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1374年)的連平縣忠信鎮司前古寨至今已600多年,其圍龍屋建築風格極具特色,屋内有房間約1000間,可同時居住1700多人。

鳥瞰司前村上新屋。 受訪者供圖
司前村還有其他有價值的古建築。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發現:司前村不可移動文物5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機關1處,市級文物保護機關1處,縣級文物保護機關3處,全部傳統建築占村莊建築總面積的四成。2019年,司前村被确定為“中國傳統古村落”。
司前村中的司前古寨,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多為泥磚、黑瓦、杉木結構,走廊、過道全部用鵝卵石鋪成,整個古圍龍屋隻有上大門和下大門兩個出入口,兩個大門均為紅色孔門,孔高2.8米,門寬1.8米,門牆厚度1.3米。大門上端左右設有兩個圓孔“龍眼”。
司前村上新屋巷道和兩側住宅。 受訪者供圖
大門兩側有兩間更房(供看更人休息的場所)。緊挨更房的民宅比更房低少許。進大門邁過三條石檻,呈現在腳底的是鵝卵石鋪砌成的大餘坪(走鄉串戶的修補匠、木匠、貨郎活動場所)。走過大餘坪便來到二門,二門為方形雙葉木門,門框左右下部各鑲立大理石門墩。二門兩旁各有一間衆廳(各房族人用來聚會和保管公共财物的場所)。跨過二門齊門墩高的大理石檻,進入用鵝卵石鋪就的橢圓形餘坪,蹬上一層石級跨過露天孔門,可見四方形鵝卵石坪,越過石坪,便進入宗祠。宗祠分為四進,自東往西,一進為下廳、二進為中廳、三進為上廳、四進為後廳,一進比一進高。
宗祠各廳房屋,或是夥房,供族人操辦紅白喜事、聚餐;或是行禮房,供拜祭祖宗;或是壽屋,供村中老人存放壽木;或是暗屋,供暫時停放已故先人遺體。宗祠上廳、中廳天花闆上懸挂花燈梁各5根,供吊花燈、辦喜事賞紅。宗祠可同時擺80席八仙桌,能容納600多人共同用餐。
鳥瞰司前村下新屋。 受訪者供圖
宗祠後面是住宅,住宅沿祠堂左、右、後三側興建,依次升高。各棟住宅均橫向而建,縱向設巷道連接配接橫向住宅。巷旁各住戶布局統一,前方是澡井,後方是卧房。房屋多為兩層,樓上樓下由輕便木梯或竹梯連接配接。
巷道由鵝卵石砌成龜背形,寬窄協調的大小巷道互相連通,形成錯綜複雜的路網。漫步幽靜小巷,追思往昔繁華,你不得不欽佩先人的智慧和古老的文明。
曆經滄桑,司前寨古建築雖顯破敗,但大部分儲存完好。近些年,寨内的三個宗祠修舊如舊,她肅穆地支配着村民生活習俗。
2017年忠信花燈文化節盛況。 蔣才虎 攝
賞花燈最能展現司前村民與宗祠割舍不斷的親緣維系和敬祖睦宗的淳樸情感。
司前村是忠信吊燈習俗傳承基地,每年從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八,各式各樣的花燈和吊燈習俗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賞。
據記載,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已存在忠信花燈和吊燈習俗。忠信花燈是傳統元宵花燈習俗中獨特的民間造型藝術,集繪畫、剪紙、書法、對聯、詩詞、編織等民間文化于一體,風格迥異于外地花燈,聞名遐迩,是連平獨有的藝術瑰寶。
按照忠信傳統風俗,每年正月初九,當地人家裡當年生了男孩就應該在祠堂裡挂起花燈慶祝,以告知祖先和鄉親。忠信吊燈儀式有放燈繩、選燈、迎燈、上燈(吊燈)、賞燈、化燈、暖燈等程式,其間還有鑼鼓、舞龍獅、祭祖、飲燈酒等熱鬧場景。随着風俗的演變,忠信花燈内涵外延,象征百業興旺、豐衣足食。
近年來,忠信花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忠信吊燈習俗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連平被評為“廣東省客家花燈藝術之鄉”。
從1999年舉辦首屆忠信花燈文化節至今,連平已成功舉辦十多屆花燈文化節。20多年來,忠信花燈文化節的内容、形式越來越豐富,忠信花燈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益增強。
2017年忠信花燈文化節情景。 蔣才虎 攝
司前村宗祠牆壁石碑上镌刻有“一厚倫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難,四和鄉裡,五勤本業,六莫非為,七周貧乏,八謹祭祀”。這是傳承了幾百年的司前村吳氏家訓家規。它傳揚了中華文化道德精髓,凝聚了客家人文精神靈魂,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司前村是以成為河源市家訓文化傳揚示範基地。
忠信花燈文化源遠流長,圖為當地長者按傳統主持古老吊燈儀式。 謝鑫 攝
吳氏族人每年都在宗祠舉行家訓、家規傳承活動。近些年,司前村把家訓文化引入校園,國小開學舉行開筆禮,開展朗誦家訓比賽和家訓征文活動,将學習傳承家訓的輔導資料編成小冊子,發到各家各戶,在全村開展“學家訓、明村約、強文化、樹新風”、道德模範評選表彰等活動,在全村營造出積極傳承家訓文化、崇尚道德模範、争做司前好人的濃厚氛圍。2015年,司前村莊亞瑞家庭榮獲全國“最美家庭”榮譽。近些年,司前村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文明村”等榮譽稱号。
在忠信花燈文化節上,當地孩童舉行家訓文化傳承儀式。 謝鑫 攝
延伸閱讀
上新屋和下新屋都是擴建住宅
清道光年間,古寨人口增多,吳氏93世孫吳振捕擴建村寨,因擴建房屋建在司前古寨前水瀝上遊,因而取名“上新屋”。上新屋乃圍龍屋,坐西向東,五堂三橫二圍龍布局,土木磚瓦構築,硬山頂,橫屋懸山頂,灰瓦面,壘瓦為脊,牆體擱檩承重,青磚牆腳,泥磚牆,牆厚達70厘米,表面批抺灰漿,整座圍龍屋用鵝卵石鋪地。上新屋建築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連同餘坪、池塘總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
清光緒年間,古寨人口又增多,吳氏95世孫再次擴建村屋,這次擴建的村屋位于上新屋下方,故名“下新屋”。下新屋仍是圍龍屋,坐西向東,三堂三橫一圍龍布局,土木磚瓦構築,硬山頂,橫屋懸山頂,灰瓦面,壘瓦為脊,牆體擱檩承重,青磚牆腳,泥磚牆,表面批抺灰漿,整座圍龍屋用鵝卵石鋪地。建築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連同餘坪、池塘總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
【全媒體記者】蔣才虎
【通訊員】劉夢莎 袁藝
【作者】 蔣才虎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