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評分隻有2.3,但百度為何堅持在希壤裡開10萬人大會?

作者:郝俊慧 來源:IT時報

12月27日,百度Create 2021(百度AI開發者大會)在“希壤”App召開。希壤是百度釋出的國内首個元宇宙産品,百度表示,釋出會當天可同時容納10萬觀衆同屏互動。不得不說,百度此舉勇氣可嘉,上線一個多月的希壤,和元宇宙相去甚遠,無論畫質、人物還是操作體驗,都談不上盡如人意。

評分隻有2.3,但百度為何堅持在希壤裡開10萬人大會?

但僅以希壤的“成色”來評判百度在元宇宙時代的地位,又顯然是不客觀的。回顧百度最近10年的發展曆程,盡管錯失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第一波“船票”,但李彥宏在更多地方展現出的依然是前瞻性,比如框計算,比如All In AI。

敢在App Store中評分隻有2.3的“希壤”裡開10萬人大會,百度或許呈現的是一種姿态,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勇,正如當初一頭紮進AI裡。亦或者,百度是要以此定義一個時代的起始點,李彥宏在此次大會演講中表示,“一個人機共生的時代正在到來,創造者們将迎來中國人工智能黃金10年”。假如此言成真,或許10年後會有人說,改變人工智能曆史的10年,從一次充滿Bug的希壤大會開始。

“理想美好,現實骨感”的希壤

不得不說,希壤的體驗,真是“一言難盡”。難怪元宇宙概念一出來,都是遊戲開放商在歡呼雀躍,打造一個美輪美奂、操作人性化、互動順暢的虛拟世界,的确是遊戲公司的長項。但百度知難而上,也未嘗沒有底氣。

評分隻有2.3,但百度為何堅持在希壤裡開10萬人大會?

底氣是“百度大腦”。作為百度AI技術積累和産業實踐的集大成者,百度電腦包括飛槳深度學習平台、昆侖晶片以及語音、視覺、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等核心AI技術和平台,擁有近1400項AI開放能力,日調用量突破1萬億次。

李彥宏将百度大腦定義為“AI工具箱”和社會、産業智能化轉型的技術“大底座”,其核心要義很容易了解:AI的技術越來越複雜,但AI的技術開發和應用越來越容易,通過打造AI生産平台,真正釋放AI的生産力,“用科技讓複雜的世界更簡單”

站在“百度大腦”的角度來看希壤,它更像是百度的示範園和開發者的試驗田。百度既可以将自己的AI底層技術應用化後,呈現給使用者,也可以讓這裡成為開發者們的社交場所,畢竟在第一個提出“元宇宙”概念的科幻小說《雪崩》中,Metaverse(元宇宙)原本也隻是極客們自己開發着玩的虛拟世界。但希壤更應該成為開發者們想象力落地的空間,當一個虛拟世界越來越像真實世界,那每一個在希壤裡的試驗,都可能成為改變線下生活的一次演練。

評分隻有2.3,但百度為何堅持在希壤裡開10萬人大會?

當然,對于目前的希壤而言,這些都隻是看起來美好的願景,至少在産品形态上,它遠不能承接起打造一個“元宇宙平台”這樣的宏偉目标,百度到遊戲公司挖挖牆腳還是很有必要的。

用AI仰望星辰大海

抛開還處于概念階段的希壤,百度在此次AI開發者大會上透露出的幾點資訊非常關鍵。

一是百度飛槳平台的日益成熟。此前,李彥宏在多個場合都介紹過飛槳,這是中國第一個自主研發、功能豐富、開源開放的産業級深度學習平台,集核心架構、模型庫、開發套件和工具元件為一體,下接晶片,上承應用,相當于“智能時代的作業系統”。

這樣一個工具性生産力平台對于傳統産業AI化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

據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介紹,飛槳在業内率先實作了“動靜統一”的核心架構,兼顧科研開發的靈活和産業開發的高效,可以支援開發者自行便捷、高效地開發深度學習模型。尤其在科學計算API方面,百度飛槳支援量子計算、生命科學、計算流體力學、分子動力學等應用。

事實上,AI賦能這些對算力有極高要求的基礎科學領域,更值得關注。以往隻有少數科研機構有能力進行科研課題,但即便這些機構,也面臨跨界人才匮乏的困境,既懂專業又懂AI,還能耐得住寂寞的科研人才,鳳毛麟角。但在飛槳平台上,隻要擁有一些最基本的電腦操作基礎,有一定的文字了解能力,哪怕對算法一無所知,也能通過飛槳來設計和生成AI模型。

比如,百度的生态公司百圖生科,利用自己建構的生物計算平台和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大大減少了典型蛋白質結構預測時間,從目前業内标杆的30分鐘縮短到5分鐘以内,通過大模型,可以縮短新藥研發的周期、降低研發成本、提高靶點發現準确性和效率。

評分隻有2.3,但百度為何堅持在希壤裡開10萬人大會?

比如百度布局量子算法、量子人工智能、量子架構等研究方向,打造了百度量子平台。這是國内首個提供從應用到量子處理器一站式服務的量子計算雲平台,降低量子計算學習與應用的門檻,推動量子計算在化學、金融、材料等領域的應用。

和AI為傳統産業賦能相比,百度大腦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布局,展現的是一家技術公司先天基因中對星辰大海的向往。

本屆Create 2021上,李彥宏與天體化學與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的一番對話,某種程度上,是和同為山西陽泉老鄉的劉慈欣仰望了同一片星空,“人類究竟是不是這個宇宙當中的唯一,是人類對于自身意義感和歸屬感的終極探索,人類努力舉起文明的火把,通過自己打造的科學技術能力,沖向浩瀚的宇宙,最終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在這個宇宙間不再孤獨。”

之前,百度和中國探月航天工程達成戰略合作,百度的AI技術将運用在月球探測、行星探測等中國深空探測領域。李彥宏表示,人工智能的感覺和控制能力在深空探索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幫助深空探索的機器人自主學習外界環境,并自主做出決策判斷。

智能交通的“野望”

百度在此次大會上透露出的另一個重要資訊,是其在智能交通領域的“野望”。

一向被稱為“國内自動駕駛黃埔軍校”的百度,終于在2021年進入實質造車環節,3月2日,百度和吉利的合資公司集度正式成立,開始獨立造車。李彥宏将未來無人駕駛的汽車成為“汽車機器人”,據他透露,集度的汽車機器人目前已經進入simu car(軟體內建模拟樣車)的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開發階段,預計2022年上半年将公布首款概念車,并在2023年量産傳遞首款汽車機器人。

在李彥宏的定義中,汽車機器人擁有L4級别的自動駕駛能力,可以“自由移動”;可以對人車互動及語音語義做精準識别,車與人能“自然交流”;可以自我學習和疊代,能夠“自我成長”。

評分隻有2.3,但百度為何堅持在希壤裡開10萬人大會?

從《IT時報》記者在上海Apollo Park體驗的百度旗下自動駕駛平台“蘿蔔快跑”來看,無人駕駛狀态下,百度的ROTOTAXI可以自行轉彎、刹車、避讓,而且車的成本不斷下降。據李彥宏透露,過去的一個季度,“蘿蔔快跑”提供了11.5萬次服務,這讓蘿蔔快跑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提供商,2025年百度有望将服務擴充到65個城市,到2030年擴充到100個城市。較此前百度宣布三年内擴充到30個城市的目标,這是一個幾近翻倍的增幅。

對未來充滿樂觀,是李彥宏此次演講給人最大的感受。除了對“蘿蔔快跑”開城的提速,李彥宏判斷,5年之内中國的一線城市将不再需要限購和限行;10年之内,基本上擁堵問題就可以解決。

這個預言基于目前百度在智能交通領域的探索。所謂智能交通,是指從自動駕駛出發,将人工智能、5G通信、雲計算等技術深度融合到交通領域,通過“聰明的車”和“智慧的路”解決交通難題。

目前,百度在國内幾個城市都已有落地實踐。比如百度部署在亦莊全域300多個路口的AIR智能道路系統,擁有和百度Apollo技術同源的感覺、決策與控制能力。攝像頭、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讓智能道路系統可以“眼觀六路”;而昆侖晶片、Apollo、飛槳深度學習平台加持的路端邊緣計算平台,則是智能道路系統的“大腦”,它可以不斷自學習,持續演進;比如河北保定核心區過去兩年年均機動車增長7%,擁堵指數卻通過部分路段信控優化下降了6%;廣州黃埔區,每輛車遇到紅燈的平均次數,從三四次下降為1次左右。百度通過結合圖神經網絡的仿真發現,假如一個城市全部路口都實作了智能化和城市級的區域信控優化,能夠提升15%-30%通行效率。

隻是交通擁堵問題,往往并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城市之是以被稱為有機體,是因為有其自行發展和非客觀因素的影響,而相較“聰明的車”,“智慧的路”所涉及的行業更加繁複而多元,屬于非純技術能改變的領域。李彥宏的樂觀,可以看作是一名工程師的美好願景,但能否實作,決定權并不一定在百度手裡。

但無論如何,對于始終堅持“以科技改變世界”“讓複雜世界變得更簡單”的百度,在AI上的投入和堅決,值得期待。2021年第三季度财報顯示,百度總營收319億元,研發費用支出62億元,同比增長35%,研發成本占比19.43%。如此高的研發投入占比,可并肩的隻有華為,2021年華為總營收6340億元,其中研發經費為1240億元的研發經費,占比19.5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