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來了,霧霾散盡,再現藍天,我們渴望持續的風,更關注風向的變化。三句話離不開我們所處的行業,我們也非常關注雲風向。粗略分析,我把新一年的雲風向大緻分為三個:移動、轉型及整合。
我很同意我的同僚Mason Coffman在去年年前初做過的五個趨勢預測:
一、混合IT将持續發展,且越來越複雜
二、上司企業将對自适應安全架構産生需求
三、超融合邊緣設施将替代遠端地點的資料存儲
四、SD- WAN将為IT提供更多對邊緣網絡的控制以及更高的效率
五、IT将持續鞏固它作為價值中心而非成本中心的地位
對許多人來說,做出一系列“預測”需要綜合考慮各種資料、知識、經驗等。例如,誰會預測發生大規模DDoS僵屍網絡攻擊事件(當然,也許知情人士已經讨論它很多年了)?或者預測2016年美國大選的結果(即使是那些借助強大分析工具來分析過去的結果、資料趨勢的人,也無法做到精準預測)?無論如何,公司通常都會要求員工對未來做出計劃,基于最有根據的推測,分析趨勢,甚至依靠他們的直覺來确定最佳的行動方案,在哪裡投入資金和資源等。
水晶球并不存在。即便它們真的存在的話,恐怕也是非常 “渾濁的”。
在Mason的基礎上,我認為新的一年将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包括:
1.容器及微服務的迅猛發展
2.數字轉型大規模發展
3.更多雲
4.網絡成為重中之重
5.成本趨于均衡
6.應用更加豐富
7.超融合化
8.大規模遷移
9.通過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變得更加智能
10.資料移動
這些話題能否吸引您的目光?誠然,很多企業需要的可能不是所有這些,而是一個整體的、全面的管理和可見性。但我的看法卻略有不同。
這十個話題看似和我前面提出的三個風向(移動、轉型和整合)有些出入,但是,如果我再重新闡述一下,可以會看出它們之間的聯系:
·遷移——業務正在遷移到雲并在雲中運作。此外,混合雲基礎設施作為多樣化服務也已成為現實;邊緣、應用、SaaS、資料中心以及雲之間的資料傳輸正在大量增加。
·轉型——數字化轉型仍是企業的重中之重;老舊網絡基礎設施所帶來的壓力成就了新型及增強型網絡功能及服務;容器和微服務帶來了新型使用者體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則擴充了商業智能的邊界。
·整合——基礎設施日趨超融合化;雲及相關服務的價格也更趨于商品化。
讓我們來具體看一看各大領域的領軍人物是怎麼說的,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1.容器及微服務迅猛發展
正如前幾年雲的發展一樣,容器的創新、突破及深入探索的價值,如Docker和CoreOS,以及大量的微服務,使得企業可以進行多種類型的創新。利用預裝環境幫助企業專注于提供使用者體驗,而不是簡單地提供産品和服務。

雲技術合作夥伴CTP咨詢公司進階副總裁及福布斯定期撰稿人David Linthicum先生,日前在InfoWorld發表的題為“容器将成為引人注目的設計及技術模式”的文章中指出:
“然而不要期待會看到IT對現有應用的容器化處理——這絕對不會發生。為什麼?因為容器可能是網絡新型應用的一個不錯的選擇,IT可以系統地将容器設計應用到應用程式中,但重新調整容器的現有應用不僅成本極高,且風險極高。”–David Linthicum
2017年,人們會要求現有提供商以及更多提供專業服務的新加盟廠商能夠提供更廣泛及更深入的功能。同時,公有雲越融合,網絡功能的加耦解耦就會越容易,并且所包含服務的進一步抽象化将更普遍。
但達科資料公司卻警告說,盡管2017年将會出現更普遍地采用容器的現象,但“完全容器化還需要幾年的時間。”
此外,2017年,随着企業向容器化或微服務轉化,企業需要尋求安全和合規性的内部推動力,需要為這些服務進一步優化網絡、存儲和監測能力。
2.數字化轉型大規模發展
數字化轉型,即通過技術創新重新界定企業業務流程的過程将大規模發展。企業業務轉型将越來越快,而還沒有啟動此類項目的企業也會迫于競争對手的壓力而選擇轉型。
全球公認的雲計算專家,IBM和戴爾的獨立思想領袖Kevin L. Jackson先生為2017年提出了建議:“雲計算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它能夠徹底改變商業和經濟模式。而其中的挑戰就是避免專注于技術,這樣才能全面獲得它帶來的新機遇。”
對于那些要在今年加大數字化轉型力度的企業,我們有一些建議:要記住的是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我認為數字化轉型綜合了以下所有内容:
·技術(雲、大資料、物聯網,移動、社交、網絡,統一通信等),
·業務流程(戰略、上司力、流程),以及
·人員(合作夥伴、供應商、客戶、員工、競争對手)。
而且每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都有各自的特點,這是由企業的基因所決定的。
盡管主流公有雲提供商亞馬遜、微軟和谷歌将繼續争奪市場佔有率,但規模小且專業化的雲提供商也将繼續增長,提供細分市場或行業市場能力。雲産品仍比較複雜,尋求多樣化産品、避免被供應商綁定的企業将選擇融合或混合解決方案,并與私有雲/資料中心基礎設施相連接配接。
2016年Structure Conference大會主持人Joe Weinman曾開玩笑說:“未來将是混合的多種雲霧。”而Cloud Endure公司CEO兼聯合創始人OferGadish則指出:“企業對單一雲平台提供的新型先進功能仍會非常謹慎,因為他們不想綁定一家供應商,而更傾向于采用更廣泛的功能。”
《首席資訊官》雜志的Clint Boulton最近對Forrester研究公司的預測進行分析時指出,“最初選擇建構私有雲的CIO們可能會轉移到公有雲上,因為他們意識到了私有雲的耗時及高成本。大型提供商無法做到針對每一個獨特要求提供服務,這就意味着小型提供商在2017年将有增長機會。”
盡管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雲、微服務、容器和其他創新技術上,雲網絡及雲到私有資料中心的連接配接性在2017年也将成為重點。很多時候,企業依靠老化的網絡技術來“粘合”各種各樣的服務和基礎設施。
達科資料公司的文章表示,通往完全內建的混合雲之路還尚未達到臨界點。因為有些服務運作在私有資料中心,而有些則運作在公有雲中:“我們還沒有達到這一理想狀态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這些混合域的網元必須要先結合在一起。”
具體到采用容器技術,文章中還提到:“容器網絡不同于傳統網絡。容器是非常動态的、且周期非常短,這樣就産生了許多不可預知的流量。”是以,網絡技術,無論是SD-WAN、NFV或是其它什麼,都需要非常靈活,以便适應這些發展變化。研究公司IHS預計,資料中心和SDN市場在2019的增長将超過15倍,這将使我們更加關注SD-WAN和SDN提供商。
Riverbed公司産品副總裁Josh Dobies認為:“廣域網必須持續向混合方式發展,現有硬體的功能必須與雲網絡功能的靈活性和彈性相結合。”
多年來,雲已日益商品化,各種核心服務的價格也被一再拉低。然而,451 Research的研究人員則認為,盡管價格持續下跌,但下降速度還沒有人們想象地那麼快。
2016年,微軟委托451 Research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34%的受訪者認為價格是更換雲提供商的最大原因。451 Research分析師Owen Rogers和 Carl Brooks提到:“如果現在正在上演一場價格戰,那麼我們正處于開始階段。我們保守估計,雲提供商仍然可以在服務上擷取可觀的利潤,還沒有通過削減毛利率來吸引對價格高度敏感的最終使用者。但是,最終使用者的确關心價格,因為他們不想被敲竹杠;我們仍然處在一個以價值為導向的市場中。”
随着雲計算和相關服務價格的持續走低,企業對公有雲提供商帶來的壓力也将壓縮潛在的利潤。《首席資訊官》雜志的Boulton指出,“IT高管們2017年将能更好地控制雲成本,因為他們的實踐正趨向成熟。”
我相信2017年雲計算将是“買方市場”,因為大型和小型雲提供商都将壓縮自己的利潤提供創新産品,以獲得市場佔有率。
為加強客戶和員工的終端使用者體驗,企業需要繼續開發或重構移動應用和本地應用,并且在企業内部推進使用更多的SaaS應用。由于越來越多的員工和使用者都走向移動端,沒有“移動優先戰略”的企業将會在競争中被淘汰。
然而,如果開發的應用依賴多個雲、微服務,以及傳統硬體時,應格外注意。Forrester等咨詢公司也推薦企業在公共雲上重構并運作應用,而且許多公共雲也提供應用向雲端的遷移服務。
2017年,越來越多的企業将開展這項繁重的工作,但許多企業也會發現遷移到雲後并未取得當初設計的效果。David Linthicum對AWS的使用者建議:“盡可能的開發利用這一平台。我們開發應用的想法并非雲原生(Cloud native)架構,AWS提供的服務未被完全利用。這意味着服務的開通、擴充、本地安全性以及性能特點都未被完全開發利用。”
2017年,許多企業将不幸地發現,應用向雲遷移或重構并不一定意味着效果就好。由于企業使用的是價格低廉、速度慢且安全性能不高的公共網絡(通常不具有SLA保證),而不是那種速度快但價格較高的專用網絡(MPLS)通路服務,是以,就算是大規模使用SaaS的企業也會遭遇類似問題。2017年,許多企業将轉向使用可以監測和分析網絡、應用、乃至終端使用者體驗的系統,進而確定實施的效果。
Riverbed公司産品副總裁Josh Dobies認為:“由于獲得帶寬容易且經濟适用,是以SaaS和雲應用将快速被采用,而IT甚至不知道什麼應用已經在使用中,或是什麼人在使用。他們對終端使用者體驗的可見性在降低,也無法管理基礎設施和掌控應用性能。”
是以,未來将發生應用向雲遷移,企業采用SaaS服務等變革,但企業也需花費額外的時間及資源確定這些應用的穩定和高性能,進而獲得積極成果。
超融合适用于本文中提及的所有相關内容。對Coffman預測的2016年的超融合邊緣基礎設施及普通的超融合架構(HCI)同樣适用。
Forrester咨詢公司分析師Dave Bartoletti表示:“超融合架構正快速成為建構混合雲中私有雲部分的标配平台。”《首席資訊官》Boulton表示,Forrester咨詢公司認為企業很快将把超融合架構作為私有雲部署的基礎。
Riverbed科技公司中東及非洲區副總裁Taj El Khayat預測:“企業将認識到,想要應用、計算、存儲和網絡基礎設施達到最優性能,就必須像一個系統一樣,無縫地協同工作。”
為使超融合獲得成功,企業需确定總體上接受軟體定義架構。為滿足各方需求(無論是從網絡邊緣、資料中心還是從雲提取或推送資料),企業将越發向可靠、可拓展且安全的基礎設施靠攏。聽起來很複雜?确實複雜,這意味着提供超融合基礎設施可視化和管理的企業将在2017年表現不凡。
從最初的嘗試到企業完全采用雲,對于使用雲計算的企業以及想拓寬雲覆寫的企業來說,亦或是單純想向雲靠攏的企業來說,2017年都将是創紀錄的一年。
雲技術合作夥伴(CTP)咨詢公司進階副總裁及福布斯定期撰稿人David Linthicum先生預測,2017年将開始“大遷移”。他認為這一年向雲平台遷移的工作将比以往更多。另外,他進一步說,“公共雲服務提供商将提供更好的工具,而企業對這些工具的使用将變得更加精通。”但他和我都認為,巨大的瓶頸也會存在,這與企業遇到的安全、管理體制和合規沖突問題相關。
我認為,許多公司急于實作雲,有些甚至隻是為了跟雲沾邊,或單純想讓自己看起來有“移動”氣質。他們這樣做無異于将大頭釘強行插入方孔裡,即他們使用的雲或服務并不适合他們,而且還詫異為何效果不好。正如Riverbed公司Dobies所說:“為了跟上複雜性、速度、規模和需求的節奏,IT需要關注的是能提取通信資源并且能通過WAN自動傳遞應用的解決方案。他們需要自動化的系統和編排,以支援資訊提取,進而将IT與業務的需求的保持一緻。”
9.通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變得更加智能
對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而言,2017年将會是重要一年。實際上,Gartner把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列為“2017年十大戰略技術趨勢報告”的首位,并指出: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已經達到了關鍵臨界點,并将逐漸擴大和拓展幾乎所有技術支援的服務、物件和應用。研發一個能學習、自适應并有可能自主行動的智能系統而非簡單的執行預定指令的系統,至少在2020年前對于科技廠商來說都是主戰場。”– Gartner
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都是數字轉型的關鍵環節。專家認為,商業智能是從智能資料分析衍生而來,它能使系統了解、學習、預測、适應、甚至自主運作。很明顯,由于事物都變得越發智能且聯系緊密,資料會變得更多。交易預測與決策将增加資料傳遞、附着在這些裝置上的網絡、計算系統以及資料存儲的壓力。
由于許多企業專注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以實作業務差異化,是以為滿足需求,企業需在大型雲内部優化服務。實際上,一些分析師認為,由于一些機構很明确隻使用這些服務,而并非為“初級”工作設計的一般雲計算或存儲服務,是以在一些認知交易上的雲服務價格将有所下降。
然而,實時傳遞資料分析及結果,是決定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但這将對網絡造成非常大的壓力,而且還将迫使那些使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服務的企業優化和監測往返于這些服務、智能裝置,以及工作流程的網絡可用性和性能。對提供廣域網優化、邊緣網絡解決方案以及SD-WAN服務的企業來說,2017年将會是革命性的一年。
如前所述,2017年必将是資料移動爆發的一年。其原因在于,企業将資料從邊緣推送至資料中心或雲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将生成海量的PB級資料;企業将内部基礎設施轉至雲;企業重構以及推出新應用;大量連接配接裝置(物聯網裝置)上線。
AnalyticsWeek的Jelani Harper曾表示:“物聯網(IoT)代表着雲所提供的強大移動能力,是以它負責轉化雲計算的典型模式,而雲計算典型模式的本質上是集中化。前幾年證明了邊緣計算和分散模式的需求,其中雲邊緣元件具有基本的直接分析能力。”
位于邊緣的IoT裝置确實計算能力有限,是以從這些裝置上采集的資料需在集中存儲中心(包括傳統資料中心和雲内)傳輸、存儲及分析。2017也很可能是這樣的方式。
2017年,關于物聯網裝置的資料是否應更靠近邊緣以加速處理?還是雲或資料中心存儲通過優化傳輸路徑以提升性能?仍将會繼續争論下去。然而,與物聯網相比,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也産生了海量資料和流量。如前所述,由于對雲架構和邊緣環境的依賴性提高,優化認知的雲服務與傳輸将會成為當務之急。
結語:2017 –爆發性增長的一年
如果您的企業正在推進數字化轉型,那麼以上提到的這些趨勢可能會讓你感到無所适從。我的建議是:觀察您周圍的同行誰已經開始數字化轉型,向他們學學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了解自己的需求,從過去犯過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與服務提供商合作,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幫您解決問題。讓2017年成為屬于你的一年吧!
本文出處:暢享網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暢享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vsharing.com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