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将賢臣,本是國家之福,為何北宋那麼多名臣依然無法改變弱宋?

提起我國古代文化,必然會想到的是宋朝。北宋在經濟和文化上給後人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除了國家本身的發展外,值得被稱贊的還有這個時期數不清的名臣們,一個國家的強大是需要這些能人志士參與的。

在名臣輩出的年代,人們以為這會促使國家愈加強大,群眾生活愈加幸福。但是由曆史事實我們卻發現,會在這樣的年代,宋附近的燕雲十六州一直沒有統一,還有最讓人難以釋懷的是北宋末竟然出現了靖康之恥。

名将賢臣,本是國家之福,為何北宋那麼多名臣依然無法改變弱宋?

那麼名臣諸多,為什麼還會産生這樣的後果呢?其實在這些曆史大事件面前,臣子的能力早已遠遠超出了可控制範圍

文臣較多,軍事實力不強

1.缺乏優秀武将,國家困境重重

一個具備綜合實力的大國,文武是要一起發展的,隻要任何一塊木闆短缺,國家的整體命運就将走向不好的一面。

對于宋的開創者而言,他不希望武将們的能力過強,這樣可能威脅穩定的政權。在等級森嚴的社會當中,掌握權力是人們夢寐以求的事情,這是特定社會當中暴露出來的人性。想從根本上改變身份,同時又能成為萬人之上的人,必須付出一定的武力。

創業者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改變了人生。在來之不易的江山面前,他不願意讓和自己有一樣想法的人出現。趁着掌握大權之際,他把身邊所有能用軍權威脅國家的人統一拿掉。沒有了近患之後,他開始擔心以後的日子。為了讓社會全面減弱武将的地位,他推出了影響幾百年的政策。

名将賢臣,本是國家之福,為何北宋那麼多名臣依然無法改變弱宋?

該資訊表示,社會當中所有從事文學的人是最受歡迎的人,而且地位會很高。而那些和文對立的武,本來是要和文一同發展的,卻被重重地踩到地面之上。

社會上所有有利于官員發展的政策,全部偏向于文官一邊。除了地位的限制,金錢和工資上面也有很大的差别。

這些征戰的工作者,所獲得的工資竟然低于品級不如自己的文官。在長期不公平的環境中影響,武将沒有很好的生存空間。很多從業人員沒有很好的成就感,價值不能充分地發揮。當武将的鬥志被削弱之後,他們的整體精神也被大大地鎮壓。本來應該時刻做好訓練準備工作的軍營,常年處于疲憊的狀态。

隊伍沒有嚴明的規章制度,人們的心思根本不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面。整體素質低下的隊伍在大敵面前失去了核心競争力。不管是在應對十六州的時候,還是在抵禦金人的時候,他們都不能發揮出有效的力量。

2.名臣難以在關鍵時刻發揮價值

當時像範仲淹這類的大臣,他們心中有着崇高的理想,并且願意以身作則,充分地發揮士大夫的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個人的榮辱和安危置之度外。他們用優秀的品質和極高的才華為社會的内部健康穩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這些文臣的才能更多的展現在吏治方面,對于軍事方面的事宜很少涉及,是以在面臨大敵的時候,這些人根本不能沖到最前面,沒有專業的知識,沒有過硬的身體素質,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着悲劇在都城内上演。社會把所有的榮譽留給了文官,是以大多數人一生都在鑽研文官所應具備的能力,比如才學,文筆,思維辯解能力等。

名将賢臣,本是國家之福,為何北宋那麼多名臣依然無法改變弱宋?

由于社會關注度較低,從事武将的人非常少,是以要想從裡面找出比較有作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一個大國需要時刻做好外部的穩定工作。如果沒有一個可靠堅固的邊防支撐,一切基礎都會變成零,内部發展的再好也會被外族人侵占。

國家政策的整體指向,使名臣們喪失挽救大局的機會

1.帝王為了将喪國風險降到最低,讓子孫放棄統一十六州

分散的十六州對于國家安穩有很大的影響,對于帝王來說,他早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此他們付出了諸多努力,首先是以武發家的創業者,他嘗試了多次,但是對方的實力過于強大,對于剛剛建立的國家來說是一個硬骨頭。

如果把周圍這些地帶拿下,宋的發展會步入一個新的階段。但是當時北宋的整體基調是支援文的發展,國家把大部分精力和金錢投資到了相關領域。沒有足夠資源支援的軍隊在大敵面前屢屢受挫,有一次皇家的人是以受了傷,這件事情非同小可。

在當時的君主看來,及時收手,不再招惹這些室外之地是最好的選擇。與其浪費精力,消耗庫存,不如集中注意力專注于内部的發展,這也是一種強大,而且不會有所犧牲。這個方針是由帝王一個人說了算的,并且把它作為重要的遺訓,所有的子孫必須按照這樣的政策來執行。

當後代有了能力對抗外敵的時候,他們也沒法前進,在他們心中先帝的心意是不能違背的。這時候就算再有名氣的大臣,做出反駁的意見也無濟于事。宋雖然比較鼓勵臣子們暢所欲言,可以充分地發揮才能。

名将賢臣,本是國家之福,為何北宋那麼多名臣依然無法改變弱宋?

但是他們依然被鎮壓在金字塔當中,帝王始終處于最高的地位。名臣們即使有正确的見解,但是言行一旦違背了皇室的準則,名氣再大,也是會置之不理的。

2.宋疏于防範,金全面進擊,大臣無能為力

北宋在邊防上的漏洞不是一時形成的,而是在常年的不重視上面形成的。滴水穿石,有時候自己看不出事态有什麼變化,其實敵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一旦時機成熟,它會讓宋措手不及。君臣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以文強的名臣們長期從事的領域遠在軍事範圍之外,以他們的能力不足以抵擋金的鐵騎。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次的恥辱是緻命性的,國家的發展完全不受君臣的控制。他們連自己的生死都難以掌握,一切都被金人所掌握。他們在外敵面前喪失了所有的尊嚴,大國的威望在此時消失殆盡。

更讓人悲痛的是那些無辜的百姓,他們更像是一個個螞蟻一樣被敵人随意踐踏。這種悲慘的事情不是發生在邊防地區,而是北宋的都城。

北宋在長期的發展中,給世界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它雖然在一些方面有欠缺,但是文化事業有着很高的國際地位。但是後來的恥辱讓他們徹底明白,有成就的文臣再多,文化事業再強大,終究敵不過野蠻粗暴的洗禮。國破的時候,臣子們的心中不知是怎樣的心情,不知道會不會想到武将們。

地理位置影響軍事實力,本質并非名臣責任

1.平原地區使得軍事發展受限

當金來到後,宋城裡的人們已經意識到馬匹的重要性。在他們看來一匹匹飛馳過去的快馬,就像一個個索命的魔鬼,人們對此充滿恐懼。那些肥壯的大馬,對市民們來說很陌生。它們生活在草木茂盛的地帶,有着可以肆意奔跑的場地。

名将賢臣,本是國家之福,為何北宋那麼多名臣依然無法改變弱宋?

這些對北宋來說有點不切實際,當時都城内到處是平原,非常适合人類居住和農作物的生長。但是這些并不适合馬匹的鍛煉和成長,沒有條件良好的馬場,優秀的馬匹少之又少。

而金完全不同,他們從小接受這樣的事物,身體素質高,活動能力強。面對強敵,當時的都城沒有辦法做出有效的應對。武将們還可以發揮一下餘熱。而對于占據大多數份額的文官們來說,他們有沒有名氣,在此刻已經不重要了。

在鐵蹄面前,所有人被打破身份,暫時恢複了平等之身。性命是否會留住全看進犯的人,許多大臣們不堪這樣的屈辱,隻好草草地結束了生命。在生存面前,詩賦已經不再重要,地位已經不重要。

2.北宋的禍端在建國之初已經埋下,是名臣們改變不了的

量變影響質變,在建國之時,大緻理念已經被确立,這就代表着日後的君主們都按照這樣重文的政策來進行。它的錯誤是在日積月累當中形成的,時間越長,文方面的成就越突出,國家的安全暴露的就越多。對于周圍虎視眈眈的地區來說,他們正在等待一個絕佳的機會。

名将賢臣,本是國家之福,為何北宋那麼多名臣依然無法改變弱宋?

這些地區内部的發展和宋完全相反,他們羨慕大宋的文明,傾慕宋人的智慧和發明,這是他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到的。但是他們有着宋沒有的武力,僅靠一項就能将其打倒。

結語:

從北宋的發展曆史來看,它所産生的文明不能被曆史忽視,宋的結局雖讓人惋惜,但是又像冥冥之中已經注定了一般。名臣是它的驕傲,文化亦是其自豪之處。

但是錯誤的軍事理念,讓它自行走向一個深淵,為此付出代價的還有那些璀璨的文明,是以我們也可以知曉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綜合國力是多麼重要。

參考文獻:

《中國通史》

《宋史紀事本末》

《燕雲十八騎》

《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