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作者:Hi科普啦

在現代社會,冰塊可以說是夏天的消暑神器了,喝可樂要放一把冰塊,吃冰淇淩要加冰沙。冰塊如此普及在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而在我國古代,雖然沒有現代的高科技,但是古人在夏天也依然能夠制成冰塊,而且這種制冰之法居然讓許多現代實體學家也感到困惑。那麼我國古人是如何在炎炎夏日制作出冰塊的呢?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古代制作“夏造冰”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特地制作了冰窖,可以将冬天開采的冰一直儲存到夏天使用。更神奇的是,他們還有在夏天自己制冰的方法。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在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共同編寫的《淮南完畢術》一書中,就記錄了這種“夏造冰”的方法:“取沸湯置甕中,密以新缣(jiān),沈中三日成冰。”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把剛剛燒開的沸水裝到一個大瓶子裡面。然後用幹淨細密的絲織物将瓶口蓋好密封。最後将這一瓶水用繩子吊着,慢慢沉入深井裡面,過了三天以後再取出來就能夠制成冰塊了。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在夏天,将裝着開水的瓶子放到深井裡就能得到冰塊。這不免令人感到疑惑,為什麼必須要用開水制冰,而不是常溫下的冷水呢?按理來說,冷水的溫度更低,不是更容易結冰嗎?

中國古代的實體學者們對這些懸疑問題十分關心,在後來的曆朝曆代都有記載,然而“熱水”結冰、冷水不結冰的反常現象,卻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現代科學能否解釋“夏造冰”?

對此,現代實體學家們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嘗試用現代的實體學知識做實驗驗證。當時著名的實體學家洪震寰先生認為,這是“夏造冰”的形成和氣壓有很大關系。

在他的文章裡提到:“沸水置入瓶中,瓶口密封,沉入井水中,瓶内溫度驟降,液面氣壓大減,瓶内水的冰點是随之提高的……”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他的理論依據是氣壓越低,水結冰所需要的溫度越高,不需要把溫度降到0℃就可以結冰了,而深井裡的溫度無論冬夏季節,基本都能保持在10℃以下,有的甚至能達到3-4℃,也就很可能讓熱水結冰了。

但是,其中存在一個非常大的限制,那就是在正常狀況下,冰點受氣壓的影響是很小的。據估算,氣壓每減少一個點,水的冰點隻會提高0.008℃,即使将瓶子裡的氣壓從正常水準下降到真空狀态,最多也隻能讓冰點上升不到1℃。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中國科技大學的實體學家李志超的研究則認為:“夏造冰是氣體絕熱膨脹降溫導緻的,也就是焦耳——湯姆孫效應在起作用。”

結合“夏造冰”的過程來說,就是裝有沸水的瓶中,大量的水蒸氣在通過細小的瓶口的時候會發生壓力突變,進而引發溫度變化。這是空調和液化氣等裝置的原理,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自行車輪胎在放氣的時候,氣門會變冷甚至凝結出冰晶的現象。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焦耳——湯姆孫效應:氣流通過中間的滲透性多孔塞示意圖

在一個口小肚大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水煮沸,直至其中的水蒸氣将瓶中大部分空氣都排出去。

當瓶中的水快沸騰蒸發完時,馬上用細密的絲織物浸水将口堵住,并立即沉入深井,瓶子中的氣溫急劇下降,會導緻水汽凝結,再加上瓶子内部的氣壓驟降,可以說近似于真空狀态,然後繼續放至瓶溫與外界差不多,這樣的話就基本可以制造出一定量的冰。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根據這一理論,他指導碩士生趙虹君做了一個模拟“造冰”實驗:取一個1升的玻璃球瓶,在裡面裝上少量的水和溫度計并密封好,用來替代古代制冰的甕瓶。再燒開瓶子裡的水,迅速放進盛滿了涼水的水桶中,将沸水進行冷卻。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會不會是水桶裡的水溫沒有井水溫度低?或者是不是放置時間不夠?畢竟《淮南萬畢書》上說要在深井裡存放三天時間。于是李志超又将瓶子放置了幾個小時,水溫降低到了7℃。接着摘掉瓶子的封口,讓空氣緩慢流入。最終整體的水溫穩定在了6℃左右,卻依然沒有結冰。

李志超後來提出了更為詳盡的解釋:

“一個細口大腹的瓶(甕),裡面盛水不多,煮沸一段時間,水蒸汽會充滿全瓶,原來的空氣絕大部分被擠了出去,燒到水量所剩無幾,立即用浸過水的細密的織物封口并沉入深井。瓶子受涼,水汽凝結,瓶内氣壓很快下降。”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當瓶溫與井水近于平衡,立即取出,摘除封口開始透氣。這是利用減壓膨脹的吸熱效果,讓瓶内溫度下降。如果實驗控制得很完美,就可以得到幾絲冰碴。”

失傳的“夏造冰”工藝是“雞肋”嗎?

從洪震寰和李志超這現代兩位科學家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夏造冰”是可行的,這一工藝也很可能是确實存在過的。

但是也不難發現,即使運用現代的科技還原古代“夏造冰”的過程,這些實驗步驟也非常複雜繁瑣,隻要有一點條件無法滿足,就不可能制出冰塊來。而即使真的制出了冰,産量也是非常少,隻有一點冰碴。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而想要在炎炎夏日制成大量的冰塊,就必須嚴格挑選最好的制冰深井,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恐怕在古代也隻有皇親國戚、有錢有勢的人,才能夠用這種辦法來制冰消暑了。與其這麼麻煩地自己制冰,還不如多造幾個冰窖,在冬天的時候多儲存一些冰塊來得友善。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當然,無論是冰窖還是制冰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夠奢望的。直到唐朝末期,人們無意間發現了“硝石”,它溶于水後會吸收熱量,能夠讓常溫下的水快速冷卻結冰。這種友善快捷的制冰方法的發現,才真正讓民間的普通老百姓能夠在炎炎夏日摸上一塊冰。由此看來,依據《淮南完畢術》所描述的“夏造冰”工藝與硝石的制冰效果相比,還是比較“雞肋”的。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實體學家多年,究竟是什麼原理?

不過,也存在一種可能,那就是書中對這種工藝的描述存在較大的誤差。古代的“夏造冰”技術或許已經非常成熟,隻是因為受到皇家和藝人的壟斷而逐漸失傳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