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軍不想攻占長沙的時候,薛嶽就能赢,當日軍想攻占長沙了呢

日軍不想攻占長沙的時候,薛嶽就能赢,當日軍想攻占長沙了呢

長沙會戰打了四次,第一次日軍隻是掃蕩性進攻,是以淺嘗辄止,并未深入,所攜帶的物資也隻有一星期,能打半個月已經是超出預期了。但日軍主動撤退,卻被國軍這邊宣傳為一次大勝,大肆吹噓。第九戰區參謀長甚至還親自編了一個平劇,後面放着一面大旗,上寫一個大大的嶽字,自然是吹捧薛嶽的。從這之後,薛嶽就開始有些飄飄然了,也開始大肆吹捧他的所謂天爐戰法。其實所謂天爐戰法就是三個字,口袋陣,并沒有什麼玄虛之處。

第二次長沙會戰更是薛嶽指揮失誤,當時軍委會直轄的兩個機動攻擊用的軍,也就是第十軍和七十四軍,都被薛嶽的瞎指揮報帳了。第十軍剛整訓完,開到粵漢路待運緬甸參戰,結果薛嶽分批次增援三十七軍作戰,最後被打殘。七十四軍明明擅長進攻,薛嶽非要用去守長沙,導緻七十四軍在春華山一帶被日軍突然擊潰,王耀武如果不是跑得快,都差點被俘了。是以第二次長沙會戰本質上其實國軍是輸了的一方,但因為日軍之後又退回原來戰線,是以又被宣傳為薛嶽大勝。

按照後來接替吳逸志擔任第九戰區參謀長的趙子立的總結,天爐戰法的關鍵是八個字,後退決戰,争取外線。但以前兩次長沙會戰來說,國軍的梯次抵抗與其說是後退,不如說是被日軍逐次擊潰,與其說是國軍争取外線成功,不如說是日軍在擊潰國軍之後變乘勝急進,并未顧及後方交通線的恢複與維持,而這根本的原因是日軍每次參戰的兵力都隻有十萬人左右,是以無法過于分散使用,等于日軍把外線主動放棄掉了,讓給了國軍。而國軍所謂的求心攻擊,每次也隻是遠遠的禮送日軍而已,真正追擊的次數很少。

日軍不想攻占長沙的時候,薛嶽就能赢,當日軍想攻占長沙了呢

隻有第三次長沙會戰算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勝利,但這同樣是因為日軍犯了錯誤,并不是因為薛嶽的調遣指揮有什麼特别的過人之處。日軍第三次長沙會戰投入的兵力不及前兩次,但深入程度卻比前兩次更深,而且,前兩次日軍都未在長沙強攻,而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卻企圖強攻長沙,并且在第十軍頑強防守之下,進攻未得手,日軍不僅沒有馬上撤退,反而進一步增兵,想攻下長沙之後再撤退,進而犯了兵家大忌,也為國軍外線部隊向長沙增援提供了時間。

然而這次勝利之後,薛嶽就志得意滿,之後在常德會戰和長沙會戰中都誤判形勢。常德會戰中情報已經顯示日軍進攻重點在湘西,薛嶽卻堅持認為日軍是聲西擊東,重點還是進攻長沙,是以不肯向常德方向增派援兵,一直等到日軍已經強攻常德,餘程萬連電求援,薛嶽才又慌慌張張的增調五十八軍、第十軍、七十三軍等部隊向常德增援,途中又因為薛嶽指揮失誤,導緻增援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第十軍遭遇日軍伏擊,一戰而潰,讓餘程萬在常德的死守待援變成了守死,最終不得不突圍而出。

按照趙子立的看法,前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中,前兩次都是偶然因素,隻有第三次會戰中薛嶽的天爐戰法才發揮了效力。但薛嶽從此就認定了日軍不敢再來進攻長沙,而且堅持認為,如果日軍膽敢再來,國軍還是按照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打法,一定可以擊敗日軍。這無意于刻舟求劍。結果長衡會戰期間的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參戰兵力大增,而且不再急進,而是分東、中、西三路緩緩推進,一邊推進一邊恢複交通,保證後方物資運輸,國軍争取外線就失敗了,後退決戰當然也不可能了。

日軍不想攻占長沙的時候,薛嶽就能赢,當日軍想攻占長沙了呢

長沙失守後,薛嶽才臨時改變主意,企圖在衡陽與日軍決戰,是以指令方先覺率第十軍在衡陽死守,同時調遣外線國軍部隊向衡陽附近撤退。但日軍在輕松将東西兩路國軍逐漸壓縮向南之後,留在日軍身後的國軍部隊已經很少,完全無力威脅日軍交通線,其餘部隊則分别被壓制和阻擊在衡陽外圍,無法增援衡陽。方先覺無奈,隻能向重慶求援,重慶要求他再守三天,結果方先覺都守了一星期了,還是沒有援軍到來,方先覺的部隊從一萬七千人左右傷亡到不到兩千人,彈盡糧絕,外援也指望不上,才憤而投降。

也就是說,日軍前三次進攻長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攻破長沙而占領之,因為這超出了當時華中日軍的兵力所能承擔的限度,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日軍每次進攻其實都是為了防禦而采取的進攻,其核心目标都是打擊武漢外線的國軍機動兵團,以確定武漢的安全,同時確定長江航道的安全。而當日軍在太平洋海戰中輸掉了之後,大陸交通線成為其唯一生命通道,因而必須打通交通線,占領長沙、衡陽等重要據點城市的時候,薛嶽的天爐戰法就不靈了。

而薛嶽還躺在前三次長沙會戰勝利的自我沉醉中不能自拔,事先不調整戰術,不主動改變打法,這種戰略上的懶惰隻能說是刻舟求劍,守株待兔。在這種背景下,方先覺在衡陽死守雖然英勇悲壯,但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意義,還不如在增援無望的時候主動撤退,儲存有生力量,着眼于未來。但薛嶽既無法指揮部隊擊退圍攻衡陽的日軍,解救方先覺的部隊,又不讓方先覺撤退,甚至湘桂鐵路都被日軍切斷了,衡陽守軍已經失去了生命線,薛嶽還是沒有讓方先覺撤退,還要求他死守待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