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16)-抗战期间苏中八老(1)

作者:Laughing幸福

民国33年(1944年),正是敌伪疯狂清乡扫荡时期,苏中行政公署在高邮乡下召开文教工作会议,会议上表彰了教育系统爱国民主进步人士,也就是著名的“苏中八老”。

1、何景平(1878—1950),名镇寅,字景平。江苏如皋人,出生于车马湖乡朱楼村(今属郭园镇)。 1905年毕业于通州师范学堂(今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曾率先剪辫,以表示拥护孙中山先生的政治主张。辛亥革命后,他就任如皋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主事。

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16)-抗战期间苏中八老(1)

1913年出任如皋县立师范学校校长。他以“贵全”为教育宗旨,以“真实”为校训,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小学教员。新文化运动兴起时,聘黄炎培先生的学生陈向涛、管劲丞等传授文学新思想,此后继任县劝学所视学、教育局督学、首席局员等职。

1939年,韩国钧聘请何景平担任紫石中学(海安高级中学的前身)校长。1940年新四军东进黄桥,何景平与韩国钧、朱履先等联名电促重庆当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应陈毅的邀请,赴海安参加临时参政会,共商抗战大计。时人誉为“苏中君子”。

1942年后任如西县国民参政会参议员,主持如西中学。1944年,以其年高德昭,人民政府誉为“苏中八老”之一。1946年出任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临时参政会常务委员。同年秋,遭国民党通缉,避居上海。1949年,苏北解放,回如皋就任如皋中学校长。1950年出席扬州苏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期间,因病返如,医治无效逝世。 为纪念他,江苏省如皋中学图书馆命名为“景平图书馆”

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16)-抗战期间苏中八老(1)

如皋中学何景平像

2、顾贶予(1881-1955),原名偿基,江苏南通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爱诗辞。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科举为附生,与同城的徐益修、曹勋阁(即曹文麟,字勋阁)、顾怡生并称为南通四大才子。

废科举后,顾贶予进入南菁高等学校(今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预科、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攻读。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江苏省第七中学(今南通中学)、崇敬中学(今南通十三中),女子师范、商业中学(今南通十二中)等校任语文、文学教师,平时教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

抗日战争爆发,通城陷落,顾贶予不甘敌伪奴役,随即移住农村。新四军东进后,一直跟随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工作,直到解放战争结束,先后担任邱升中学、苏中二分区联合中学(后改名四分区联合中学)、苏皖九分区南通中学校长等职。他具有坚强的革命信念,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不少有理想、有文化的革命青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为新教育的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民国33年,顾贶予被中共苏中区党委表彰为苏中教育界坚持抗战的“八老”之一。

南通城解放,顾贶予被任命为江苏省南通中学(时称南通市立中学)解放后的第一任校长,并先后任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监察委员会委员,南通市首届人民代表、南通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等职。

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16)-抗战期间苏中八老(1)

3、顾怡生(1882-1955), 名公毅,字怡生,江苏南通人,出生于南通一个清寒的书香世家。清末秀才。善诗能文,与徐益修、曹文麟、顾贶予并称“通州四才子”。通州师范(今南通师范) 本科第一届学生。

1902年,张謇创办私立通州师范学校,顾怡生毅然舍弃科举仕途投考,于次年3月成为师范本科第一届学生。就读期间,他渴求新知,刻苦攻读,成绩优异,得到创校人、学校总理张謇及日籍教师木村忠治郎、西谷虎二的赏识。1906年毕业后,留校担任教育学、心理学和国文教员。

民国27年3月,南通城陷,通州师范迁校于海复镇通师第二附属小学,顾怡生以花甲之躯,乘独轮车颠簸二百里,到黄海之滨继续办学。民国30年春,子顾民元 (新四军东进后,任启东县县长)不幸牺牲。顾怡生晚年失子,但意志仍极坚强,坚持任教。民国32年,日军疯狂“清乡”扫荡,学校无法在二附上课,他和师生一起,租赁民房,举办学塾,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次年,苏中行署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为坚持抗战教育的知识分子颁奖,顾怡生被表彰为“八老”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顾怡生又任校董身份,参加重建通师新校舍工作。1952年,顾怡生年届古稀,在通师任教亦已45年,学校建“怡亭”纪念。

详见《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14)-南通教育家顾怡生》

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16)-抗战期间苏中八老(1)

4、于忱(1877—1956),子敬之,江苏通州人,地方教育家,1877年7月6日诞生于南通县骑岸镇。1902年就读于张謇创建的民立师范学校,1906年5月毕业,成绩优异,次年被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学成回国后,仍供职于母校。1910年初回校任斋务主任。先后兼任通州劝学所总董、通州民政分府学务课长、县公署第三科科长、省立第七中学校长。

1921年辞去校外职务,专任南通师范校务。1928年改任校董会秘书,1929年起主持校务日常工作。1935年任校长直至1952年。

于忱一生致力于地方教育,追求进步,管理严格,大力支持、保护进步学生。抗战期间,与顾怡生等到“侨校”艰难办学,坚持敌后抗日民主教育。1944年受苏中行署表彰,为“苏中八老”之一。1952年学校改为公立,于忱离职退休。三次当选南通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先生工作认真细致、勤恳踏实;事无巨细,均管理得头头是道,且亲近学生,所以颇为师生所信任。

详见《南通州江海英烈系列事迹(番外4)-于忱(1877-1956)》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