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1953年5月,志願軍39軍115師師長王扶之奉命回國修養,自他1935年參加紅軍離開家鄉後,已經18年沒有回過家了,是以王扶之決定回家看看自己的父親。因為回家是私事,是以王扶之并沒有讓自己專職的司機送自己回家,也沒有提前通知當地的上司,害怕當地的上司大張旗鼓的準備會勞民傷财,對自己的影響也不好,是以他準備一個人回老家。

王扶之的老家并沒有通車,當他準備步行十幾公裡回家時遇到了一個趕牛車的老大爺,老大爺心善決定捎王扶之一程,兩人在路上聊了許多,可聊到最後天王扶之驚奇的發現,這位順路捎自己回來的老大爺,居然就是自己的父親。王扶之将軍竟沒有認出自己的父親,而王扶之的父親也沒認出自己的兒子,這确實是一件令人驚奇的事情。王扶之将軍的事迹有很多,或許我們可以通過他的事迹,找到這其中的原因。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王扶之将軍

12歲離家參軍,鄉音容貌皆改

王扶之,1923年9月24日出生在陝西省子洲縣三眼泉樓砭傅家新莊的一家貧苦農民家。1928年,王扶之五歲時,他的母親便去世了,年幼的王扶之便跟着爺爺生活,父親為了一家三口的生計出遠門到延安的一個地主家打工去了,王扶之為了家裡的生計,自幼便在附近的地主家裡放牛,稍微長大些後又到地主家中打工。

爺孫三代人的生活雖然并不富裕,但是王扶之的父親還是咬牙求人幫忙,讓王扶之上了三個月的私塾,總算沒有讓他變成一個文盲,這也為王扶之之後的學習能力打下了基礎,王扶之的爺爺去世後,王扶之的父親回到了家裡,父子二人又過上了佃戶的生活,但地裡打出來的糧食隻夠一個人的口糧。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劉志丹畫像

1935年,劉志丹帶領的陝北紅軍經常在王扶之家附近的地方活動,王扶之聽到紅軍的事迹後,便毅然決然地參加了紅軍,他向父親說明自己參軍的想法後,父親沒有阻攔,在他父親的眼中參軍當兵總好過在家裡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至少當兵能夠有頓飽飯吃。

就這樣,12歲的王扶之在1935年7月參加了陝北紅軍,入伍時紅軍戰士問他有多大,當時的王扶之已經有1米6的個子,他害怕紅軍會因為他的年紀小而不要他,于是便謊稱自己已經17歲了,這才加入了紅軍隊伍,成為了紅軍戰士當中的一員,因為上過私塾的原因,王扶之學習進步快,當年便加入了共青團成為了一名共青團員。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紅軍小戰士接受教育)

1935年10月1日,陝北紅軍上司人徐海東和劉志丹,定下了圍城打援的作戰方案,派出紅七十五師在崂山路東,派出紅七十八師、紅八十一師在崂山路西設伏,以打擊支援敵軍的東北軍110師。戰鬥展開後,紅軍三個師瞬間就将敵軍分割包圍,東北軍110師慌亂之中就地占領高地展開防禦,戰鬥十分激烈,此時王扶之正在紅七十五師少共營,少共營都是十五六歲的孩子,也被戰士們稱為"娃娃營",本來戰鬥沒有少共營的任務,但是戰鬥是在太過激烈,無奈之下便将這群娃娃兵調到了前線作戰。

少共營的任務是攻擊一個小高地,營長将全營分成三個梯隊,一個梯隊正面進攻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另外兩個梯隊則從側面迂回包抄高地上的敵人,王扶之就在兩側迂回的梯隊中,當時紅軍缺少武器,少共營的小戰士兩個人都分不到一支槍,當時王扶之也隻是拿着一杆梭镖參加戰鬥,随着正面進攻的開始,東北軍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正面與他們交火的小戰士身上,當他們發現這些戰士不過是些十五六歲的娃娃時,放松了警惕,還有人喊道"下面都是些小疙瘩,不成氣候。"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老照片娃娃兵

王扶之和他的戰友們都正值火氣最大的年歲,聽到東北軍這些兵對他們如此不在意,火氣直接上來了,随着一陣沖殺聲就沖到了高地上面,敵人剛反應過來這群他們不看在眼裡的小娃娃就都沖到了他們的面前,王扶之的梭镖直接指到了一個端着槍的東北軍士兵的脖子上,吓得那個東北軍大兵連忙将槍丢到一旁,就這樣王扶之的到了他從軍後的第一支槍。要知道此時的王扶之真實年齡不過才12歲,就已經敢在槍林彈雨中沖鋒了。

勞山戰鬥結束後,王扶之被調到了七十五師223團3連擔任聯絡員。次年二月,王扶之因為表現優異且學習能力強,又被團裡推薦去軍團測繪學習訓練班學習測繪,學習期間王扶之又被測繪班推薦入黨,13歲的王扶之就已經成了一名黨員,這比當時的肖華入黨的時間都早,根據黨史記載,王扶之還是最年輕的共産黨員之一。1936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蔣介石派出胡宗南部進犯我陝北根據地,王扶之跟随部隊參加了由彭德懷指揮的山城堡戰役。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山城堡戰役紀念碑

10月底,王扶之所在的部隊在徐向前的指揮下,改編成了西路軍進行西征,西路軍西征失利後王扶之與隊伍走散,幾經輾轉之後才回到了紅軍。

1937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立,紅軍正式改編為八路軍,王扶之擔任了八路軍115師的344旅687團的測繪股長。新四軍成立後,王扶之又被調任至新四軍第三師8旅22團擔任通信參謀,後因工作能力突出,又被提拔為第三師司令部通信股長,其所在部隊骁勇善戰,先後轉戰于陝、晉、魯、豫、皖、蘇七省,參加了數次重大戰鬥戰役。抗日戰争結束後,各軍區選送軍事人才前往東北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王扶之也在此列。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東北民主聯軍臂章

1946年6月,蔣介石公然撕毀《雙十協定》挑起内戰,對我解放區展開了全面進攻,解放戰争就此爆發,時任東北民主聯軍二縱五師作戰科長的王扶之,跟随部隊先後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對反動派軍隊的數次反擊戰,在四保臨江、三下江南等戰役中,都做出了突出貢獻,東北民主聯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後,王扶之也被調到了一線作戰部隊,擔任四野39軍343團團長,率領部隊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等重大戰鬥戰役,跟随部隊從我國東北部邊境線松花江一路打到了我國西南邊陲鎮南關,他所在的39軍正是後來在北韓戰場上未嘗敗績的志願軍主力部隊。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王扶之與戰士們合照)

王扶之離家參軍後一直戰火不斷,他跟随部隊東征西戰,根本無暇回家看望自己的父親,而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北韓戰争就爆發了,王扶之作為主力軍王牌師主力團的團長,也跟随部隊調動,去了北韓一線作戰,在北韓一待就是三年,更沒有時間回家看望父親,他的容貌因為數年的戎馬生涯早已改變,聲音也不再帶有鄉音。

參加北韓戰争,因功升任志願軍主力師師長

1950年6月25日,北韓戰争爆發,随後聯合國安理會在美國的操控下,通過了組成聯合國軍對南韓提供直接軍事援助的議案。9月15日,聯合國軍在總司令麥克阿瑟的指揮下發動了仁川登陸,将北韓人民軍攔腰截斷,扭轉了北韓戰争的局勢,迅速打回了漢城(今南韓首爾),并将戰線拉至三八線附近。聯合國軍參戰後,中央軍委迅速組建了東北邊防軍,作為解放軍四野主力軍之一的39軍也在其中,王扶之此時仍是39軍115師的一位團長,也被編入了東北邊防軍的行列。此後中國幾乎每天都以廣播的形式,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出警告,聯合國軍如果越過三八線向北韓發起攻擊,中國将會派兵援助北韓。

1950年10月1日,南韓率先派出部隊進入北韓作戰,但我國并未出兵,聯合國軍便認為我國不敢派兵進入北韓對北韓進行軍事援助,便無視我國的警告,于10月8日派出軍隊越過三八線,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活動,美軍大量派兵進入北韓當天,中央軍委便做出了組建志願軍進入北韓半島協助北韓人民軍作戰的決策。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第一批部隊秘密跨過鴨綠江,進入北韓境内作戰,其中就包括了王扶之所在的39軍。10月25日,志願軍各部已經到達了發起第一次戰役的預定位置,志願軍總司令員彭德懷得到這一消息後,立即下令發動抗美援朝戰争的第一次戰役。

39軍在預定時間向美軍第一騎兵師駐紮的溫井發起了進攻,僅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攻克了溫井地區。在溫井之戰中,王扶之所指揮的115師343團率先攻入溫井,殲滅了美軍大部,并以優勢兵力展開追擊,立下了抗美援朝戰役的頭功。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王扶之在北韓戰争中指揮戰鬥,圖中門框後為王扶之

随後王扶之又率部參加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戰役,在戰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也是是以被志願軍總司令部提拔為115師師長。第五次戰役結束後,美國在國際上提出了停火談判的請求,我國上司人通過印度向世界傳達了願意接受停火談判要求的資訊,北韓戰争第一階段就此結束,為了策應中方代表在談判桌上與美國的較量,志願軍由縱深作戰轉變為陣地機動防禦作戰,北韓戰争進入了邊打邊談的狀态。

指揮部坑道被炸塌,兩隻蒼蠅成救命恩人

1952年,王扶之帶領115師堅守臨津江以東的陣地,阻擋聯合國軍的進攻,面對敵軍強大的炮火覆寫能力,志願軍早已做好了應對之策,使用坑道戰術将陣地變成一座堡壘,聯合國軍的炮彈對志願軍根本造不成任何傷害,但是事情并不是絕對的,王扶之就曾因為指揮部的坑道被炸塌了,差點在北韓戰場上犧牲。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志願軍在坑道作戰

1952年8月2日,王扶之此時還是115師的代理師長,當天恰好新華社的記者正在寫戰地報道,突然一聲巨響傳來,坑道頂部的山頂被敵軍的炮彈砸中,王扶之被炮彈産生的強大氣流一下子推進了坑道的盡頭,王扶之再次醒過來時自己已經被坑道坍塌的木石壓在了下面,坑道中漆黑一片,王扶之呼喊着剛和自己一起被埋在坑道中的幾位市直機關幹事的名字,發現剛剛坑道中的其餘六個人已經犧牲了4人,現在坑道中的就剩下王扶之和兩名師機關幹事還活着。

三人慢慢地将壓在自己身上的木石移開,并爬到了一起,但這個過程三個人就用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王扶之與兩名幹事都是身經百戰的人,見慣了生死是以根本不害怕死亡,但是他們覺得這樣死有點憋屈,至少犧牲得不壯烈,正在他們絕望時,他們聽到了坑道另一端丁丁當當的聲音,三人大喜過望,這說明外面有人正在挖掘隧道,他們沒有被放棄。

随着洞内的空氣越來越稀薄,三人都有些堅持不住了,而且洞内缺少食物和水源,如果沒有水喝三人堅持不了三天就會因缺水死亡,王扶之将三人的尿液集中到一起,以備不時之需。王扶之被埋在坑道中的第二天,外面挖掘的聲音突然加速,仿佛知道洞内的三人還活着似的,王扶之看着漆黑的坑道突然出現了一點亮光,洞内的空氣也随之逐漸變得充足,王扶之知道三人獲救了。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王扶之與兩名被救戰友

王扶之被救出來以後才知道,當他被埋在坑道中後,115師的副師長立即向上級彙報了這件事情,志願軍總司令員彭德懷親自下令營救王扶之,即便王扶之死了也要将他的遺體搶救出來,是以工兵班開始了日夜不斷地挖掘,而在王扶之三人被救出來之前,工兵班的班長看到洞内飛出來了兩隻蒼蠅,這說明洞内有充足的空氣,王扶之等人很有可能還活着,工兵班的班長立即下令加速進行挖掘,但是要注意在挖掘過程中,不要引起二次坍塌,以免給活着的人造成二次傷害,這才成功地将王扶之三人救了出來。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工兵班挖掘坑道救王扶之

王扶之得知這件事情後已經被轉到了後方醫院進行療養,後來他詢問那名工兵班的班長是誰,卻沒有人知道也失去了聯系,是以王扶之此後便把蒼蠅當做自己的救命恩人,一生都不加害蒼蠅。

回家途中遇父親,父子二人不相知

1953年5月,抗美援朝戰争已經接近了尾聲,志願軍司令部考慮到王扶之的身體情況,而且王扶之到達北韓後一直都在指揮部隊作戰,便指令王扶之休養還給王扶之放了個假,王扶之多年随軍作戰突然閑下來就不知道該去哪裡了,他這時才想起自己離家多年從未回家看過,便決定回家看望自己的父親,當時王扶之回國時已經成為了115師的師長,有自己的專職司機和公務用車,但是王扶之認為自己回家是私事,不能公車私用,是以他自己坐客車來到了老家所在的縣城。

到達縣城後王扶之發現,縣城裡根本沒有通往自己家的車,想要回家還要走十幾裡路,其實王扶之完全可以跟當地的上司打聲招呼,讓他們安排一輛車送自己回家,但是他并沒有這樣做,因為如果和當地的上司打了招呼,當地的上司肯定會為了他做許多不必要的工作勞民傷财,是以他回家的事根本沒有跟任何人提及。

王扶之最後選擇步行十幾裡回家,在北韓帶兵打仗時,王扶之經常帶領部隊夜間行軍二十公裡,是以這十幾裡路對他來說并不算什麼,幾個小時他就能到家了,看着變化頗大的鄉間土路,王扶之感覺自己這些年來帶領部隊出生入死是值得的,人民的生活都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父親也無需租地主的田地進行耕種,土改工作組将土地都分給了農民,自己家應該也能分到幾畝地,地裡打出來的糧食也應該足夠父親一個人吃了。

抱着愉快的心情,王扶之在路上走着,這時一個老大爺趕着牛車從後面走來了,老大爺十分心善,看着王扶之穿着軍裝在路上走着,便停下牛車問王扶之"後生,這是去哪裡啊?順路我捎你一段。"王扶之十分十分感動,接受了老大爺的幫助,路上太過枯燥,老大爺便問王扶之是從哪裡回來,王扶之如實說自己是從北韓回來休養的。老大爺一聽來了精神,北韓戰争打得有多麼激烈,國内都知道,無論是赢是輸隻需要幾天就會傳遍全國,志願軍在北韓戰場上的英勇事迹老大爺也聽說了不少,便詳細地問了王扶之北韓戰場的情況,王扶之覺得沒什麼可隐瞞的,便将一些事情都講給老大爺聽。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拉牛車的老漢照片(非王扶之父親)

老大爺聽完王扶之在北韓的一些經曆後,歎了一口氣說自己的兒子當年在陝北參加了紅軍,一直都沒有消息,甚至不知道是死是活,如果還活着應該和王扶之的歲數差不多大,王扶之想想當年自己在陝北紅軍時的戰友,發現沒有老大爺說的這樣的人,但是陝北紅軍的人數衆多,王扶之也不可能都認識,但是老大爺說道自己的兒子是在1935年7月參加的紅軍,走的時候才12歲,不過個子已經長到了1米6 ,王扶之越聽越感覺老大爺說的像自己,但是他又不敢冒昧地問老大爺。

兩人聊了一路,到了傅家新莊後老大爺見王扶之還跟着自己,便問王扶之去哪裡,王扶之說自己的家就在這裡,并說出了自己的名字,老大爺随即淚如雨下,原來這位老大爺就是王扶之的父親,父子倆走了一路都沒有互相認出來,真是造化弄人。

其實王扶之的父親認不出王扶之來,是因為王扶之的變化太大,離家多年以後,王扶之已從12歲的小孩,變成了如今的師長,容貌和聲音都與小時候不一樣了。

而王扶之之是以認不出自己父親的原因,聽起來讓人動容,正是因為王扶之離家太多年,解放前王扶之的父親也受了不少苦,當時60多歲的王扶之父親,已經蒼老的像年近80歲的老人,是以王扶之才會認不出自己的父親來。

北韓戰争結束後,王扶之将軍便把自己的父親接來和自己一起住,準備為父親養老送終。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後,王扶之跟随部隊回國,仍在39軍115師擔任師長一職。195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度,并舉行了盛大的授銜儀式,為在新中國建立過程中和北韓戰争中立下戰功的指戰員授銜,王扶之将軍憑借其在戰場上立下的戰功和為國家做出的貢獻,被授予了大校軍銜。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王扶之将軍授銜照

授銜儀式結束後,王扶之前往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進行學習。1957年,王扶之學習結束後又回到39軍擔任116師的師長。1960年王扶之又先後被提拔為39軍參謀長、第一副軍長。1964年,王扶之再次被授少将軍銜,成為最年輕的開國少将。後又因長期在一線作戰部隊工作,王扶之在1968年被調任至解放軍總參謀部任職,次年便被提拔為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先後指揮了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和西沙海戰。

1975年,王扶之受葉劍英事件影響,被調離解放軍總參謀處,任山西省省委書記兼任山西省軍區司令員主政山西。1980年,王扶之被中央軍委平反,調任至烏魯木齊軍區擔任軍區副司令員,并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中,被選舉為候補中央委員、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常務委員,直至1998年才離職休養。

開國少将回鄉探親,途中和車夫聊了一路,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王扶之老将軍近照

截止至2020年12月,開國将帥僅剩6位,王扶之老将軍就是其中一員,他也是新中國的一塊"活化石",見證了新中國成立至今的所有發展曆史,是我國的"國寶級"人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