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趙孟頫小楷《洛神賦》

文 | 蔣勳

元初趙孟頫對元明的文人書法美學影響非常大

趙孟頫像一位曆史上文人風範的集大成者。他出身皇族,詩文修養極高,書法極漂亮,繪畫也開創了元代四大家一脈相承的文人傳統。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中國書畫史上說“文人畫” ,常常追溯到宋代的蘇轼、文同。他們是文人,不是宮廷畫工出身,不講求技巧的精細。

他們文學意境高,書法很好,是以以文人的書法筆墨入畫——事實上也就是以書法的優越性主導繪畫,開創了“文人畫” 一格。

古代繪畫分“神” 、 “妙” 、 “能” 三品,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技巧” 、 “寫實” 、 “精細” 的要求上。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趙孟頫 幽篁戴勝圖

文人畫亦稱“士人畫” ,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風格流派,泛指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别于宮廷繪畫和民間繪畫。

宋代蘇轼提倡“士人畫” ,明代董其昌提出“文人畫” 一詞,推唐代王維為始祖。文人畫家講究全面的文化修養,必須詩、 書、 畫、 印相得益彰,人品、 才情、學問、 思想缺一不可。在題材上多為山水、 花鳥,以及梅蘭竹菊一類,強調氣韻和筆情墨趣,多為抒發“性靈” 之作,注重意境的創造。明代中期文人畫成為畫壇主流,也對清代畫風産生重大影響。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文同《墨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圖文同“墨竹圖” 局部。此圖隻畫一枝倒生的竹子,竹枝彎曲,末梢卻又向上生長,竹葉四面張開,好像有許多光影層次。此圖以墨色深淺描繪竹子遠近、 向背,開創了墨竹畫法的新局面。

“文人畫” 的觀念形成之後,多了一個“逸” 品。“逸” 這個字不容易了解。“逸” 是逃逸,“逸” 是飄逸,“逸” 這個字逐漸被用在不受世俗禮教限制捆綁的文人身上。

魏晉王羲之一類的文人名士,生活自在飄逸,書法也自在飄逸。

趙孟頫《水村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逸” 成為一種“品格” ,“逸” 成為一種“意境” 。“逸品” 和“神” 、 “妙” 、 “能” 三種分類都不一樣,成為文人主導的美學新方向。“逸品” 強調内在的精神性,不在意外在的形式技巧。蘇轼常被引用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正是對繪畫隻追求“寫實” 、 “形似” 的批判。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蘇轼 枯木怪石圖

蘇轼自己常以“枯木” 、 “竹石” 作主題,也是為了可以用書法的墨色筆勢入畫。文同在台北故宮和北京故宮各有一張“墨竹” 。“墨竹” 在北宋成為繪畫主題,明顯是用書法的撇捺筆法線條來入畫。文人畫裡的蘭、 竹,在宋元之際大為興盛,演變成後來的“梅、 蘭、 竹、 菊” “四君子” ,其實是宣告了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北宋 文同 墨竹圖冊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墨竹,畫蘭草,用筆其實和寫字一樣。蘇轼、 文同開創了“文人畫” “逸品” 的觀念,但是他們的作品還沒有把文人畫要求的“詩” 、 “書” 、 “畫” 三個元素結合成作品。

傳世的蘇轼畫多不可靠,從文同“墨竹” 來看,畫中每一片葉子都是書法的撇捺,枝幹如篆,細枝如行草,書法已完全入畫了。但是畫面上沒有題詩,仍然不是後來文人強調的“詩” 、 “書” 、 “畫” 三絕。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趙孟頫 趙孟頫自畫像

趙孟頫——詩書畫集大成的第一人

“詩書畫三絕” 第一個在作品上集大成的人物,應該是趙孟頫。

趙孟頫确立了蘇轼以降文人畫的提倡與發展,他在四十二歲到四十九歲創作的《鵲華秋色》 與《水村圖》 ,可以說是“文人畫” 最早的典範。畫面以荒疏蕭散的筆法,像寫字一樣留下重重墨痕。山的皴法,水的波紋,不刻意求工,隻是一種風景的紀念,隻是和知己朋友分享山水的心情。是以少不掉畫面留白處的題跋,以秀潤的小楷行書,寫不能忘懷的心事。“詩” “書” “畫” 三者合而為一,組成不可分的美學意境,開創了世界美術史上獨一無二的文學與繪畫視覺藝術結合的先例。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

畫中的坡石正是運用“飛白” 皴擦;枯木則筆筆中鋒,為古篆筆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之後元明清的美學發展,繪畫、 文學、 書法三者已經無法分割。畫家不可能沒有詩文底蘊,文學的追求從主題喻意,到詩文題字内容,都不是傳統隻講求技術的畫匠所能應付的。在文人畫美學主導下,“匠氣” 反而成為最低劣的品質,成為文人嘲笑的對象。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元 趙孟頫 竹石圖軸絹本113x44.7

書法對文人而言,是從小鍛煉自己的基本功。“橫平” 、 “豎直” 、 “點” 、 “捺” 、“撇” 、 “磔” ,是書法線條,也是繪畫元素。“書畫同源” 又再一次被賦予新的結合意義。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元 趙孟頫 枯木竹石圖軸絹本108.2x48.8北京故宮

趙孟頫畫“枯木竹石” ,常常在畫上題詩——

石如飛白木如榴,寫竹還應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趙孟頫具體說出:畫奇石用了書法上的“飛白” 皴擦,畫枯木用了古篆字的筆觸,畫墨竹需要了解精通寫字的“永字八法” 。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元 趙孟頫 疏林秀石圖76x40

趙孟頫重新界定了“書畫同源” 這一古老成語的全新了解,也清楚昭告了新文人美學以書法主導繪畫的精神實質。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元 趙孟頫 二羊圖紙本25.2x48.4弗利爾美術館藏

書畫不分家的情況下,趙孟頫究竟應該歸屬于繪畫來讨論,還是歸屬于書法,變成有趣的課題。

以作品來看,趙孟頫的書法量多而質精,書風一直影響到元明諸家,在董其昌身上做了總結。到清代金石派興起,傳承了幾百年的趙孟頫帖學風格才受到批判與懷疑。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元 趙孟頫 紅衣西域僧圖卷畫芯 絹+紙本168.2x31

趙氏美學的一種遺憾

趙字把魏晉文人——特别是王羲之,特别是唐摹本蘭亭的精神——發展到了極緻。趙孟頫臨的《蘭亭》 (藏北京故宮)筆畫工整妍媚,已經把魏晉文人不刻意求工的潇灑變成一種形式美。

趙孟頫在書法上用功極勤,不斷從類似《蘭亭》 的古帖中鍛煉筆法,練就一種線條上驚人的準确。“準确” 、 “形式美” 為趙孟頫赢得了書史上不朽的地位,也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也正是這種對“準确” 、 “形式美” 過度的在意,常常使人在閱讀趙字時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仿佛反而懷念起顔真卿《祭侄文稿》 ,或蘇轼“寒食帖” ,那些草稿中的率性、 脫漏,甚至塗抹修改。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顔真卿,《祭侄文稿》

趙孟頫顯然向往魏晉文人的灑脫放逸,他一次一次地臨摹《蘭亭》,書寫曹植的《洛神賦》 、劉伶的《酒德頌》 、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都看得出他内心世界對魏晉文人的放達佯狂有多麼深的“心向往之” 。但是在現實世界,趙孟頫似乎一生不得不跟世俗委屈妥協。作為趙宋皇室後裔,他逃不過蒙古新政權必然要籠絡利用他的命運。趙孟頫以前朝皇族身份入仕元朝,一路官至翰林院承旨、 榮祿大夫,位極人臣,榮華富貴,也如他的書法,雍容華美如盛放之花。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趙孟頫臨《與山巨源絕交書》 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的繪畫如果透露了他向往隐居、 向往放逸于山水的心願,開創了元代漢族士人“逸筆草草” 山水的最早格局;那麼,他的書法卻相對之下有太多拘謹,有太多“優雅” 、 “唯美” 、 “姿态” 的講究。

或許,趙孟頫代表了一種心靈與外在現實兩相沖突下妥協的圓融。喜歡他的書法,稱贊這“圓融” ;不喜歡他的書法,也常以這“圓融” 解釋他一路委曲求全的“姿媚” 。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元 趙孟頫 人騎圖 紙本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元 趙孟頫 飲馬圖 紙本 27X50

畫家的基本功必須建立在書法的撇捺功力上

元 趙孟頫 諸葛亮像軸紙本60.5x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