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军不想攻占长沙的时候,薛岳就能赢,当日军想攻占长沙了呢

日军不想攻占长沙的时候,薛岳就能赢,当日军想攻占长沙了呢

长沙会战打了四次,第一次日军只是扫荡性进攻,所以浅尝辄止,并未深入,所携带的物资也只有一星期,能打半个月已经是超出预期了。但日军主动撤退,却被国军这边宣传为一次大胜,大肆吹嘘。第九战区参谋长甚至还亲自编了一个京剧,后面放着一面大旗,上写一个大大的岳字,自然是吹捧薛岳的。从这之后,薛岳就开始有些飘飘然了,也开始大肆吹捧他的所谓天炉战法。其实所谓天炉战法就是三个字,口袋阵,并没有什么玄虚之处。

第二次长沙会战更是薛岳指挥失误,当时军委会直辖的两个机动攻击用的军,也就是第十军和七十四军,都被薛岳的瞎指挥报销了。第十军刚整训完,开到粤汉路待运缅甸参战,结果薛岳分批次增援三十七军作战,最后被打残。七十四军明明擅长进攻,薛岳非要用去守长沙,导致七十四军在春华山一带被日军突然击溃,王耀武如果不是跑得快,都差点被俘了。所以第二次长沙会战本质上其实国军是输了的一方,但因为日军之后又退回原来战线,所以又被宣传为薛岳大胜。

按照后来接替吴逸志担任第九战区参谋长的赵子立的总结,天炉战法的关键是八个字,后退决战,争取外线。但以前两次长沙会战来说,国军的梯次抵抗与其说是后退,不如说是被日军逐次击溃,与其说是国军争取外线成功,不如说是日军在击溃国军之后变乘胜急进,并未顾及后方交通线的恢复与维持,而这根本的原因是日军每次参战的兵力都只有十万人左右,所以无法过于分散使用,等于日军把外线主动放弃掉了,让给了国军。而国军所谓的求心攻击,每次也只是远远的礼送日军而已,真正追击的次数很少。

日军不想攻占长沙的时候,薛岳就能赢,当日军想攻占长沙了呢

只有第三次长沙会战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但这同样是因为日军犯了错误,并不是因为薛岳的调遣指挥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日军第三次长沙会战投入的兵力不及前两次,但深入程度却比前两次更深,而且,前两次日军都未在长沙强攻,而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却企图强攻长沙,并且在第十军顽强防守之下,进攻未得手,日军不仅没有马上撤退,反而进一步增兵,想攻下长沙之后再撤退,从而犯了兵家大忌,也为国军外线部队向长沙增援提供了时间。

然而这次胜利之后,薛岳就志得意满,之后在常德会战和长沙会战中都误判形势。常德会战中情报已经显示日军进攻重点在湘西,薛岳却坚持认为日军是声西击东,重点还是进攻长沙,所以不肯向常德方向增派援兵,一直等到日军已经强攻常德,余程万连电求援,薛岳才又慌慌张张的增调五十八军、第十军、七十三军等部队向常德增援,途中又因为薛岳指挥失误,导致增援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第十军遭遇日军伏击,一战而溃,让余程万在常德的死守待援变成了守死,最终不得不突围而出。

按照赵子立的看法,前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中,前两次都是偶然因素,只有第三次会战中薛岳的天炉战法才发挥了效力。但薛岳从此就认定了日军不敢再来进攻长沙,而且坚持认为,如果日军胆敢再来,国军还是按照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打法,一定可以击败日军。这无意于刻舟求剑。结果长衡会战期间的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参战兵力大增,而且不再急进,而是分东、中、西三路缓缓推进,一边推进一边恢复交通,保证后方物资运输,国军争取外线就失败了,后退决战当然也不可能了。

日军不想攻占长沙的时候,薛岳就能赢,当日军想攻占长沙了呢

长沙失守后,薛岳才临时改变主意,企图在衡阳与日军决战,因此命令方先觉率第十军在衡阳死守,同时调遣外线国军部队向衡阳附近撤退。但日军在轻松将东西两路国军逐步压缩向南之后,留在日军身后的国军部队已经很少,完全无力威胁日军交通线,其余部队则分别被压制和阻击在衡阳外围,无法增援衡阳。方先觉无奈,只能向重庆求援,重庆要求他再守三天,结果方先觉都守了一星期了,还是没有援军到来,方先觉的部队从一万七千人左右伤亡到不到两千人,弹尽粮绝,外援也指望不上,才愤而投降。

也就是说,日军前三次进攻长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攻破长沙而占领之,因为这超出了当时华中日军的兵力所能承担的限度,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日军每次进攻其实都是为了防御而采取的进攻,其核心目标都是打击武汉外线的国军机动兵团,以确保武汉的安全,同时确保长江航道的安全。而当日军在太平洋海战中输掉了之后,大陆交通线成为其唯一生命通道,因而必须打通交通线,占领长沙、衡阳等重要据点城市的时候,薛岳的天炉战法就不灵了。

而薛岳还躺在前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自我沉醉中不能自拔,事先不调整战术,不主动改变打法,这种战略上的懒惰只能说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在这种背景下,方先觉在衡阳死守虽然英勇悲壮,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意义,还不如在增援无望的时候主动撤退,保存有生力量,着眼于未来。但薛岳既无法指挥部队击退围攻衡阳的日军,解救方先觉的部队,又不让方先觉撤退,甚至湘桂铁路都被日军切断了,衡阳守军已经失去了生命线,薛岳还是没有让方先觉撤退,还要求他死守待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