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技藝”重制“記憶”——古建築修複業的困境與發展

用“技藝”重制“記憶”——古建築修複業的困境與發展

北京工商大學 鄒孟奇 李雅竹 宋志鵬 賈雨竹/文

文物修複,是一個為數不多的能夠接觸古物、串聯古今的行業,近年來伴随媒體、網絡以及一些文化記錄片的熱播,文物修繕師這一職業也進入了大衆視野,成了一批年輕人向往的工作。

即便如此,記者通過走訪發現,該行業從業人員匮乏等重要問題依然缺乏關注,更沒有得到解決。

經驗比學曆重要

恭王府外,有人一遍遍翻閱古籍,試圖尋找老城修建的脈絡;也有人迎着豔陽,一下下填補着被歲月洗刷過得高牆。“最開始也是被各種紀錄片吸引,加上自己的興趣,才選擇學習文物修繕。”小于說。

小于是一名古建修繕類專業剛畢業的學生,他入行後參加的第一個修繕工程就是恭王府修繕項目。

談及文物修複的分類,不僅有大多數人熟悉的器物修複,古建築的修繕在修複行業中也占據重要地位,這類工作的從業者不僅要有精細的手上功夫,還要經受長期戶外工作的艱苦。小于目前的職務是基層資料搜集員,他除了負責制作整理城池修複相關資料外,也要随時去修複現場配合操作。

從和小于的對話之中記者發現,行業内研究人員和修繕技工的薪資待遇、發展空間都有着較大的差距大。不僅如此,修繕的老師傅和剛入行的新技工之間也有很大的差距,對此,小于說:“古建修複不僅需要專業技能過關,還需要大量的經驗,是以新人的薪資待遇都不是很高。”

薪資待遇低、發展前景差,直接導緻了許多修繕技師的流失,小于向記者透露:“我聽說已經有很多同期的同學轉向其他建築行業,現在掙得都比我多,我的工資在行業裡就算最低的一等了。”

當問及新技工如何能夠改善待遇、獲得發展,小于對記者說,在古建修複行業,學曆并不是第一影響要素,經驗才是。“這個行業上升難度其實挺大的,考取各種證件是一種途徑,但大多數人還得靠機遇。”小于表示:“跟一個好師傅是最好的途徑,但一個修繕方向的大師傅也就那麼幾個人,能跟他們一起做一個工程都不容易。”

流失的對口畢業生

古建修複當下面臨着大量的人才缺口,雖然國内有數十所高校設定了相關專業并向修複地進行直接輸送,但是真正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并不多,大量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流失。

《2016-2020 年中國古建築行業市場運作态勢與投資前景評估報告》顯示,我國古建修複的利潤達8%左右,高于隻有3%-5%的建立建築一倍左右,我國古建修複市場在近幾年湧現熱潮。

在《2021年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在“土木建築”大類中“建築設計”類設定了“古建築修繕”這一專業,由“古建築修繕與仿建”更名為“古建築修繕”。高等職業教育專科中設定了“古建築工程技術”一專業,在大學中則新增設定“古建築工程”一專業,專業内涵由技術擴充到工程層面。

古建築是技術與藝術的結晶,古建築行業首先對所有從業人員都要求擁有相關資質,其次在法律法規層面在工程專業承包方面作出了明文規定。這使得古建築行業在專業人才培養和市場準入等方面,有較普通建築業更高的成本投入。

誠然,随着近幾年社會對文物修複越來越重視,對老技工的待遇也逐漸上升,但依然缺乏吸引力。基層古建修複行業薪資待遇較低且上升難度高,工作辛苦,導緻了出現相關專業畢業生多但真正從事且堅持下去的人卻少之又少,這使得目前文物修複熱度雖高,但仍有很大的人才缺口。

一些古建築企業管理層的年齡普遍年長,但部分企業對古建築施工技術人才需求大,施工隊伍年輕化較低,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偏少,古建築行業的員工綜合素質急需提高。老技工老去,新生代力量又頗顯不足,古建修複行業如今的問題非個案。

技術和“手藝”

随着時代的不斷發展,科學水準也正在不斷進步。新技術、新材料逐漸獻身于文物修複及古建築修複領域。前沿技術、新型材料、高端裝置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一批古建築保護與發展的相關問題。

近年來,三維雷射掃描技術、BIM技術、傾斜攝影技術、GIS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的研究逐漸完善,也被适當的應用于古建築修複的實踐中。通過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傾斜攝影技術可以擷取古建築較為準确的幾何資訊,完成資料采集,生成點雲模型;之後再在此基礎上建立BIM模型,輸出二維圖紙,為古建築的保護與修繕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最後,通過GIS技術建立資料庫,進行古建築各項檔案資料的儲存、管理與保護,便于查閱。新型技術已經逐漸滲透到古建築修複的每一個環節,為古建築修複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

談及新技術的應用為古建築行業帶來的變革,小于表現出了肯定的态度:“新技術确實是推動了效率的提升,以前是靠純人工來做的事情,現在可以用一些大型機械底座來搬運,開采、加工。”

然而對于古建築修複行業來講,新材料與新技術的應用在為其帶來便利和發展的同時,也潛藏着許多未知的隐患。

“有了新技術以後,可能一些舊的手法也會失傳。除了手法失傳,比如換了新型塗料之後,它保色的時間更長了,但可能會對它原本的建材造成更大損害。新的材料沒辦法說是完全安全的,很難面面俱到。”小于告訴記者,目前古建築修複行業依然還處在不斷發展的程序中,傳統手法和材料的流失、新型技術裝置以及材料帶來的不确定性,都是古建築修複業面臨的巨大考驗。

(本文系經觀大學生訓練營-未來創新計劃暨第二屆融媒體作品大賽優秀獎作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