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作者:BRTVi生活

明天(1月5日17時4分)小寒,有道是“小寒大寒,滴水成冰”,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倒數第二個,盡管後面還有大寒,可小寒才往往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根據過往的氣象資料顯示,隻有少數年份大寒的氣溫會低于小寒。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小寒是農曆年倒數第二個節氣,也是數九裡的第一個節氣,處于二九末至四九初之間,是一年中最冷的節氣,有“冷在三九”“小寒勝大寒”等說法。動物總比人先感覺到氣候的變化。小寒三候“雁北向,鵲始巢,雉始雊”,說的是大雁因北方陽氣已動、為躲避南方即将到來的炎熱氣候而準備向北遷徙,喜鵲感受到陽氣而開始為來年修築巢穴,雌雄雉鳥感受到陽氣而開始一同鳴叫。小寒時節,陽氣逐漸上升,但氣溫并沒有很快随之升高,是以人們為了確定順利過冬,總能找到一些禦寒的好辦法。

北京作為一個北方城市,自然也面臨着隆冬嚴寒的考驗。“中國人饞,也許北平人比較起來更饞。”北京這個在梁實秋看來“更饞”的城市,在應對寒冷方面首先展現在飲食上。在小寒節氣,從飲食養生的角度來講,要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吃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過去老北京會吃燙飯、羊肉汆面等。

燙飯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聽老輩兒講,“燙飯”是源老北京部分地區的一種泡飯。在那按量供應糧食的年代,為了照顧家裡飯量大的成員,吃飯時,會把幹稀盡可能摻和在一起,以節省主食。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北京人家的燙飯可真不簡單!先在鍋裡下底油,待油熱後下蔥花炝鍋,等煸出香味再放水,将剩飯倒入鍋中用鏟子攪和開後,再放入自己喜歡的調料,等湯開後就可以使用了。

燙飯的原料也可繁可簡。可以用些手邊現有的剩飯、剩菜,也可以用海米等葷腥兒。不少老北京人在冬天也喜歡吃羊肉蘿蔔燙飯。

羊肉汆面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北京的羊肉汆兒面大緻可以分為老北京漢民做法和清真做法。漢族比較常用的方法是先把羊肉切成薄片,用醬油、香油等喂入味兒,鍋底坐油,先炝蔥花炒白菜絲,然後趁熱在鍋中加水,水開以後把面條放進去煮,等面條快熟的時候把喂透味道的羊肉片倒進鍋裡筷子撥散,羊肉片一變顔色再撒上胡椒面就可以撈出來吃了。

涮鍋子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數九寒冬裡,大家圍坐在一起,吃一頓熱乎又熱鬧的涮鍋子,是很多北京人過冬的選擇。崔岱遠在其《京味兒》一書中就講述了他作為一個道地的北京人對涮鍋子的記憶。北京人在吃上是很講究的,就涮鍋子而言,數九裡每個“九”的第一天和九九的最後一天都要吃涮鍋子,每次涮鍋的食材都不能重樣,如一九第一天是羊肉鍋子,九九最後一天是“一品爐肉”鍋子,中間還有山雞鍋、白肉鍋等各種鍋子。此外,肉的選用、碗底兒(即蘸料)的調配、鍋子的選用、湯底的制作、下鍋的程式也都有講究。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最常見的涮羊肉隻是衆多涮鍋子中的一種,但也是最受歡迎、最實在的,更是國學大師季羨林的最愛。涮羊肉也有講究,道地的吃法是用銅鍋來涮,要用炭火燒,肉用口外(張家口外)的大尾巴肥羊,牛羊肉不能混在一鍋涮,說是混在一起的話,湯就不好喝了。崔岱遠和唐魯孫都談到,機器切的肉片“吃到嘴裡木渣渣的、沒一點活泛勁兒”,不如師傅切的肉片。從中醫角度來看,羊肉性溫,冬天吃涮羊肉是适宜的,能起到溫補的作用。過去東來順、西來順、同和軒、兩益軒等都是老北京人較為認可的涮鍋子去處。此外,還有家庭簡便涮羊肉的吃法:“鍋塌兒”,即用砂鼓子(注:北京門頭溝齋堂産,砂鍋的一種,帶蓋兒,膛大且深,炖肉不走氣,熟得快,容量多)涮肉,并在鍋邊烤上幾塊發面餅就着涮肉吃。如此看來,涮鍋子可真真是北京人心頭摯愛的美食。

糖葫蘆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梁實秋曾在《雅舍談吃》中說過:“夏天喝酸梅湯,冬天吃糖葫蘆,在北平是不分階級人人都能享受的事。”可見,糖葫蘆是冬日裡的甜蜜記憶。關于它的由來,有一個順口溜:“半膘子,吳大少,賣糖葫蘆是玩票。”據說清末民初,一位吳家大少爺仿照廟會上的大糖葫蘆自創了蘸滿糖液、塞滿餡料、餡上嵌入瓜子仁組成的花樣的冰糖葫蘆,并開始做起了買賣,雖然賠本,吳大少爺也不在乎,但生意不錯。後來他家道中落,憑此開店維持生計,其售賣的冰糖葫蘆逐漸享譽京城。據《一歲貨聲·除夕》記載,清末時期的糖葫蘆有十餘種:扁熟山裡紅、生山裡紅夾澄沙和胡桃仁、白海棠生熟二種、葡萄、山藥、山藥豆、梨片、黑棗、紅海棠、大紅幹、橘子、荸荠。賣糖葫蘆比較有名的有九龍齋、信遠齋、一品齋,而樣式最全的,還屬東安市場大門正街的“隆記”。唐魯孫在其《北平的甜食》中就記錄了“隆記”的大山裡紅嵌豆沙餡和瓜子仁、去皮的荸荠果、沙營葡萄夾金糕三種糖葫蘆,光看文字就讓人垂涎欲滴。糖葫蘆有三種,但喜歡吃糖葫蘆的梁實秋認為,“裹麥芽糖或糖稀的不太好,蘸冰糖的才好吃”,且“唯以‘山裡紅’為正宗”。山裡紅是溫性食物,适宜在冬日吃。《燕京歲時記》說:“冬夜食之,頗能去煤炭之氣。”

烤蕃薯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鐵桶是賣烤蕃薯的“标配”,有用車推的,過去也有用擔子挑的,如今北京街頭也能經常遇到。“栗子味兒的烤蕃薯”是商販們最常見的吆喝,也被認為是高品質的代名詞。是不是真的能吃出栗子味兒不太好說,但以當令的栗子來比附,是一種吆喝的藝術。

蕃薯除了“烤”的,還有“煮”的,也稱“烀蕃薯”,不過現在不多見了。二者的差別不隻在于做法,對蕃薯的選擇也有不同。烀蕃薯比烤蕃薯更便宜,是從前窮人飽腹解饞的美食。鍋底的烀蕃薯皮上會粘上一層糖稀,是這鍋烀蕃薯中的上品,《北京歲時記》就記載:“都人冬天多擔鍋賣此者,至鍋底帶汁者味佳。近又烤熟賣者,亦佳。”

大白菜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冬儲大白菜是北京人迎接冬天的慣用方式,在北京至少有五六百年的曆史,因其親民的價格和易儲存的特點,有着廣泛的消費群體。老北京人曾有這樣一種比喻:“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要有北海白塔那麼高。”汪曾祺也曾在《五味》一文中感歎北京人對大白菜的依賴:“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

白菜有多種烹饪方法,什麼部位做什麼菜都有講究。其中最受崔岱遠喜愛的是醋熘白菜。除了醋熘白菜,還有一道具有北京特色的白菜做法:芥末墩兒。據說,芥末墩兒是老舍家的名菜,這也是年節的一道爽口涼菜。此外,還有熬菜、腌制、做餡、涼拌等多種白菜常見吃法。正因為大白菜有多種吃法,還耐寒耐儲存,是以成為冬儲菜中的“老三樣”之一(甚至是首位)。

積酸菜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胡同裡最常見的大缸就是用來積酸菜的,酸菜的原料也就是咱們北京人愛吃的大白菜。酸菜可以用它來做酸菜炒肉片、酸菜火鍋,酸菜豬肉餃子,或者酸菜豬肉炖粉條,還有白肉汆酸菜或酸菜粉絲。

餃子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從頭伏到立冬,從冬至到除夕,北京人的飯桌上一年四季都離不開餃子,隻是在冬天更想念這頭鍋兒的,因為...熱乎啊!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爆肚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在吃爆肚這事上,怎麼吃,吃的是什麼,沒有人比北京人更道地了,爆肚關鍵是在“爆”上,爆好了很脆,爆老了很皮。入口,味道,嚼勁兒,您慢慢體會吧,吃爆肚最講究“齒感”。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吃爆肚的最高境界是吃肚領,這玩意比較金貴,很嫩,比肚仁還嫩。據說要好幾個肚才出那麼一盤。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吃爆肚所蘸的調料,看起來很像我們涮肉時的調料,其實差别很大,爆肚的調料一定要清淡一些,調出來的蘸料與涮肉的無異,那這爆肚也不一定正宗了。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炙子烤肉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以前的北京人喜歡在爐子上放一塊燒熱的鐵闆,下面松枝旺燒,羊肉在鐵闆上滋滋作響,全家人圍爐而坐,美滋滋、熱乎乎地一邊吃一邊烤。現在一般有這種爐子的家庭少了,新一代北京人多去烤肉餐廳裡尋覓烤肉的味道。吃烤肉一定要吃燒餅,如果就米飯吃,味道就差遠了。甭管您是文吃還是武吃,是在座位上等候由大廚烤好端上來;還是您樂意自烤自吃。這寒冷的天兒,大家夥兒圍坐在一起,聞着肉香,聽着滋滋作響的烤肉聲,剛好外面飄着小雪,那可真是北京人冬天的幸事了!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燒羊肉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燒羊肉喲, 你不吃, 喂狗吃喲……”老北京玩笑話,羊肉這首童謠不僅記載了老北京人兒時的情趣,也記載着他們對燒羊肉這道美食抹不去的回憶和喜愛。飄香,買不起,聞着味就能吃倆燒餅。大冬天,挺冷的。老北京人喜歡泡完澡。裡面泡暖和了,這個也餓了,就到這來要碟燒羊肉,來上二兩白酒。最後要點鹵湯下碗面,吃完了,暖暖和和回家也就不冷了。

砂鍋白肉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雪天,北京人也少不了砂鍋,砂鍋白肉、砂鍋白腸、砂鍋白肚稱為砂鍋三白,那可是非常講究的。砂鍋白肉選用的肉瘦而不柴、肥而不膩,湯純且味厚,這道菜做起來非常簡單,但吃法卻很講究,随砂鍋白肉一同上桌的還有一些蘸料。在雪花飄飛的日子,吃上一個砂鍋白肉,香在口中、暖在心頭。

蔥爆羊肉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蔥爆羊肉,可是奢侈,不光是這這,還有這大蔥,要知道在老北京冬天,大蔥也是要冬儲起來的,是以這爆了香的蔥味兒,也成了冬日裡,讓人饞涎欲滴的味道。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雪裡蕻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雪裡蕻炒肉末,想想都算是奢侈了,起碼有肉,多是雪裡蕻炒個黃豆就夠解饞的了,是以說這肉末香的配上雪裡蕻的鹹味是最好的下飯菜。如今很多北京人家,還是要時不常炒上這樣一盤。吃的不僅是噴香的感覺,也有着童年的回憶和家的味道。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凍柿子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以前的老北京也有自己冬日水果,如凍酸梨和凍柿子。“凍柿子”是老北京特有的吃法,要霜降後才摘的柿子,冷凍儲存到冬天,此時裡面隻剩一包水,隻能吸食。先喝汁後吃皮,甘甜如蜜清涼适口,令人頓覺舒暢,火氣漸消。是以老北京把它叫“喝了蜜”。凍柿味甘性寒,具養肺胃之陰,宜火燥津枯之體,不僅可解生火取暖的毒氣,還能潤喉止咳,為敗火佳果。又因價格便宜,就成為老北京冬季裡的必食之物,堪稱物美價廉的保健水果,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連清代學者王士雄都稱它為“果中聖品”。

凍酸梨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凍酸梨”,現在這種梨已不常見,它是未經嫁接的野生梨,奇酸,房山一帶即有出産,果肉硬,隻能等到冬天上凍軟化後,方可食用,但酸味重,不是人人都喜歡。

凍海棠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過去,老北京的小攤兒、幹果鋪裡一到冬天少不了凍海棠,而且還把它和炒得焦香的半空兒花生、凍得邦邦硬的大柿子一起趣稱為“歲寒三友”。現在賣凍海棠的幾乎看不到了。将帶着冰碴兒凍海棠整個兒放進嘴裡含住,再把把兒往外一拽,那果把兒連着果核,被拽了出來,這凍海棠的果肉和果汁兒全留在嘴裡,立馬嘴裡感覺涼涼的,酸酸甜甜的。

烤蕃薯、糖炒栗子、糖葫蘆

明天小寒,咱北京人得吃這些,應時又應景

雪天,北京孩子當然少不了烤蕃薯、糖炒栗子、糖葫蘆這些零嘴兒,在飄雪的冬天吃着更有感覺。來根兒烤蕃薯先暖手,然後一點一點剝,外焦裡嫩的蕃薯,趁熱吃,燙燙的,咬上一大口,嚼兩下還得哈一口熱氣,白花花的,熱呼呼,開心。

除了上述提到的冬日美食,北京還有凍豆腐、臘八粥、臘八蒜等冬季節令食品,這些寒冬美食不隻是人們應對寒冷的方式,更是展現出漫長冬日中的一種積極心态。過了小寒,春天又近了一步。

(内容來源:四九城;圖檔: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