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好為人師”?
答:喜歡做别人的老師,以較高的姿态對他人進行指指點點,給出一些有效無效的建議。
孟子說:“人之忌,在好為人師。”
意思是:人際交往中,最大的忌諱就是喜歡做别人的老師。
“好為人師”這4個字中,最令人反感的是“好”。
這個字在詞中的意思有:習慣,喜歡,下意識。
從那些好為人師的角度來看,表現了他們的自我炫耀,自我滿足,高高在上的心理。
在生活中,經常能看到“好為人師”的人,他們以自己淺薄的學識,狹隘的經驗,總是給他人指指點點,誤導别人的想法,幹擾他人的生活。
跟這樣的人相處,隻會讓人感到不舒服,想要逃離。
-01
為什麼有人“好為人師”?
第一:自尊感低,渴望獲得認同
這讓我想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
這個角色,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
孔乙己就是一個典型的自卑敏感型人格,也是一個“老好人”。
他渴望幫助别人,在人際交往中扮演着讨好他人的角色,因為他的内心迫切需要别人的贊美和認同。
也有點像《樹先生》這部電影裡面的阿樹。
本質上,他們都是帶有悲劇色彩的小人物,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沉浸着不願意走出來。
渴望融入外界,又擔心被别人瞧不起,擔心被他人看穿自己的懦弱、自卑、敏感。
于是,他們隻能通過讨好,委屈自己,好為人師的姿态來融入周圍的圈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好為人師的人,其實内心的自尊感比較低。
無論有什麼事情,他們總是沖在最前面;
無論誰遇到了麻煩,他是否能幫得上,都要出面;
他總是人群中最喜歡表現自己,最能說,最願意指點江山的人。
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滿足自身的價值,掩蓋内心的自卑感。
第二:對自己沒有明确的認知
簡單來說就是:找不準自己的定位。
比如說:
某個人好為人師,但他沒讀過幾本書,就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大學問家”。
于是,逢人便不斷吹噓自己剛讀的幾本書,不斷炫耀自己從旁處聽來的不知幾手的故事。
他們之是以這麼做,就是潛意識裡将自己塑造成了一個“文化人角色”。
當一個人在某方面始終是匮乏的狀态,一旦他擁有了,就會失去理智,找不準自己的定位。
比如:一個乞丐忽然中了大獎,搖身一變成了富人。
他會瞬間被眼前的泡沫沖昏頭腦,認為自己本就該屬于“上層人物”。
可他的底色,依舊是個小人物而已。
人最可悲的還不是好為人師,而是一邊為人師,一邊尋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第三:人性的弱點,喜歡炫耀自己
那些習慣好為人師的人,也有着“炫耀心理”存在其中。
炫耀自己的學問,炫耀自己的經驗,倚老賣老,頤指氣使等,這些都是人性的弱點。
無法被自己克制的,過分溢出來的欲望,都算得上是一個人性格上的弱點。
在向他人傳遞自己想法,試圖用自己的意見左右他人決定時,好為人師者也從中獲得了滿足感,成就感。
隻不過在他們心中所想是:“我比你強,我比你優秀,我優越感更強。”
-02
“好為人師者”,有哪些明顯的表現?
習慣幹涉他人的生活和想法,并且試圖用他們的經驗、思維模式,去影響你做決定。
這是一種“投射性認同”心理狀态。
比如:夫妻相處過程中,他會不斷幹涉夫妻的想法思維;
朋友之間相處,他會不斷将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對方身上。
習慣對他人進行指指點點。
另一個明顯表現就是指指點點,無論别人在做什麼,說什麼,他都要上前“湊熱鬧”。
盡管别人已經表現出了不耐煩,他依舊不為所動,堅持自我。
狂妄自大,不輕易認錯,認死理。
即便他所說的是錯的,他提出的觀點是偏頗的,他的想法給别人造成了負面影響,他也不願意輕易認錯。
堅持自己,固執己見,偏執狹隘,是這類人性格上的表現。
-03
如何避免成為一個“好為人師者”?
第一:學習是為了自己,并非炫耀
人為什麼要學習知識?
抛出追求利益的角度,其實是為了自我,取悅自己,豐富自己。
人究其一生,其實都在追尋真正的自己;而不斷學習,接受新的知識,就是在不斷跟自己對話。
現在的你,總是比過去的你更淵博,更理智,思維模式更寬闊。
但如果一個人好為人師,那麼他很容易成為“井底之蛙”,故步自封,就此滿足。
學無涯,無止境,人在滿足了最基本的需求之外,都會朝着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前進。
明白了這個道理,你自然不會跟他人炫耀什麼。
畢竟,懂你的人隻會與你讨論,不懂你的人,即便你炫耀,他們也不知。
第二:他人沒有主動開口,不要急着表現
言多必失,話說得太多未必是一件好事。
人際交往中,一定要先成為合格的“傾聽者”,然後再去表達自己的觀點。
别人遇到了麻煩,沒有主動開口的時候,不要輕易去幫;除非對方對你有恩情,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去幫。
除此之外,在一些正常的關系裡,不要着急表現自己。
你做錯了,别人會埋怨你;你做好了,别人未必領情。
懂得适可而止,保持分寸感,才不至于“好為人師”。
我們可以給他人一些建議和指點,但千萬不要“指指點點”。
今日話題:
你身邊有沒有“好為人師”的人?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