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蘋果宣布棄用英特爾處理器,外界對于蘋果的市場行徑一片嘩然。首先質疑聲最大的就是ARM處理器是否能夠提供和Intel處理器一般性能,是否能夠應對原來工作生活中常用軟體對于ARM指令集的相容等等。。。

在這先和大家科普intel和蘋果自研的M1的差別是什麼,很多小夥伴可能一知半解:Intel和M1都是CPU的品牌名稱,意思就是它叫這個名字,名字的背後是不同計算機指令集的差異,市面上常用的處理器品牌intel和amd,他們的指令集X86,關于X86的曆史,容我慢慢道來。
1971 年,Intel 釋出的 4004 還隻是微處理器的雛形,而且需要 4001、4002、4003、4004 這組晶片套件,共 10 片,才能搭建完成。直到 1974 年的第三代 8080,才被認為是一款真正可用的微處理器。8080 出現之後,才有了第一個商用的個人電腦 Altair 8800,Altair 8800 系統和 Intel 8080 晶片的結合,讓系統廠商看到了更大的機會,那就是處理器和作業系統結合發售的商業模式。CPU 市場已經行情看漲,出現了市場上最成功的 8 位CPU Zilog 的 Z80。Z80最大的亮點就是對于8080 指令完全相容。最後 Intel 在保持了指令集的向後相容性情況下推出了8086架構的晶片,也正是向後相容的嘗試,形成了行業标準,奠定了X86的基石。在整個 80 年代,Intel 就是在 8086 晶片的基礎上,不斷推出80286、80386、80486等疊代版本,也是以,Intel 的晶片架構被稱為“x86”系列。
我們再來說說ARM,1990年11月,由Acorn計算機公司、蘋果公司和VLSI Technology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誕生,全名為Advanced RISC Machines Ltd(ARM名字的來源),1993年蘋果公司推出Apple Newton,使用的就是ARM處理器。任何使用過Apple Newton的人都知道這款高科技産品并不出色,Newton的一些缺陷大大降低了其實用性,ARM認識到想要保持成功不能依賴單一産品。于是羅賓引進了IP商業模式,也就是自己不制造晶片,将晶片設計方案授權給許多半導體公司,收取前期許可費,以及收取後期生産晶片的專利使用費。正因為如此形成了ARM龐大的市場格局和商業體系。
說回蘋果為什麼要棄用X86,投入到ARM陣營呢?當時,蘋果電腦的發展陷入了瓶頸期,Intel産品線更新疊代沒有實質性亮點,蘋果曾為iPhone和iPad提供自研晶片(基于ARM架構),但是蘋果所銷售的PC上搭載都是INTEL的處理器,基于這樣的考慮,蘋果決定讓自己的PC機也能用上自研的處理器,于是M1就成為了蘋果PC第一個基于ARM的處理器。當時人們并不清楚 macOS 作業系統是否和arm相容,是否更具性能優勢,經過一年的多市場驗證和客戶回報,提出質疑的人很快被蘋果的表現“打臉”了。
2020年,蘋果第一個電腦晶片M1搭載着MacBook Air筆記本電腦釋出。它比性能比英特爾的晶片更強大,更加省電,更加安靜(無風扇設計),都赢得了無數使用者的青睐。
2021年4月,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在公司第二财季收益電話會議上表示,M1晶片幫助推動了Mac的收入增長70.1%,該季度蘋果Mac收入達到91億美元。第三财季繼續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長,Mac收入同比增長16%。種種資料表明,蘋果的這一決定無疑赢得了市場的最好回饋。
與此同時,蘋果不必再受制于英特爾的釋出延遲,也獲得了全方位的産品控制權,這意味着它能以全局思維通盤設計新的軟體和硬體。是以說棄intel,用arm對于蘋果來說無疑是最正确的一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