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1953年5月,志愿军39军115师师长王扶之奉命回国修养,自他1935年参加红军离开家乡后,已经18年没有回过家了,因此王扶之决定回家看看自己的父亲。因为回家是私事,所以王扶之并没有让自己专职的司机送自己回家,也没有提前通知当地的领导,害怕当地的领导大张旗鼓的准备会劳民伤财,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好,所以他准备一个人回老家。

王扶之的老家并没有通车,当他准备步行十几公里回家时遇到了一个赶牛车的老大爷,老大爷心善决定捎王扶之一程,两人在路上聊了许多,可聊到最后天王扶之惊奇的发现,这位顺路捎自己回来的老大爷,居然就是自己的父亲。王扶之将军竟没有认出自己的父亲,而王扶之的父亲也没认出自己的儿子,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王扶之将军的事迹有很多,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事迹,找到这其中的原因。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王扶之将军

12岁离家参军,乡音容貌皆改

王扶之,1923年9月24日出生在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的一家贫苦农民家。1928年,王扶之五岁时,他的母亲便去世了,年幼的王扶之便跟着爷爷生活,父亲为了一家三口的生计出远门到延安的一个地主家打工去了,王扶之为了家里的生计,自幼便在附近的地主家里放牛,稍微长大些后又到地主家中打工。

爷孙三代人的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是王扶之的父亲还是咬牙求人帮忙,让王扶之上了三个月的私塾,总算没有让他变成一个文盲,这也为王扶之之后的学习能力打下了基础,王扶之的爷爷去世后,王扶之的父亲回到了家里,父子二人又过上了佃户的生活,但地里打出来的粮食只够一个人的口粮。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刘志丹画像

1935年,刘志丹带领的陕北红军经常在王扶之家附近的地方活动,王扶之听到红军的事迹后,便毅然决然地参加了红军,他向父亲说明自己参军的想法后,父亲没有阻拦,在他父亲的眼中参军当兵总好过在家里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至少当兵能够有顿饱饭吃。

就这样,12岁的王扶之在1935年7月参加了陕北红军,入伍时红军战士问他有多大,当时的王扶之已经有1米6的个子,他害怕红军会因为他的年纪小而不要他,于是便谎称自己已经17岁了,这才加入了红军队伍,成为了红军战士当中的一员,因为上过私塾的原因,王扶之学习进步快,当年便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一名共青团员。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红军小战士接受教育)

1935年10月1日,陕北红军领导人徐海东和刘志丹,定下了围城打援的作战方案,派出红七十五师在崂山路东,派出红七十八师、红八十一师在崂山路西设伏,以打击支援敌军的东北军110师。战斗展开后,红军三个师瞬间就将敌军分割包围,东北军110师慌乱之中就地占领高地展开防御,战斗十分激烈,此时王扶之正在红七十五师少共营,少共营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也被战士们称为"娃娃营",本来战斗没有少共营的任务,但是战斗是在太过激烈,无奈之下便将这群娃娃兵调到了前线作战。

少共营的任务是攻击一个小高地,营长将全营分成三个梯队,一个梯队正面进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另外两个梯队则从侧面迂回包抄高地上的敌人,王扶之就在两侧迂回的梯队中,当时红军缺少武器,少共营的小战士两个人都分不到一支枪,当时王扶之也只是拿着一杆梭镖参加战斗,随着正面进攻的开始,东北军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正面与他们交火的小战士身上,当他们发现这些战士不过是些十五六岁的娃娃时,放松了警惕,还有人喊道"下面都是些小疙瘩,不成气候。"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老照片娃娃兵

王扶之和他的战友们都正值火气最大的年岁,听到东北军这些兵对他们如此不在意,火气直接上来了,随着一阵冲杀声就冲到了高地上面,敌人刚反应过来这群他们不看在眼里的小娃娃就都冲到了他们的面前,王扶之的梭镖直接指到了一个端着枪的东北军士兵的脖子上,吓得那个东北军大兵连忙将枪丢到一旁,就这样王扶之的到了他从军后的第一支枪。要知道此时的王扶之真实年龄不过才12岁,就已经敢在枪林弹雨中冲锋了。

劳山战斗结束后,王扶之被调到了七十五师223团3连担任联络员。次年二月,王扶之因为表现优异且学习能力强,又被团里推荐去军团测绘学习训练班学习测绘,学习期间王扶之又被测绘班推荐入党,13岁的王扶之就已经成了一名党员,这比当时的肖华入党的时间都早,根据党史记载,王扶之还是最年轻的共产党员之一。1936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蒋介石派出胡宗南部进犯我陕北根据地,王扶之跟随部队参加了由彭德怀指挥的山城堡战役。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山城堡战役纪念碑

10月底,王扶之所在的部队在徐向前的指挥下,改编成了西路军进行西征,西路军西征失利后王扶之与队伍走散,几经辗转之后才回到了红军。

1937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王扶之担任了八路军115师的344旅687团的测绘股长。新四军成立后,王扶之又被调任至新四军第三师8旅22团担任通信参谋,后因工作能力突出,又被提拔为第三师司令部通信股长,其所在部队骁勇善战,先后转战于陕、晋、鲁、豫、皖、苏七省,参加了数次重大战斗战役。抗日战争结束后,各军区选送军事人才前往东北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王扶之也在此列。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东北民主联军臂章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内战,对我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解放战争就此爆发,时任东北民主联军二纵五师作战科长的王扶之,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对反动派军队的数次反击战,在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等战役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北民主联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后,王扶之也被调到了一线作战部队,担任四野39军343团团长,率领部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重大战斗战役,跟随部队从我国东北部边境线松花江一路打到了我国西南边陲镇南关,他所在的39军正是后来在朝鲜战场上未尝败绩的志愿军主力部队。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王扶之与战士们合照)

王扶之离家参军后一直战火不断,他跟随部队东征西战,根本无暇回家看望自己的父亲,而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朝鲜战争就爆发了,王扶之作为主力军王牌师主力团的团长,也跟随部队调动,去了朝鲜一线作战,在朝鲜一待就是三年,更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亲,他的容貌因为数年的戎马生涯早已改变,声音也不再带有乡音。

参加朝鲜战争,因功升任志愿军主力师师长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后联合国安理会在美国的操控下,通过了组成联合国军对韩国提供直接军事援助的议案。9月15日,联合国军在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发动了仁川登陆,将朝鲜人民军拦腰截断,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局势,迅速打回了汉城(今韩国首尔),并将战线拉至三八线附近。联合国军参战后,中央军委迅速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作为解放军四野主力军之一的39军也在其中,王扶之此时仍是39军115师的一位团长,也被编入了东北边防军的行列。此后中国几乎每天都以广播的形式,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出警告,联合国军如果越过三八线向朝鲜发起攻击,中国将会派兵援助朝鲜。

1950年10月1日,韩国率先派出部队进入朝鲜作战,但我国并未出兵,联合国军便认为我国不敢派兵进入朝鲜对朝鲜进行军事援助,便无视我国的警告,于10月8日派出军队越过三八线,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美军大量派兵进入朝鲜当天,中央军委便做出了组建志愿军进入朝鲜半岛协助朝鲜人民军作战的决策。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第一批部队秘密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作战,其中就包括了王扶之所在的39军。10月25日,志愿军各部已经到达了发起第一次战役的预定位置,志愿军总司令员彭德怀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下令发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次战役。

39军在预定时间向美军第一骑兵师驻扎的温井发起了进攻,仅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攻克了温井地区。在温井之战中,王扶之所指挥的115师343团率先攻入温井,歼灭了美军大部,并以优势兵力展开追击,立下了抗美援朝战役的头功。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王扶之在朝鲜战争中指挥战斗,图中门框后为王扶之

随后王扶之又率部参加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在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是因此被志愿军总司令部提拔为115师师长。第五次战役结束后,美国在国际上提出了停火谈判的请求,我国领导人通过印度向世界传达了愿意接受停火谈判要求的信息,朝鲜战争第一阶段就此结束,为了策应中方代表在谈判桌上与美国的较量,志愿军由纵深作战转变为阵地机动防御作战,朝鲜战争进入了边打边谈的状态。

指挥部坑道被炸塌,两只苍蝇成救命恩人

1952年,王扶之带领115师坚守临津江以东的阵地,阻挡联合国军的进攻,面对敌军强大的炮火覆盖能力,志愿军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使用坑道战术将阵地变成一座堡垒,联合国军的炮弹对志愿军根本造不成任何伤害,但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王扶之就曾因为指挥部的坑道被炸塌了,差点在朝鲜战场上牺牲。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志愿军在坑道作战

1952年8月2日,王扶之此时还是115师的代理师长,当天恰好新华社的记者正在写战地报道,突然一声巨响传来,坑道顶部的山顶被敌军的炮弹砸中,王扶之被炮弹产生的强大气流一下子推进了坑道的尽头,王扶之再次醒过来时自己已经被坑道坍塌的木石压在了下面,坑道中漆黑一片,王扶之呼喊着刚和自己一起被埋在坑道中的几位市直机关干事的名字,发现刚刚坑道中的其余六个人已经牺牲了4人,现在坑道中的就剩下王扶之和两名师机关干事还活着。

三人慢慢地将压在自己身上的木石移开,并爬到了一起,但这个过程三个人就用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王扶之与两名干事都是身经百战的人,见惯了生死所以根本不害怕死亡,但是他们觉得这样死有点憋屈,至少牺牲得不壮烈,正在他们绝望时,他们听到了坑道另一端丁丁当当的声音,三人大喜过望,这说明外面有人正在挖掘隧道,他们没有被放弃。

随着洞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三人都有些坚持不住了,而且洞内缺少食物和水源,如果没有水喝三人坚持不了三天就会因缺水死亡,王扶之将三人的尿液集中到一起,以备不时之需。王扶之被埋在坑道中的第二天,外面挖掘的声音突然加速,仿佛知道洞内的三人还活着似的,王扶之看着漆黑的坑道突然出现了一点亮光,洞内的空气也随之逐渐变得充足,王扶之知道三人获救了。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王扶之与两名被救战友

王扶之被救出来以后才知道,当他被埋在坑道中后,115师的副师长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件事情,志愿军总司令员彭德怀亲自下令营救王扶之,即便王扶之死了也要将他的遗体抢救出来,所以工兵班开始了日夜不断地挖掘,而在王扶之三人被救出来之前,工兵班的班长看到洞内飞出来了两只苍蝇,这说明洞内有充足的空气,王扶之等人很有可能还活着,工兵班的班长立即下令加速进行挖掘,但是要注意在挖掘过程中,不要引起二次坍塌,以免给活着的人造成二次伤害,这才成功地将王扶之三人救了出来。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工兵班挖掘坑道救王扶之

王扶之得知这件事情后已经被转到了后方医院进行疗养,后来他询问那名工兵班的班长是谁,却没有人知道也失去了联系,因此王扶之此后便把苍蝇当做自己的救命恩人,一生都不加害苍蝇。

回家途中遇父亲,父子二人不相知

1953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接近了尾声,志愿军司令部考虑到王扶之的身体情况,而且王扶之到达朝鲜后一直都在指挥部队作战,便命令王扶之休养还给王扶之放了个假,王扶之多年随军作战突然闲下来就不知道该去哪里了,他这时才想起自己离家多年从未回家看过,便决定回家看望自己的父亲,当时王扶之回国时已经成为了115师的师长,有自己的专职司机和公务用车,但是王扶之认为自己回家是私事,不能公车私用,所以他自己坐客车来到了老家所在的县城。

到达县城后王扶之发现,县城里根本没有通往自己家的车,想要回家还要走十几里路,其实王扶之完全可以跟当地的领导打声招呼,让他们安排一辆车送自己回家,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如果和当地的领导打了招呼,当地的领导肯定会为了他做许多不必要的工作劳民伤财,所以他回家的事根本没有跟任何人提及。

王扶之最后选择步行十几里回家,在朝鲜带兵打仗时,王扶之经常带领部队夜间行军二十公里,所以这十几里路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几个小时他就能到家了,看着变化颇大的乡间土路,王扶之感觉自己这些年来带领部队出生入死是值得的,人民的生活都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也无需租地主的田地进行耕种,土改工作组将土地都分给了农民,自己家应该也能分到几亩地,地里打出来的粮食也应该足够父亲一个人吃了。

抱着愉快的心情,王扶之在路上走着,这时一个老大爷赶着牛车从后面走来了,老大爷十分心善,看着王扶之穿着军装在路上走着,便停下牛车问王扶之"后生,这是去哪里啊?顺路我捎你一段。"王扶之十分十分感动,接受了老大爷的帮助,路上太过枯燥,老大爷便问王扶之是从哪里回来,王扶之如实说自己是从朝鲜回来休养的。老大爷一听来了精神,朝鲜战争打得有多么激烈,国内都知道,无论是赢是输只需要几天就会传遍全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老大爷也听说了不少,便详细地问了王扶之朝鲜战场的情况,王扶之觉得没什么可隐瞒的,便将一些事情都讲给老大爷听。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拉牛车的老汉照片(非王扶之父亲)

老大爷听完王扶之在朝鲜的一些经历后,叹了一口气说自己的儿子当年在陕北参加了红军,一直都没有消息,甚至不知道是死是活,如果还活着应该和王扶之的岁数差不多大,王扶之想想当年自己在陕北红军时的战友,发现没有老大爷说的这样的人,但是陕北红军的人数众多,王扶之也不可能都认识,但是老大爷说道自己的儿子是在1935年7月参加的红军,走的时候才12岁,不过个子已经长到了1米6 ,王扶之越听越感觉老大爷说的像自己,但是他又不敢冒昧地问老大爷。

两人聊了一路,到了傅家新庄后老大爷见王扶之还跟着自己,便问王扶之去哪里,王扶之说自己的家就在这里,并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老大爷随即泪如雨下,原来这位老大爷就是王扶之的父亲,父子俩走了一路都没有互相认出来,真是造化弄人。

其实王扶之的父亲认不出王扶之来,是因为王扶之的变化太大,离家多年以后,王扶之已从12岁的小孩,变成了如今的师长,容貌和声音都与小时候不一样了。

而王扶之之所以认不出自己父亲的原因,听起来让人动容,正是因为王扶之离家太多年,解放前王扶之的父亲也受了不少苦,当时60多岁的王扶之父亲,已经苍老的像年近80岁的老人,所以王扶之才会认不出自己的父亲来。

朝鲜战争结束后,王扶之将军便把自己的父亲接来和自己一起住,准备为父亲养老送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王扶之跟随部队回国,仍在39军115师担任师长一职。195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度,并举行了盛大的授衔仪式,为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和朝鲜战争中立下战功的指战员授衔,王扶之将军凭借其在战场上立下的战功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被授予了大校军衔。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王扶之将军授衔照

授衔仪式结束后,王扶之前往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进行学习。1957年,王扶之学习结束后又回到39军担任116师的师长。1960年王扶之又先后被提拔为39军参谋长、第一副军长。1964年,王扶之再次被授少将军衔,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少将。后又因长期在一线作战部队工作,王扶之在1968年被调任至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次年便被提拔为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先后指挥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和西沙海战。

1975年,王扶之受叶剑英事件影响,被调离解放军总参谋处,任山西省省委书记兼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主政山西。1980年,王扶之被中央军委平反,调任至乌鲁木齐军区担任军区副司令员,并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被选举为候补中央委员、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常务委员,直至1998年才离职休养。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王扶之老将军近照

截止至2020年12月,开国将帅仅剩6位,王扶之老将军就是其中一员,他也是新中国的一块"活化石",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所有发展历史,是我国的"国宝级"人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