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想入古董行?先讀懂這11條行規!

清朝以前,人們把珍貴的古物稱為“骨董”,所謂“骨”,取肉腐而骨存之意,意思是儲存過去之精華。後來漸變為古董、古玩。實際上“古董”、“骨董”和“古玩”是一個意思,隻不過由于時代的變遷,人們叫法不同而已。

從文物和古董或古玩的比較來看,文物在時間的涵蓋上要大于古董或古玩,因為文物可以是古代,也可以是現代或當代,隻要是優秀的文化産物都可以被列入文物範疇。而古董和古玩則不然,現代和當代的東西不能稱為古董和古玩。由于許多文物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價值,是以收藏愛好者又将其泛稱為收藏藝術品。

一件古代藝術品,對文物部門來說就是文物,因為它有文化保護價值;對投資者來說就是古董,因為它有增值價值;對收藏家來說就是古玩藝術品,因為它有藝術鑒賞價值。國家出于保護文物的考慮,對于非國寶級的文物,鼓勵“藏寶于民”,并且允許民間依法流通,這為民間收藏事業的發展和古玩藝術品市場的興起鋪平了道路。

古董屬于特殊的行業,它根據行業的經營特點約定俗成了相應的行規。由于其服務對象主要是針對那些文人墨客以及有身份、有地位、有經濟實力、具備一定文化修養的各界人士,因而與其它行業有不同的經營理念。

想入古董行?先讀懂這11條行規!

一、沒有退貨的規矩

古玩行業是憑借知識和眼力的行業,懂得的人、内行的人才會買,既然懂古玩,買真買假一般說沒有退貨的規矩。它包括很多複雜的原因。例如古董,基本沒有價格行情标準,在交易過程中雙方要經過曆史、文化、鑒賞觀點、識别能力等綜合知識的較量之後自願成交。同時由于對售後的傷殘損毀無法有效界定雙方責任,因而更看重的是買賣雙方經過長期接觸交流産生的友情和信任,是以在交易中或交易後能做到互相友好協商。

二、交易忌圍觀

當商店有顧客并與店主交易時,其它人應該暫時回避。這樣做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存在價格、商品等方面的保密性,特别是内行顧客,無論價格高低商品真僞,一般均會向其他人保密。

三、沒有詐騙之說

凡是買賣古董的必定是行家,行家必須具備一定的鑒賞眼力,而古董的真與假、年代和品位等方面又極其複雜,了解和認識、觀點和結論都各有不同,是行家們共同論證及考證研究的項目。并且又與行情、價位和市場買賣流通交錯在一起,不具備極強的專業素質和識别眼力就不可能征集到好、少、精、奇、絕的古玩藝術品,況且有些古董連賣家都研究不透。

實際上,買賣古董是買賣雙方知識領域方面的較量,也許賣家賣漏了,也許買家買假了買錯了,隻能各自總結經驗教訓,它與欺詐行為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所謂古玩行一般人不敢涉足,難就難在真假上,對外行人來說無法了解古玩業的内涵。

想入古董行?先讀懂這11條行規!

四、不能争買争賣

如果購買商品的過程中,買家拿到手中的商品與賣家讨價還價時,而第三者也想看想買,這時不能向買方手中索取,隻有在不成交後買家把商品放下以後,第三者才有權再拿到手中審視并與賣家交易。而前者既然已經放棄便無權再進行交易。

五、索賠要實事求是

如果買家損壞商品必須賠償,賣方不能為此故意提高商品價格。賠償金額要按買價的基本行情價格互相友好協商。

六、同行業忌妄評

如果買方購買某商店的商品以後,其它商店及商家不應該對其真假好壞及價位等進行任何不利于商家的評價。這不但是商業領域的職業道德,更是古董業必須懂得的職業道德。

七、嚴格的保密性

曆史上古玩業在商品、價位、真僞方面以及商家之間的各種資訊是互相保密的,即使得到了某些資訊也僅是心知肚明,從不擴散或外傳,更不能有意貶損對方。

想入古董行?先讀懂這11條行規!

八、外行的界定

無論專家、行家高手,還是收藏家、愛好者,凡不與内行打交道、不懂行内的基本行話與行規者都視為外行。凡是不經過市場運作,不進行市場流通和交易者,不但不能掌握識别真僞的本領,而且無法在專業研讨和交流中進行溝通。

九、委托交易較靈活

委托中間人銷售商品,如果被委托人不願買賣雙方見面,賣方可拟定銷售商品的最低價位,委托人從中賺錢多寡均應不予幹涉;如果買賣雙方經中間人允許直接交易,成交後各付中間人10%費用。

十、合作互惠共擔風險

商家之間關系較好,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其中一人買到的貨物,另一方看好,可以進行合股加棒,并共同制定銷售價位,商品被售出以後雙方各得成本與利潤的50%。無論商品真僞或滞銷,其責任雙方承擔,也不能單方面毀約。

十一、看重良好的口碑

古董行業十分重視口碑,如果某商家講信用,為人正派,辦事公正,有知識有眼力,被視為人緣好,行内均願與其打交道。如果為人不好,終歸會在行内被逐漸疏遠冷落,不但知識眼力得不到提高,而且與其做生意的人也将越來越少。

以上隻是古董行業一些常見和普遍應用的行規,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有些可能已經不合時宜,但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 弘揚古玉文化 提高愛好者 鑒賞鑒定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