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16)-抗戰期間蘇中八老(1)

作者:Laughing幸福

民國33年(1944年),正是敵僞瘋狂清鄉掃蕩時期,蘇中行政公署在高郵鄉下召開文教工作會議,會議上表彰了教育系統愛國民主進步人士,也就是著名的“蘇中八老”。

1、何景平(1878—1950),名鎮寅,字景平。江蘇如臯人,出生于車馬湖鄉朱樓村(今屬郭園鎮)。 1905年畢業于通州師範學堂(今南通高等師範學校)。曾率先剪辮,以表示擁護孫中山先生的政治主張。辛亥革命後,他就任如臯師範學堂附屬兩等國小堂主事。

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16)-抗戰期間蘇中八老(1)

1913年出任如臯縣立師範學校校長。他以“貴全”為教育宗旨,以“真實”為校訓,培養出一批品學兼優的國小教員。新文化運動興起時,聘黃炎培先生的學生陳向濤、管勁丞等傳授文學新思想,此後繼任縣勸學所視學、教育局督學、首席局員等職。

1939年,南韓鈞聘請何景平擔任紫石中學(海安進階中學的前身)校長。1940年新四軍東進黃橋,何景平與南韓鈞、朱履先等聯名電促重慶當局停止内戰,一緻抗日,并應陳毅的邀請,赴海安參加臨時參政會,共商抗戰大計。時人譽為“蘇中君子”。

1942年後任如西縣國民參政會參議員,主持如西中學。1944年,以其年高德昭,人民政府譽為“蘇中八老”之一。1946年出任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臨時參政會常務委員。同年秋,遭國民黨通緝,避居上海。1949年,蘇北解放,回如臯就任如臯中學校長。1950年出席揚州蘇北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期間,因病返如,醫治無效逝世。 為紀念他,江蘇省如臯中學圖書館命名為“景平圖書館”

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16)-抗戰期間蘇中八老(1)

如臯中學何景平像

2、顧贶予(1881-1955),原名償基,江蘇南通人。出生于書香門第,喜愛詩辭。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科舉為附生,與同城的徐益修、曹勳閣(即曹文麟,字勳閣)、顧怡生并稱為南通四大才子。

廢科舉後,顧贶予進入南菁高等學校(今江蘇省南菁進階中學)預科、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攻讀。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江蘇省第七中學(今南通中學)、崇敬中學(今南通十三中),女子師範、商業中學(今南通十二中)等校任國文、文學教師,平時教學嚴謹,深受學生愛戴。

抗日戰争爆發,通城陷落,顧贶予不甘敵僞奴役,随即移住農村。新四軍東進後,一直跟随共産黨,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工作,直到解放戰争結束,先後擔任邱升中學、蘇中二分區聯合中學(後改名四分區聯合中學)、蘇皖九分區南通中學校長等職。他具有堅強的革命信念,在艱苦的條件下,培養了不少有理想、有文化的革命青年,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為新教育的建設,作了很大的貢獻。民國33年,顧贶予被中共蘇中區黨委表彰為蘇中教育界堅持抗戰的“八老”之一。

南通城解放,顧贶予被任命為江蘇省南通中學(時稱南通市立中學)解放後的第一任校長,并先後任蘇北人民行政公署監察委員會委員,南通市首屆人民代表、南通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等職。

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16)-抗戰期間蘇中八老(1)

3、顧怡生(1882-1955), 名公毅,字怡生,江蘇南通人,出生于南通一個清寒的書香世家。清末秀才。善詩能文,與徐益修、曹文麟、顧贶予并稱“通州四才子”。通州師範(今南通師範) 大學第一屆學生。

1902年,張謇創辦私立通州師範學校,顧怡生毅然舍棄科舉仕途投考,于次年3月成為師範大學第一屆學生。就讀期間,他渴求新知,刻苦攻讀,成績優異,得到創校人、學校總理張謇及日籍教師木村忠治郎、西谷虎二的賞識。1906年畢業後,留校擔任教育學、心理學和國文教員。

民國27年3月,南通城陷,通州師範遷校于海複鎮通師第二附屬國小,顧怡生以花甲之軀,乘獨輪車颠簸二百裡,到黃海之濱繼續辦學。民國30年春,子顧民元 (新四軍東進後,任啟東縣縣長)不幸犧牲。顧怡生晚年失子,但意志仍極堅強,堅持任教。民國32年,日軍瘋狂“清鄉”掃蕩,學校無法在二附上課,他和師生一起,租賃民房,舉辦學塾,一直堅持到抗日戰争勝利。次年,蘇中行署召開教育工作會議,為堅持抗戰教育的知識分子頒獎,顧怡生被表彰為“八老”之一。

抗日戰争勝利後,顧怡生又任校董身份,參加重建通師新校舍工作。1952年,顧怡生年屆古稀,在通師任教亦已45年,學校建“怡亭”紀念。

詳見《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14)-南通教育家顧怡生》

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16)-抗戰期間蘇中八老(1)

4、于忱(1877—1956),子敬之,江蘇通州人,地方教育家,1877年7月6日誕生于南通縣騎岸鎮。1902年就讀于張謇建立的民立師範學校,1906年5月畢業,成績優異,次年被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學成回國後,仍供職于母校。1910年初回校任齋務主任。先後兼任通州勸學所總董、通州民政分府學務課長、縣公署第三科科長、省立第七中學校長。

1921年辭去校外職務,專任南通師範校務。1928年改任校董會秘書,1929年起主持校務日常工作。1935年任校長直至1952年。

于忱一生緻力于地方教育,追求進步,管理嚴格,大力支援、保護進步學生。抗戰期間,與顧怡生等到“僑校”艱難辦學,堅持敵後抗日民主教育。1944年受蘇中行署表彰,為“蘇中八老”之一。1952年學校改為公立,于忱離職退休。三次當選南通市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先生工作認真細緻、勤懇踏實;事無巨細,均管理得頭頭是道,且親近學生,是以頗為師生所信任。

詳見《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4)-于忱(1877-195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