬元以内。

3.理想補課

2021年5月25日,理想汽車釋出2021款理想ONE。盡管理想ONE賣得很好,但外界對于理想汽車的發展前景始終存有質疑。新款理想ONE的誕生,對于理想汽車未來的發展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理想汽車需要補上自動駕駛這一課,并且,需要加快補課的速度,進而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競争力。

2021年8月12日,在美股IPO一年之後,理想汽車(02015.HK/LI.NASDAQ)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繼小鵬汽車之後第二家實作美股+港股雙重上市的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

4.特斯拉争議中前行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2021年1月1日,特斯拉國産Model Y正式開售,在兩款熱銷車型的帶動下,特斯拉在華市場規模快速擴大。在全球,特斯拉2021年全年共實作了超過93.6萬輛的傳遞,同比增長了87.4%,拿下電動車銷量冠軍。

不過,特斯拉今年的負面資訊同樣很多,但似乎并未對其基本面造成影響。在中國市場,特斯拉與部分消費者陷入關于車輛品質、自動駕駛安全等争議之中,在美國市場,特斯拉也因自動駕駛事故被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啟動調查,此外特斯拉還因轉向節強度不夠等零部件原因啟動了大規模的召回。

5.威馬掉隊

曾經被外界看好的威馬汽車,與“蔚小理”的差距不斷擴大。IPO的計劃,遲遲未有進展。

6.第二梯隊夾縫求生

通過差異化競争,哪吒、零跑等第二梯隊造車新勢力在2021年同樣表現不俗,但更多的第二梯隊新勢力企業已經遊走在淘汰的邊緣。

7.FF再出發

2021年1月,FF分别與吉利和珠海牽手,FF準備重返中國,7月22日,在生死線幾番掙紮的FF登陸納斯達克。賈躍亭和FF,渴望逆襲。

8.恒大汽車危機四伏

恒大地産暴雷,遭遇巨大危機,無暇分身,汽車業務接下來何去何從。

事件三、自主品牌集體沖高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1.吉利難題待解,電動極氪出發

3月23日,吉利汽車(0175.HK)正式宣布,成立全新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極氪公司,首款新車極氪001于10月開啟傳遞。

2.坦克之後,沙龍再起

2021年6月28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正式對外釋出了長城汽車2025戰略。按照規劃,長城汽車未來5年累計研發投入将達到1000億元,這些投入将集中在純電動、氫能、混動等新能源領域,到2025年沖擊全球年銷售新車400萬台,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超過80%,營業收入超6000億元。

2021年,坦克的暢銷,讓長城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嘗到甜頭的長城汽車,又在廣州車展上釋出了新的高端品牌沙龍。

3.東風的岚圖與藍圖

2021年9月26日,東風公司“十四五”規劃目标。綜合市場占有率達到16%以上并率先走向國際市場;持續提升自主乘用車事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整體規模跨越100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00萬輛規模;商用車主力企業打造高品質的行業TOP1企業、自主乘用車主力企業位居行業第一陣營;戰略性新興業務的營業收入達到集團總收入的30%以上。

到2025年,東風旗下高端電動車品牌岚圖汽車産銷目标由此前的15萬輛提升至20萬輛,尚未亮相的高端電動越野品牌M品牌也出現在了“十四五”規劃之中。據了解,M品牌針對高端越野車市場。與岚圖品牌類似,未來M品牌将作為獨立公司運作。

4.極狐的尴尬

4月17日晚,北汽新能源旗下高端品牌ARCFOX極狐旗下的第二款新車阿爾法 S正式上市。同時,備受外界關注的華為與ARCFOX聯合打造的阿爾法S 華為HI版也開啟預售。

北汽希望牽手華為和麥格納打造高端形象,但極狐的市場反響與造車新勢力之間存在着較大的差距。

5.上汽自主品牌重梳理

上汽集團的轉型已在近期拉開了帷幕。上汽的轉型有兩個關鍵詞,一是使用者型,二是高科技。在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浪潮下,上汽重點推出智己汽車和R汽車,作為自主品牌決戰新能源的終極籌碼,在這兩個品牌上,上汽将貫徹全新的to C理念,并應用集團最頂尖的電動平台及智能網聯科技。

6.廣汽埃安的加速

2021年初廣汽集團的石墨烯電池是噱頭還是真實力,引發巨大争議。7月傳言已久的廣汽與華為的合作落地——華為聯手廣汽埃安共同開發下一代智能電動汽車——項目落實。雙方合作的首款車為中大型智能純電SUV,計劃于2023年底量産。

7.阿維塔的邏輯

2021年11月15日,由長安汽車、華為、甯德時代共同打造的新品牌阿維塔在上海舉行了釋出會。首款新車阿維塔1 1,将在明年三季度才會大批量傳遞,

8.比亞迪靜待高端

2021年5月,比亞迪第100萬輛新能源車正式下線,比亞迪成為首個進入新能源汽車“百萬輛俱樂部”的中國品牌,也成為全球範圍内繼豐田、特斯拉之後第三家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100萬輛的品牌。2021年,比亞迪的股價和新能源汽車銷量齊飛,但品牌力仍然面臨考驗。比亞迪将在2022年推出高端純電品牌。

事件四、傳統車企加快轉身

1.大衆的權力遊戲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2021年3月15日,大衆電池日公布在電池領域的布局,将在歐洲布局六個電池廠,并将開發标準電芯。

2021年7月13日,大衆汽車集團釋出2030 NEW AUTO戰略,加速向成為軟體驅動型移動出行服務供應商轉型。大衆汽車集團計劃,2021-2025年間,将730億歐元投資到未來技術的開發,占總投資額的50%。同時,用于燃油車的費用将逐漸減少,大衆還将繼續提高效率,在未來兩年實作5%的固定成本與7%的材料成本削減計劃,并通過優化車型、動力傳動系統組合和售價組合以達到優化燃油車業務的目的。

在狼堡波雲詭谲的利益博弈之下,大衆在2021年底完成了新的人事調整:迪斯被削權,中國區換帥。ID.銷量不及預期,被認為是馮思翰離開的其中一個原因。

2.豐田轉向電動化

12月14日,豐田一口氣釋出了16款純電動汽車,并且最新的全面電動化戰略。預計到2030年,豐田将導入30款純電動車型,純電動汽車全球年銷量計劃達到350萬輛。預計到2030年,雷克薩斯實作旗下所有車型均提供純電版本的全方位産品陣容,在中國、北美、歐洲實作100% 純電車型銷售,達到全球銷量100萬台的目标。到2035年,将在全球實作100%銷售純電車型。

豐田将在未來10年投入4萬億日元用于開發純電動技術和産品。此外,也将投入4萬億日元進行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氫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的技術開發。

3.奧迪在華新棋局

2021年,上汽奧迪終落地,如何平衡南北奧迪,是奧迪在華重返豪華車第一的關鍵。這個任務,交到了新上任的中國區掌門人溫澤嶽身肩上。

事件五、自動駕駛的理想與現實

1.進階别自動駕駛元年?

2021年,威馬、極狐等多家車企推出号稱具有進階别自動駕駛功能的車型,“蔚小理”紛紛上線領航輔助駕駛功能。

2.過度宣傳與安全争議

與自動輔助駕駛相關的安全事故頻頻發生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國内車企在智能輔助駕駛的宣傳上普遍開始謹慎。

3.資料安全大棒來襲

2021年5月12日,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釋出了關于《汽車資料安全管理若幹規定(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

随着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每一輛汽車都變成了重要的資料收集載體,汽車制造商、汽車軟體開放商等都極為看重資料的挖掘,通過手機資料以完善算法能力和加快産品和相關技術的疊代能力。與此同時,汽車使用者也開始意識到個人隐私保護的重要性。

作為關注的重點企業,特斯拉多次表态,中國業務的資料都在華儲存。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4.Robotaxi的商業化沖突

2020年,AutoX和滴滴先後在上海嘉定推出無人駕駛打車業務,大衆汽車集團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試點正式落地合肥,并獲得了合肥市首張自動駕駛車輛測試牌照;2021年以來,自動駕駛領域商業化落地迅速推進,尤其是在貼近C端使用者的Robotaxi場景,初創企業們正激烈地角逐。

事件六、“瘋狂”的動力電池

1.萬億甯德時代投資局

2021年,甯德時代在資本市場備受追捧,市值突破1.5萬億,成為創業闆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為了業務的發展,甯德時代在擴充産能的同時,也在加大産業鍊上下遊的業務投資。

2.電池集體擴産沖擊波

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長,帶動着電動汽車需求的擴大,2021年,一衆動力電池企業紛紛擴充産能規劃。

3.電池出海,危機四伏

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競争力大幅提升,謀求出海。

事件七、供應鍊危機四伏

1.“芯荒”下的中國車市

晶片供應緊張的壓力,貫穿了2021年,對車企帶來了巨大考驗,車企開始思考保障供應鍊安全的新思路。

2.尋找“中國方案”

自動駕駛晶片,将是智能電動汽車時代産業競争的高點,中國汽車晶片自給率亟待提高。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3.高速充電焦慮爆發

國慶期間新能源汽車使用者在高速路上排隊4小時充電1小時,有車主為了充電樁大打出手,有車主為了省電不敢開空調,明明是一起出發的朋友有人到家了、有人還在半路充電……

充電難問題的凸顯,背後是電動汽車銷量的井噴。需要思考的是,高速充電沖突爆發上演車在“囧”途,快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将如何應對?電動汽車車主被放大的焦慮何解?

事件八、汽車營銷進化論

借“魔童哪吒”“變形金剛”概念營銷的合衆、“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産什麼”的五菱等企業的跨界營銷可謂風生水起,歐拉也借女性營銷赢得市場青睐……在智能電動汽車營銷上,衆多企業基于自身定位和使用者角度,正進行大量探索和實踐。

如果說特斯拉、蔚來、理想扛起的汽車直營模式颠覆了傳統汽車營銷,并倒逼傳統汽車企業向使用者型企業轉型的話,那華為“賣車”則對汽車行業提出了另外一個挑戰性話題,要不要像賣手機一樣賣車?

與此同時,電動車多種營銷新玩法背後邏輯是什麼;新營銷是否會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境地,如何将高流量有效轉化;從“與使用者共創”到“使用者定義”的過程中,如何在未來銷量數量級增長後仍保持與使用者有效溝通等,也成為當下智能電動汽車營銷必須直面的問題。

事件九、雙碳戰略新機遇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啟動。雖然,作為排碳大戶的汽車、交通行業并未被列入碳排放權交易的名單當中,但汽車産業毫無疑問将在雙碳戰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之外,下一步要實作汽車全生命周期的降碳。

緻敬2021|中國汽車,拆掉思維裡的牆

事件十、股比放開的博弈

2021年,随着汽車行業競争的加劇和格局的調整,有的合資車企退出,有的完成業務整合,也有中國車企退出合資公司。汽車合資股比将在2022年全面放開,山雨欲來風滿樓,除了華晨寶馬之外,不少合資公司的股比調整可能将隻會是時間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